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份以来,多地都因为下雨上了热搜。 网友纷纷打趣: 萧敬腾一来广州就下雨,不愧是被称为“雨神”的男人! 你永远可以相信一个叫萧敬腾的男人,雨已经下了一个月了。 对此,有人全网表白萧敬腾: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我淋了一身雨。 但这看似乐观的发言之下,又隐藏着无奈的现实。 “雨下了一个月,我的衣柜发霉了2次。再不停,我自己都要发霉了!” 一网友的经历让人感同身受,连月阴雨,发霉的柜子让人不胜其烦。 但最可怕的还是快要“发霉”的身体! 经过一个月的雨水浇灌,整个人都不好了。 好像发霉了一样,整天没精打采、疲惫嗜睡、肠胃不适…… 这里要提醒大家,夏季多雨天气要谨防’湿’病上身! 01 “湿”病的8大症状 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可能会得各种“湿”病,因为高湿度的环境可能使人机体的内在功能失调。 根据“湿”病的一系列特征性症状,可将其归结为机体的水液代谢失调。 而现代医学认为,湿热环境易导致细菌病毒繁衍增生,免疫力低下的人易感染出现“湿”病。 综合来看,夏季多雨潮湿的时节,要警惕这8种症状。 1.浮肿 水肿是占体重 10%以上的水液在组织间隙潴留 一般认为,占体重10%以上的水液在组织间隙潴留(指液体在体内不正常地聚集停留)才形成水肿,而轻度的水肿往往是看不出来的。 所以,当身体能明显看出水肿时,高湿度环境就已经威胁到了人体健康。 2.头重 就是感觉脑袋昏昏沉沉,整日没精打采的。 从生理学来说,头重就是头皮、皮下肌肉及结缔组织水液潴留的病理反映。 3.肢体困重 通俗点说,就是感觉四肢乏力,没力气,其病理基础是全身组织间隙水液增多。 4.恶心呕吐 胃肠道组织水肿可致恶心呕吐 还可能有腹胀、便泄等症状。 多因胃肠道组织水肿,血管渗透性增加,消化液吸收障碍,消化道功能低下所致。 5.疲劳嗜睡 因为全身组织水肿(显性或隐性),组织间液增加,神经系统的水液也会增加,以致于影响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从而引起劳累感。 表现在身体上就是疲劳嗜睡。 6.咳嗽多痰 现代医学一般认为这是支气管慢性炎性渗出物增加所致。 支气管慢性炎性渗出物增加可致咳嗽多痰 7.苔腻 苔腻就是舌苔滑腻,均匀成片,紧贴舌面,中厚边薄,且不易脱落。 现代医学认为,这是由于口腔唾液分泌较多,浸软了舌乳头角化细胞或角化不全细胞所致。 而该类细胞肿胀、不易脱落,由于老的角化细胞不脱落,新的角化细胞又增生,因而形成厚腻舌苔。 8.脉缓 就是脉搏缓弱且有规律性间歇的脉象。 主要是副交感神经紧张、脉管平滑肌紧张度减低,血液充盈度增大,同时心收缩力减弱,且血液被水液稀释而粘滞度减低所致。 血液被水液稀释致脉缓 当然不是说,生活在潮湿的环境就一定会得“湿”病,每个人体质不同,抵抗力不同,得病的概率也不同。 而长期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会让抵抗力较弱的群体更容易得病,因此应注意及时排湿! 02 排湿有秘方 英国伦敦卫生和热带医院的流行病学专家指出,在温暖及潮湿的情况下滋长的疾病,在未来 20年会更加普遍。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也专门针对潮湿发布了指导文件。 文中对环境潮湿提出了几点建议: 环境 天气潮湿时要注意除潮 天气潮湿时,使用空调或除湿机进行除潮。 保证室内有足够的通风。 厨房和浴室安装排气扇,排风口通向室外。 干衣机的排风口也要通向室外。 人体 针对人体排湿,还得看我们中国的研究。 广州中医药大学有项研究,是关于清暑六味饮治疗暑湿病的临床疗效。 该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法进行前瞻性研究。 实验对72名病例分组进行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 对照组:34人,接受西药治疗 治疗组:38人,接受清暑六味饮治疗 38人接受清暑六味饮治疗 两组用药时间均为4天,将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发现,两组治疗后: 对照组显效率为41.18%,总有效率为52.94%; 治疗组显效率为65.79%,总有效率为84.21%。 中医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西药对照组。 这说明,清暑六味饮能有效治疗暑湿病,且临床疗效优于西药。 最后,将清暑六味饮的基本药方附上: 药材:青蒿12g、香薷10g、黄芩10g、厚朴12g、扁豆花10g、甘草6g 煎服方法:每剂用清水700毫升,煎至200毫升,去渣取汁,将药汁放到不冷不热的时候服用即可。 隔8个小时后,翻渣再煮1次(将药渣翻开,让未煎煮完全的部分再煮1次),每天喝2次。 注意:该基本药方仅供参考,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体质不同用药也不同,因此,应听从医生面诊后的建议。 去渣取汁,将药汁放到不冷不热时服用 如果感到身体出现上述8种症状,可能是“湿气”入体,不仅要注意给房间通风除湿,也要注意给身体排排湿! 参考资料: [1]王勇, 章敏, & 张六通. (2010). 高湿度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理论探析. 医学信息, 23(19), 2. [2]苏千顺. 清暑六味饮治疗暑湿病(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3]Heseltine, E., & Rosen, J. (Eds.). (2009). WHO guidelines for indoor air quality: dampness and mould. |
|
来自: hercules028 > 《健康&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