分享

这是一篇两个人共同书写的故事

 张鲸鱼 2022-06-22 发布于山东

今天是一起走过的1884天

2020年的第21篇文章

张I鲸I鱼I勇I往I直I前

鲸鱼写在前面:

今天的支教故事,来自一对夫妻,他们因支教而结缘,走到了一起,当我收到彦军的投稿时,内心是多重滋味的。

妻子小杨是11年与我们贵州队同行的心桥协会会长,大合影里还看到了当年的我。

彦军近期也是很久没回家了,工作的特点让他奔波在海上,亦或是按照要求隔离。

两个相爱的人有着同样的梦,是让人羡慕的一对佳人。

祝好!

铭记·希望——贵州感动

作者:杨洁媛

原化工学院心桥协会会长,2011年随西梦贵州支教队走访学生资助情况。

资源09级

现供华北油田某采油厂地质所

我一直以为唯有时光穿梭机能让我回到纯真的童年,原来,在那个遥远山区里还有这样一群魔法师,让我看到那些童年的纯真快乐一点一点回到我的笑里和心里。——题记

随着风景不断被隧道分割成无数碎片,我们一路击破黑暗,到达七里坝完小时,星光无限宁静璀璨,校长和校领导无限热情,我们无限兴奋。

随着孩子们齐声喊“茄子!”,我开始了为期十天的走访活动。我们走过山梁,跨过山岭,曲曲折折,步行到那些被我看过无数遍资料的孩子们家里,其间有烈日下自然产生的懒惰和疲惫,有爬坡时的厌倦心理,但是更多的还是带队孩子们无意播撒的朴素感动,还是见到那些孩子们窘迫的眼神和贫穷不堪的家时的吃惊和怜惜。我在这里不说怜悯,是因为怜悯会给那些脆弱敏感的心带去些许杂质,我很担心我的表现和表情给他们留下怜悯的印象,因此一路翻山越岭,一路所想的光鲜言语在我见到他们的那一刻都化成了最平实简单的语句和询问,我只想问这么一句:你好吗?

我从他们那里得到的答案大多是沉默,他们怯怯地看着我或者低着头,听我慢慢地跟他们的家人或者邻居不甚顺畅的交流,了解他们的情况,他们缄默着,像一个个思考者,让我经常成为揣摩智者的门徒,但是至少我知道,他们时刻在认真听着我所说的一切,他们只是不善表达他们的一切,包括语言运用能力。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悄悄把你送来的衣服重新剪裁成新衣的模样,然后害羞地不经意地出现在你面前,看到你惊喜的笑,留个羞怯的得意的笑的背影,那是别样的感谢,他们在用他们的整个身心在告诉你,你带来的好,他们都收到并且记着。

当我提到他们的资助人,他们带着稚气的大眼睛看着我,怯怯的脸有了些暖意,他们不会问那些远方的关爱他的人过得是否如意,他们只是那样专注地听着我告诉他们关于这些人的一切,仿佛希望一直记得,他们摩挲着那些照片,一会拿出来一会放回信封,他们只是这样不知所措地对远方的人们表达着他们甚至还不知是什么心情的心情。

在没见到他们之前我一直都在思考我们这样做是否真的能切实帮助到他们,我们给予的是什么?我们希望能够给予的又是什么?也许在场的很多人都想过这些问题,也许还有人甚至问自己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在这里,我不能代表所有人,仅代表我自己,来回答:我们所做的不管是否对他们有长远的帮助,也许他们很多人长大以后依旧只是普通的农民,在家务农或者进城成为农民工大潮的一员,但是我们至少为此做过什么,我们曾经展示给一个少年最初的社会美的一面,我们曾经在他们身上播种过希望,就值得我们为此努力和贡献。

因为你们

作者:张彦军

石工10级

西梦2011年云南支教队队员、2012年甘肃支教队队长

现供职于中海油服某钻井平台 钻井队长

写在前头的话:工作几年文案水平与体重成反比,当然是体重嗖嗖嗖......文笔太差大家莫见笑。

立这个题目容易被娟姐的粉丝误解以为我也要写那些孩子们,其实我想写写我那些队友们。11年去云南8个人,12年去甘肃10个人,两批人却似一家人,逢年过节相互调侃一番俨然没有那份陌生感。

