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解读:如何理解“治大国如烹小鲜”?

 若悟369 2022-06-22 发布于安徽

老子关于“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说法历来广为传播,这是以非常通俗的话语来阐述道家治国之道名言,这名言说得非常通俗,认为治理大国就像烹煎小鱼一样,有同样道理。然而,这一句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的话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这一句名言引发了诸多的解读和争论,备受关注。那么,老子的这一句话到底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该如何理解呢?

文章图片1

老子雕像

《道德经》第六十章曰: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以白话文来说,这一章的意思是:

治理大国,就像烹煎小鱼一样,以“道”治理天下,鬼怪就失去了神妙作用;不但鬼怪失去了神妙作用,神也不会伤害人了;不但神不会伤害人,连圣人也不会伤害人。鬼神和圣人都不会伤害人,因而二者德性是相呼应的,回归至德(“玄德”)状态。

首先,看看这一段话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在这一段话中,所谓的“鲜”,依《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此字“从鱼,羴(膻的异体字)省声”,本义为鱼名,又指活鱼、鲜鱼,也指新杀的鱼鳖鸟兽,引申为新鲜、鲜明。在老子的话里,所指的是鲜鱼。老子所说的“国”,指春秋时期地方行政单位,即诸侯国。因而,“治大国,若烹小鲜”,说的就是治理大国,就像烹煎小鱼一样。

当然,对这一句话一直存在着不同解释:一是说,治理大国就好像烹煮小鱼一样,烹煮小鱼油盐酱醋各种调料要下得恰到好处,不能少下,也不能多下,否则,就烹不出美味。二是说,治理大国就像烧菜一样,是不容易的,要精心、细心,既要掌握火候,又要恰当下好调料,处处马虎不得。三是说,治国大国要像烹煎小鱼一样,不能多加搅动,多搅动则易烂,少动才能煎成美味的鱼,这是强调治大国应当少扰动,应对“无为而治”。

文章图片2

老子画像

其次,古代学者对这一句话提出了纠正意见,认为,话语中丢了字,应该补回。

古代学者提出,原本《老子》在流传过程中丢了一个“者”字,原话应该是这样:“治大国者若烹小鲜”。

其根据是:(一)比老子晚生约291年的韩非子在引用老子的书时,该句中便有“者”字,《韩非子·解老》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二)《三国志·蜀志》(卷四十四)陈寿评:“老子有云: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三)《后汉书·循吏传》中有注曰:“理大国者若烹小鲜也。”

显然,这一观点是有根据的,有可能真的丢失了“者”字。不过,无论是无“者”字还是有“者”字,其基本含义都区别不大,皆是强调治理大国与烹煎小鱼有相通的方法,要从煎烹小鱼中去悟治国的深刻道理。

文章图片3

《道德经》

再次,古人的多种解释值得注意,应仔细比较,了解真意。

民国著名学者马其昶引汉初《毛诗故训传》曰:“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参看《诗经·桧·匪风》);河上公注《老子》曰:“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这些解释都表明,在老子那个时代,人们烹煎小鱼儿的方法是将鱼下锅时,烹煎小鱼儿不能老翻动,否则,会小鱼儿就全弄碎了。这解释强调的是少翻动,少折腾,而治大国也一样。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举人、乾隆朝史籍编修杭世骏在其所著的《订讹类编》中,专门收录了清代“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相关错误解释,更正说:古人煎小鱼儿仅仅清洗一下,不去屎肠,也不去鱼鳞,担心把小鱼儿弄断了。杭世骏据此而认为:烹小鲜不可扰,治大国不可烦。烦则人劳,扰则鱼溃。

这一解释得到了较早时期学者观点的印证。

《韩非子·解老》篇曰:“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韩非虽然将治国烹小鲜之法引向法家治国理论,但他对于“若烹小鲜”的解释是比较准确的。

《淮南子·齐俗训》云:“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为宽裕者,曰勿数挠,为刻削者,曰致其咸酸而已。'”这指出了烹煎小鱼和治大国皆“勿数挠”的特点。

王弼注《老子》的解释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这该是比较准确的解释了。

南宋范应元在《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中人认为,“烹小鲜”原为“烹小鳞”,他注曰:“小鳞,小鱼也。治大国譬如亨小鳞。夫烹小鳞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盖天下神器不可为也。”这里说得很清楚:“烹小鳞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烂”,同理,“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他还特别强调,“盖天下神器不可为也。”简言之,少扰民,当无为,不用强权压民。

