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的境界——无痕教育

 老阿更 2011-07-15
   一、故事
       前不久,听到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聪明的小男孩汤姆给妈妈写了一张账单:“汤姆给妈妈到超市买食品,妈妈应付5美元;汤姆自己起床叠被,妈妈应付2美元;汤姆擦地板,妈妈应付3美元;汤姆是个听话的孩子,妈妈应付10美元。合计20美元。”忙得满头大汗的妈妈看到了那张纸条后,随即在上面添了几行字,又放回了原处。醒来的汤姆看到这样的一张账单:“妈妈含辛茹苦地抚养汤姆,汤姆应付0美元;妈妈以后还将继续为汤姆奉献,汤姆应付0美元。合计0美元”。这张账单被汤姆永远珍藏着,它记录了一个孩子从懵懂走向懂事的经历。读解完了这则故事,我被这位母亲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教育方式所打动,这种无声的教育远比大声训斥,当面指责,甚至讽刺挖苦等手段要高明得多,有效得多。试想这位妈妈当时若将小汤姆拽到面前,一面擦拭自己额头的汗水一面斥责“你看妈妈为你这么辛苦,你才做了这点小事反倒向妈妈要钱,妈妈为你做了那么多事向谁要钱?”这时的汤姆虽然嘴上不敢再讨钱,但心里一定在嘀咕:那些事本来就是你该做的,我为你做事就该付钱嘛!可见后者的教育作用几乎是零,或许更坚定小汤姆的负面心理。上面这位聪明妈妈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结果是刻骨铭心的。这种“不露痕迹”的教育方式我们把它称做“无痕教育”。 
         二、诠释
       “无痕教育”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与教育者的接触、交流、体验,与教育者的意志产生共鸣,在情感交流中潜移默化,不留痕迹地接受了教育的一种思想教育方式。以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以说服教育为主,对于一些犯“规”的学生采取谈话,讲道理,并少有呵斥、打骂的过激方法。而这些教育方法的采用,对于学生来说均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更严重的是有的学生会终身记住某教师某一次的过激教育方法。笔者曾不止一次地与他人谈起以前的老师,印在他们脑海中的并不是某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质量是如何的好、如何的优,而是该老师的某一次对他的难忘的打骂或是某一次的讽刺、挖苦、嘲笑。这些失败教育的阴影深深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往往就成了他们形成逆反心理的起点。相反老师的一个关注的眼神,一句关爱的问询,或是一次关心的爱抚都能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影响他的一生。
        三、魅力
      (1)“无痕教育”的魅力首先在于“无痕”,这种无痕教育是在悄无声息的情境中自然完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于永正老师说过:“当教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
       当一个犯错的孩子被叫到老师跟前本身心里就有一种抵触情绪:老师一定不会挠过我,至少得克我一顿,数落我一番。为了早点过关,索性低下头听凭你怎么说,你说什么我只管点头就是了。至于老师在谈话后再问老师刚才都说了些什么,他们现出一脸茫然的并不鲜见。如果教育再过激些,则更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的产生——他们前脚刚接受过老师的“洗礼”走出办公室,后脚就有学生报告该生又祸闯了。
前几天在一所校园的厕所里见到这样一条警示语牌:“上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不见了原来的“随地大小便可耻”的牌子。原来虽然随地大小便可耻,但随地大小便的人随时存在,而换牌后的这寥寥数十字,不仅道出了“随地大小便可耻”的内涵,更坦言了“文明”与“可耻”其实仅一步之遥。这儿的无痕教育可见一斑。
       教师平时教育中的一个不经意的注视,一次看似简单的关心,一句不露痕迹的暗示……都会引起学生心灵的颤动,这种无言的教育、无声的感应,其教育效果不知比大声呵斥、打骂要好上多少倍。这就是无痕教育的魅力所在。
      (2)“无痕教育”的魅力还在于它注入了一个“情”字,使教育具有了情感因素,以情感人,以情触发人的灵魂,使人觉醒,催人奋进。教育在“情”与“情”的交融中潜移默化,教师的“感”与学生的“应”产生共鸣。
      在学校,教师如果把思想品德教育看成是一种不得已的活动,就极易导致学生应付性行为,甚至抵触情绪。因为思想品德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意志、情感而单凭必要的鞭策。
      前几年听到过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师在教育一位成绩不好,且常犯错的学生时说:“你总是这样,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与你爸妈一样充其量是个做馒头的料(其爸妈是单位食堂做馒头的职工)。”就是这样一句看似漫不经心的讽刺教育,却极大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最后导致该生自杀。这样一个失败的教育事例不能不给我们一个警示:直露的批评、尖刻的嘲讽都会挫伤了孩子的心灵,同时也会给孩子潜伏下危机。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因此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效的,这也是有些老师的思想教育为何屡屡失败的原因。我们老师忘记了学生也是有情感的人,而不是一个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不是一个用来装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情”失何处?在“兴趣”、在“距离”。卢梭在《爱弥儿》中说过:“做老师的人经常在那里假装一副师长的尊严样子,企图让学生把他看做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这个做法的效果适得其反……要打动别人的心,自己的行为必须合乎人情”。因此,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谈心,相互沟通。这样,做起工作来就方便得多,有效得多。