爱心永恒

11年云南之行是在一个边境小学,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支教。承蒙会长闫光雨、吕方学姐还有当地李老师对我们的照顾,这次支教还算顺畅,现在回想起真的是恍然如梦。后来回校也就是不落俗套地经常性和当地李老师联系,问问老师学生近况,直到2014年的一个下午,光雨在群里说道当时支教时的一对兄妹俩家中突遇变故,面临辍学危危机。支教队员杜欢提出要不每人资助一点,协助他们完成学业?支教队员一致同意并迅速完成转账汇款,由志文和杜欢共同管理这笔资金,这一资助活动计划一直持续到他们大学毕业。这一刻支教的另一层涵义又凸显出来:爱心永恒。其实说到这里就得补充一下杜欢和叶志文的事迹,两人在西梦走到支教再一路走向婚姻殿堂,在支教队传为一段佳话。

坚持就有意义

12年去甘肃,相对硬件条件还不如云南,最关键的是交通问题,崎岖的山路蜿蜒曲折,暴雨刚过,泥质的路面俨然一副微缩版的黄土高原景象,所有队员在山脚下就下车步行,车子只带着物资走,没过多久车子也没发走了。12年的甘肃快递物流远没有现在的发达,我们只能人肉运送,10个人一点点从车上卸下从千里以外的青岛带来的雨伞、书本等,再一步步驮到山顶的学习,真的是用“驮”的,而且支教队当时有近一半是女生,他们中的有些人可能从没背过那么重的东西走那么远的路,折腾到学校的时候有些人脚都肿了,作为队长我真的感到很是自责。借着娟姐的微信平台给他(她)们再说声“对不起”,感谢你们对这个不称职的队长的包容。正如笛子(王笛)当时所说“坚持就有意义”,因为支教让这个最高学历为“初中”的行政村有了大学生的模糊气息,当年那个怯生生来学校观摩的小男生已经考上了兰州交通大学,所以即将去支教的你一定要相信“坚持就有意义”。


写在最后:有始有终么!支教不仅仅是支教队员与学生的交流,还有支教队员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影响,这种情谊甚至伴随一生,且行且珍惜。

用最真诚的初心  尽自己的全力

by

杨洁媛、张彦军

或许有人好奇杨洁媛怎么和张彦军写在同一个推送里面了,那我们大声告诉你:

因为我们结婚了。(小编特地放大了一下,以表达作者内心的喜悦,哈哈)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算是支教故事的后续。

我们因为支教结缘,又因两个协会经常性合作相互扶持,在做“千百分之一”、“慈善大会”等大型活动的那些特别困难的日子里一起慢慢熬过,相互帮助。想想,大概就是因为一路有你在,一起承担了这结果,于是沉重变得轻松些,于是结果没那么让我无法接受。在这里特地感谢涛哥、马搏对我们的支持与帮助。感谢娟姐一直对西梦的支持,一路走来,谢谢你有,感谢有你们。

(学生时代的同框,昨二彦军,右一小杨,左三是马搏)

有人说支教只是一次经历,但我们想说支教是一生的回忆,在翻出电脑中的存档,恍如昨日。

以下是对协会提出的部分问题的回应

问题:当学生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是,应该怎么和他们交流呢?

答:一般情况下,由于支教老师和学生不存在严格的师生关系,学生产生抵触情绪的可能性很小。若真有类似情况发生,建议先找寻己方因素,再相互沟通。再者既然已经产生抵触情绪了,交流时学生可能不愿推心置腹说明缘由。学生是很单纯的,可能老师给他一个简单的在同学面前表现自我的机会,或者一段鼓励肯定的话语都能将隔阂消弭。所以我建议老师可以通过言语或肢体行为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也算曲线救国。

问题:支教期间在假期,对于小朋友来说算是补课吗?会不会有孩子由于这个原因不配合?

答:支教的学校都是由协会精挑细选的,时间确实是在假期,但玩是孩子的天性,与其在家自己玩不如去学校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还能增长知识,何乐不为呢?再说在乡村,假期里学生若在家是需要干农活的,依我小时候的经历来说他们还是乐意去学校的。所以我觉得你或许应该担忧家长的支持力度,但现在随着家长思想意识提高,这个担忧也不复存在了。

-未完待续-


和支教有关的文章

果果的七个梦想

用微光照亮微光

跨越山与海的一颗心

太阳光下的你

这个儿童节 拥抱你 温暖我

如果你也有,和支教有关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