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第七师各军事指挥机构 1,【皖江抗日根据地】 1941年1月,活动于皖中的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7师,张鼎丞、曾希圣分别任师长、政委。为新四军第七师为主创建的皖江抗日根据地,其范围;位于长江两侧,东起江浦、当涂,西至怀宁、彭泽,北临滁河、合肥,南抵宣城、南陵。由巢无、和含、皖南、沿江四块基本区域组成。是华中新四军向西、向南敌后发展和反攻日军的重要的前进阵地,也是沟通淮南新四军军部和第二师、第五师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到1945年,根据地从浦口到湖口,长约300余公里,从南陵、青阳到含山,炯炀河,宽约150公里左右。其中分为五大块: 巢无地区,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这是皖江地区比较完整、比较巩固的根据地,是皖江地区我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含和地区,南起巢县、裕溪口线,北至江浦、全椒线,南北长约100公里,东西宽约10-20公里不等,而以巢县、含山之间为中心区。 皖南地区,由长江两岸无为、繁昌、铜陵之间的四块小区组成。其中;无东区,东西长约40公里,北起运槽,南至长江边,宽约15公里;无南区,从无为城到刘家渡约25公里,从塔桥到长江边约15公里;繁昌区,西自获港,东至芜(湖)宣(城公路,约50公里,北起长江、南至孙村,约15公里;铜陵区,东起黄浒,西至大通,约40公里,北起长江,南至桂岭,约35公里(此区为日伪顽我交错地区)。 沿江地区,北起巢湖南岸,南至江两省彭泽、湖口,长约190公里,宽约20至50公里不等。其中除白湖以东和1944年新开辟的沿长江东南岸为较巩固的根据地外,其余均为游击区。 巢合庐游击区,包括磨店区(25×25公里)、岗集区(合肥城以西,25×20公里)、西山驿区(40×20公里)、炯炀河区(30×20公里)、庐北区(25×20公里)等五块游击区。1943年底,遵军部令,除庐北游击区外,巢湖以北各游击区曾一度划归第2师管辖。 4月,经华中局批准在无为县白茆洲重新组建了中共皖南特委,书记李步新,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黄跃南,宣传部长张伟烈。特委坐镇江北,依靠巢无中心区,指挥皖南地区的工作。特委下辖:泾旌太、铜繁芜、南芜宣、徽州四个中心县委,由胡明、张伟烈、孙宗溶、崔思权分别任书记。 1945年3月,皖中区党委改称皖江区党委,皖中行署改称皖江行署,自此,皖中抗日根据地即称皖江抗日根据地。到抗日战争胜利时,皖江抗日根据地面积3万余平方公里,建立了3个专员公署、1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人口约300万,活动范围包括无为、巢县、庐江、桐城、和县、含山、江浦、全椒、繁昌、铜陵、芜湖、宣城,青阳、至德、缋溪、宁国、泾县、旌德、太平、潜山、舒城、望江、怀宁、宿松、太湖等约30个县的地区。其中巢无、和含、皖南(铜繁、无东、无南)、沿江(白湖东南、桐东)等处是较为完整和巩固的根据地。 9月,遵照党中央决定,撤出皖中、皖南、苏南等八个解放区。皖江地区的部队和党政人员北撤到山东解放区。 2,【新四军第7师第19旅】 新四军主力旅之一,隶属第7师。1941年4月15日成立。旅长孙仲德,政治委员由第7师政治委员曾希圣兼任,参谋长林维先,政治部主任由第7师政治部主任何伟兼任。辖第55团(皖南突围一个营,无为游击纵队两个连合编)、第56团(军部特务团一个营,无为游击纵队4个连合编)。春,以原巢湖独立连扩编成立巢湖独立三营,军事上归第十九旅建制。9月成立第57团。1942年4月,第19旅番号撤销,所辖3个团分别编入第7师含和、沿江、皖南支队。1945年6月16日重建第19旅,旅长林维先,政治委员黄火星,参谋长熊应堂,政治部主任余明,仍辖第55团(巢湖大队改编)、第56团(独立团改编)、第57团(白湖独立团改编),全旅5000人。10月,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仍称第7师第19旅。 3,【新四军第7师第20旅】 新四军主力旅之一。隶属第7师。1945年10月,第7师暨皖江军区部队撤出皖江地区北上时,为执行新的机动作战任务,由第7师皖南支队扩编成立。