      (3)“无痕教育”的魅力在其教育效果“奇”好,远比想象的达成度要高,意义要深。在《中国教育报》上曾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新班主任赵老师刚走进教室,就看见黑板上画着一幅该老师的肖像,底下还有一行“赵老师遗像”的注解。按常理,这时的老师大发一通脾气,甚至谩骂着揪出作俑者是情理之中的事。试想如果真的这样去做,全班除了“作案”的同学外都会像看戏一样,看老师的表演。“作案”的同学虽也能表面承认错误:擦去画像,向老师道歉。但在内心一定会有一种恶作剧成功之后的满足感,其它同学也会有过瘾的感觉,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而我们这位了不起的赵老师是先冷静地“欣赏”着绘画(我想她是在冷静地思考着处理的办法),过了一会儿微笑着说:“这幅画画得很不错,没有一定的绘画基本功是达不到这种水平的。不过,这句话有一处错误,不知作者看出没有?”(沉默片刻)“作案”学生红着脸站起身说:“不应该是遗像。”“为什么呢?”其他同学七嘴八舌地说:“遗像是人死了后留下的像,而赵老师还没死呢!”这时那位同学主动上前将“遗”字擦掉了。最后老师又总结性地说:“其实做人、做事与画画一样,来不得半点的虚假。评价一个人也一样,不真实的评价就是对他人的误解甚至是诽谤,这些都是要不得的。你们记住了吗?”这样的无痕教育让学生看不出一点是在解决一个关己的事,看不出是在教育学生,而同学们(特别是作画的那位同学)受到的教育却是刻骨铭心的。
      “无痕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校园的学校教育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同样都需要“无痕教育”。前面说到的小汤姆的故事就是“无痕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具体表现。以前在校园等公共场所经常见到这样的警示牌:“节约用水光荣,浪费用水可耻”、“严禁践踏草坪”、“不准超速行驶”……这些语句虽能让人感觉到其中的含义与重要性,但总使人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异样。如遇有逆反心理的人,就会做出过激的言行——“偏不理你!”可喜的是,现在人们已认识到了这点,原来的警告式的语句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水是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就是人的眼泪”、“小草正在睡觉,请不要打搅它”、“小草也有生命”、“为了不让您的家人担心,请安全行驶”……从字面对比理解,意义虽是一样,但起到的效果却截然不同。为什么呢?秘密就在于后者这些话语的内容中注入了活的东西,使之有了生命,有了情感,是充满人情味的问候、祝愿。达到了以情感人,以情触动人心灵的效果,使你不忍心、也不好意思再去违背。
       四、实施
       一是教育者要与被教育者进行换位思考,站到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想一想,什么样的言辞能使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什么样的举止只会激起对方的抵触情绪而不可取。例如在犯人审讯室中经常见到“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警示,我认为该换了。对于一个死刑犯来说坦白不坦白其结果一个样,这样对于案件的审理就带来了麻烦。如果改成“人活着不能只为自己”或者“为了您的家人少一份牵挂,请主动合作”……是否会好一些呢?
       特别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情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机器。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善于与学生换位思考、体验:什么样的言辞他们乐 意接受,什么样的举措只能带来负面效应。教师平时要将学生的成长轨迹记录在案,对于他们的家庭情况、个人爱好、性格特点,以及成绩的动态变化等等个案都要了如指掌。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谈心、与学生交朋友,及时掌握学生的第一信息。
        二是教育者要善于捕捉情感,以情感人,让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的情感交流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心悦诚服地改正自己的错误和缺点。教育者切不可急于求成,立杆见影地要求受教育者当面承认错误,并保证改正错误,这是不可取也是不现实的!教师要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在合适的氛围中给对方讲一个故事,谈谈自己对某些问题、某些观点的看法,如果学生犯的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可对问题避而不谈,让受教育者在与教师的相互交流中自己感悟。这样效果会更好!而教师要达成这种效果与平时的工作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的个案捕捉学生的情感。例如,对于成绩不好的后进生教师要送给学生信心,品行不端的学生教师要向他送承诺(承诺教师会做他们的朋友,不歧视、不排斥、不嘲讽他们,相互尊重、信任),消除他们心中的戒备和敌对的心理。
       教育者要让“无痕教育”根植于心田,善于运用“无痕教育”搭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时时、事事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好自身的形象,“身教胜于言教”。在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只有让问题付之于情、施之于感,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润物无声,其效果才能达成。
学校教育需要“无痕”,社会同样也呼唤“无痕教育”。

                                                        (教育思考园于网上收集并对标题加工   原文作者 建湖县实验小学  李卫东 )

杨棋涵 又一次性感超越 - 友好往来 - 友好往来-网易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