此外,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老子的这一句话,多有注解和赞扬。

比如,唐玄宗李隆基注曰:“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伤人,挠则鱼烂矣……此喻说也。小鲜,小鱼也,言烹小鲜不可挠,挠则鱼溃,喻理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乱,皆须用道,所以成功尔。”

再如,宋徽宗赵佶注曰:“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后来,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福临也有过解释,而所解之意与唐玄宗意思相同。这说明,历代统治者都注意到老子治国中的“不可扰”“不可烦”的特点。其实,这强调的就是“无为而治”。

文章图片4

老子画像

最后,“治大国,若烹小鲜”阐述了老子治国谋略的真谛。

(一)王弼注《老子》尤其值得注意。王弼的解释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不挠也,躁而多害,静则全真。故其国弥大,而其主弥静,然后乃能广得众心矣。”这里强调三点:一是“不挠”,即少对其搅扰,不干扰;二是“躁而多害”,即烦躁害处多;三是“静则全真”,即清静处理,能保持完好无损。归纳起来,即是说少干扰,静心处之,能保存完整。这不就是指道家治国的态度吗?其实,“治大国,若烹小鲜”所指的就是“无为而为”的治国之道。

(二)老子主张坚持“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

“无为而治”既是道家的重要理念,也是道家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而“无为而治”是从“道法自然”的本性演绎出来的,是“道法自然”在政治管理领域的体现。“道”是自然而然运行的,因而,顺“道”的行为,自然也就是“无为”。

在《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老子提出了“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观点。在老子看来,“道”是本真实在,是本然运行的,无欲望,无目的,无意向,无外来干预,它永远处于自然而然的运行状态中。而所“无为”并不是“不动”,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其自然;而所谓“无不为”,即是指“无为”的效用,就是指使一切事物本然而然地获得其各自的存在本质和运行本性,该展现的都能展现。因而,如果治理国家的人都能遵守顺其自然的本性来治理,那么,民生的秩序便能在自然发展中化成,达到了治理天下的极致效果。这其实是指“道”在政治管理领域的显现,治国者必须“无为”才能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文章图片5

老子画像

(三)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阐述了治国三原则时强调“以无事取天下”,这“无事”所强调的就是“无为”。

在老子看来,治国之道最忌讳的就是治理者的“有为”,若是治理者对国家事务事无巨细都管,事事要管,处处要管,时时要管,管得太宽,管得太细,管得太勤,便危害极大,比如:管住了小事而丢了大事,抓住芝麻丢了西瓜;再如:使下层的管理者无法管理,造成管理无序化。老子主张以“无事”的治理天下,即采取“无为而治”管理方式,认为治理国家要顺其自然,不要横加干涉,只有顺其自然,才能使民众休养生息;反之,如果过多的政策干涉,那就是多余的“有为”,违背了顺其自然的原则。

(四)老子在《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提出了“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观点。

在老子看来,治理国家的人对民众说话时若能保持谦虚态度,若能把自己的利益放民众的利益之后,让民众先得利,那么,民众就不会感到受重压,不会感到受侵害,因而,能受到民众的拥戴而不是嫌弃,所以,统治者不与民众争,天下没有人能和他争。

文章图片6

老子画像

(五)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还有有一句段话阐述了“无为而治”的道理。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在这里代替古代君王以第一人称说话,他强调,君王治国国家,必须'无为''好静''无事''无欲',而这是针对用臣民'多忌讳''多利器''多伎巧''多法令'来说的,主要是强调对于国家的治理,必须遵循“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原则,才能达到'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的治理效果,这就是说,君王应无为治理,民众才能自行发展;君王应爱好清静,民众才能自己变得正派;君王应无所事事,民众才能更富足;君王应清心欲望,民众才能变得淳朴。这就是老子所强调的“无为而治”的基本道理。

仔细想想,这不就是跟烹煎小鱼一样,都是注重“不挠”,以静心治理,顺其自然吗?

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积极有为,修坟墓、挖运河、垒长城、征北方、打南蛮等等,严重扰民,民怨沸腾,战乱后,民众不能修养生息,秦朝很快灭亡了,这是治国过度“有为”的恶果;汉初刘邦推行与民修养生息的政策,文帝、景帝采用“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治国,减轻田租,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使汉初生产与经济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收到很大的成效,为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奠定了经济和政治基础,这即是“无为而治”的显著成效。看来,秦始皇很懂得征战四方,兼并天下,但他不懂得“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道理,灭六国的战争胜了,但治理天下却败了;汉初统治者深谙“无为之治”的治国奥秘,取得了“文景之治”的显著成效,使汉朝强盛起来。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