旅长粱金华,政治委员黄耀南,参谋长周绍昆(后李相庭),政治部主任高立中。辖第58、第60团,后成立第59团。12月初到达鲁南,改称津浦前线野战军第7师第20旅。 4,【新四军第7师第21旅】 新四军主力旅之一。隶属第7师。1945年10月,第7师暨皖江军区部队撤出皖江地区北上时,为执行新的机动作战任务,由第7师含和支队和沿江支队一部编成。旅长马长炎,政治委员黄先,副旅长傅绍甫,副政治委员何志远,参谋长陈仁洪,政治部主任杨汉林。辖第61、第62、第63团。12月初到达鲁南,改称津浦前线野战军第7师第21旅。 5,【新四军第7师含和独立团】 半湖游击队;1940年春,建立的一支农民抗日武装,中共含和中心县黍为了收编这支队伍,于4月至5月,先后派共产党员江文、刘云至游击队担任正副指导员。游击队先活动在清溪、半湖、福山一带,后转移到林头及巢县东乡隐蔽。8月,在巢县南乡扩编为含和独立连。 含和独立连;1940年8月,活动在巢南一带的半湖游击队,在和含巢无中心县委的指示下,扩编为含和独立连。独立连建立后,活动在无为石涧埠、巢南张家大山等地。1941年8月,含和独立连在江文、刁筠寿,刘云率领下,返回含和开辟地区。11月,含和指挥部成立后,含和独立连编为含和指挥部第一连。 1941年11月,新四军第七师第57团一部与和含地区游击队合编,组建含和指挥部。指挥部以小庙岗为依托,活动在淮南路以北、太湖山以东、张公桥以南地区,恢复了以陶厂、南义为中心的含和游击区。 1942年5月初,根据师部的指示,撤销含和指挥部,将原在含和一带的部队和新从56团、57团带去的三个连合编成立第七师含和独立团,任务为开辟以安徽省含山县陶厂、和县南义为中心的和含游击区,大力开展皖江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含和独立团由马长炎任团长兼政委,顾鸿任副团长,下辖第一、三、五、七四个连,其中第一连是由含和独立连整编的,三连以原57团两个排为基础编成,五连,七连以原56团的五、八两连为主体编成,团部设在安徽含山县林头镇福山王大垴。1943年春,以含和独立团为主扩编成含和支队兼含和军分区。 6,【新四军第7师巢无独立团】 1942年4月,以新四军第七师一部与巢(县)无(为)地方武装,组成巢无独立团,配合无巢庐中心县委工作军事上属新四军第七师建制。1943年2月,巢无独立团改编为无为县保安大队。军事上作为皖中军区(新四军第七师)直属队政治上受巢无县委领导。4月初,为加强基层对敌斗争的武装力量,并组织和发展地方武装,保安大队分散编为各区警卫队。 7,【新四军第7师巢湖独立团】 1942年5月,原合巢工委所属武装淮南游击支队(近20人,13支枪)与在巢南地区活动的桂俊亭、程明远两支游击队合并,成立了巢湖独立营。9月,以新四军第七师原巢湖独立营为基础,连同巢(湖)庐(江)地方武装组成巢湖独立团(又称巢合庐独立团),团长顾鸿、政委程明远、副政委杨杰英,下辖3个大队。配合巢合庐中心县委活动,军事上属新四军第七师建制。1943年2月在巢湖独立团基础上建立巢湖支队,支队长唐晓光,政委余再励。 8,【新四军第7师桐南独立团】 1941年,中共桐(城)庐(江)无(为)县委先后组建了桐西独立大队、桐庐潜怀游击总队、桐西独立连及彭海舟、段明章、汪浩然等数支游击队。 1942年3月,县委又把各地武装和桐西游击队整编成桐庐县独立总队,林立任总队长,有长短枪500余支。 8月中旬,新四军七师和中共无为地委决定,桐西独立大队和桐怀潜地区各游击队合编为桐南独立团(亦称桐怀潜独立团、桐西独立团、桐城独立团)。团长傅绍甫、桐庐无县委书记林立兼政委、副团长兼参谋长叶树槐,政治处主任马守一,下辖2个营6个连,同时辖桐东、桐南、桐西3个大队和团直属手枪连,共600余人。团部和手枪连、桐西大队活动于黄甲、青草等地;桐南大队活动于罗岭带,桐东大队活动于青草小河沿等地。年底,桐怀潜游击根据地发展至东西200多里,南北60多里,部队扩大到1000余人。不久,国民党第十三游击纵队和一七六师,及桐城县常备队向新四军花山抗日根据地发起进攻,桐南独立团奉命随同新四军七师五十五团、挺进团撤往无为县境。桐南独立团留下50人由林立和张振中带领在桐南一带继续坚持游击活动。12月,桐南独立团编入新四军正规部队。 9,【新四军第7师挺进团】 1940年6月,新四军军部决定,以第3支队5团3营为基础,与桐庐游击大队和章啸衡同志在铜陵地区收编的原国民党川军蒋希伯部合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挺进团,任命林维先为3支队参谋长兼挺进团团长,张友来为政委,彭胜标为政治处主任,廖萜祥为后勤处主任。下编;3个大队,收编的原国民党川军编为第1大队,大队长蒋希伯(后叛变):桐庐游击大队编为第2大队,大队长方英,教导员鲁生兼;3支队5团3营为第3大队,大队长傅绍甫,教导员赖振刚。团直属队编有1个特务连。全团共约700余人。 1941年5月新四军第7师在无为正式组成。原3支队挺进团改为7师挺进团,林维先任团长,彭胜标同志任政治处主任。这时,挺进团各大队改为营的番号:第3大队改为1营,营长傅绍甫,改委赖振刚;第2大队改为3营,营长李德安,教导员李盛才(后江厥成)。全团共辖1、3两个营,团直属队编有1个特务连。 9月,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进驻彭(泽)至(德)边区。与第5师张体学同志的独立团合编为独立旅,林维先为旅长,张体学同志任政委,以便形成拳头,更好地在顽中心区开展工作建立和扩大抗日游击区。 1942年1月,遭国民党顽固军进攻,转移到安徽无为。团长林维先,政委李丰平。3月底,挺进团已与桐、怀、潜独立团合编为7师58团,团长傅绍甫,政委彭胜标,副团长叶树槐参谋长李德安,主任曾宪忠。从此,挺进团番号撤销。 10,【新四军第7师独立团】 彭泽县游击队;(1939.8-11)1939年8月,中共彭泽特区委书记周静轩在彭泽县襄溪、浩山、郭桥一带,成立彭泽县游击队,有队员30余人,长短枪13支,受中共彭泽区委指挥。11月,编入沿江游击大队。队长丁忠恩(1939.8-11),政委周静轩(1939.8-11)。 沿江游击大队;(1939.11-1940.5)1939年3月,原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第十八中队中队长商群奉命回彭泽重组武装。1939年11月,彭泽县游击队与商群组织的武装合并,成立沿江游击大队,全大队70余人,迫击炮1门,轻机枪1挺,步枪60余支,手枪7支。1940年5月,改为长江游击总队。大队长商群(1939.11-1940.5),政委周静轩(1939.11-1940.5)。 长江游击总队;(1940.5-1941.3)1940年5月,沿江游击大队的活动范围由彭泽县山区扩展到长江一线和安徽的宿(松)望(江)湖区,遂将部队改称长江游击总队。10月,周静轩牺牲,部队遭受较大损失。1941年春,游击队夺取国民党四川军队一批武装,到同年3月队伍发展到300余人,又改为黄湖游击大队。总队长商群(1940.5-1941.3),政委周静轩(1940.5-1940.10)。 黄湖游击大队(1941.3-9)。1941年3月,长江游击总队队伍扩大后改称黄湖游击大队,活动于彭泽和安徽宿松、望江地区。大队长商群(1941.3-9)。1941年9月改为新四军第七师独立团。 第7师独立团;1941年9月,新四军第七师挺进团进入彭泽、至德(今安徽东至县)边区后,将黄湖游击大队改为新四军第七师独立团。1942年1月,由于日伪顽三方军队的进攻,独立团离开彭泽转移安徽无为县。团长刘宗超,政委黄先。 独立团(第57团,58团,含和团各一个连组成,下辖1,3营各拥有轻机枪8挺,掷弹筒1具,2营拥有轻机枪9挺,掷弹筒1具,团直机炮连,拥有重机枪3挺,迫击炮3门)。 11,【新四军第7师含和支队】 1943年3月,新四军第七师主力实行地方化。在含和地区以含和独立团为基础,与第19旅第55团一部编成,在和县耿家油坊正式成立含和支队,全称新四军第七师含和支队。支队机关由司、政、后三部分组成。司令部设有作战、侦察通信教育、人事等参谋。政治机关先为政治处,后政为政治部,与地委机关合署办公。政治部设有组织、宣教、保卫、民运等科。后勤部有供给处、兵工厂、被服厂、卫生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孙仲德,副支队长马长炎,参谋长张铚秀,政治部主任杨汉林,6月,黄火星任政治委员。支队下辖1个独立大队,3个地方大队,1个教导队,1个特务连。计; 独立大队;(由第55团5个连组成下辖4个中队,拥有轻机枪8挺,掷弹筒1具)是支队机动作战的主力。 江全大队;(由含和独立团一部组成下辖3个中队,拥有轻机枪4挺) 含巢大队;(第55团3个连组成下辖3个中队,拥有轻机枪4挺) 含和游击大队;(由含和独立大队150人改编下辖2个中队) 特务连;下辖通讯排,警卫排,侦察排。 全支队由4个连300余人发展到13个连1100余人。装备由4挺轻机枪,200支长短枪发展到17挺轻机枪、1100余支长短枪,还有若干个掷弹筒。仅独立大队就有500多人,9挺机枪,3个掷弹筒。 1944年10月,何志远任政治委员。为适应战略反攻的形势,遵照第七师师部指示,含和支队以独立、江全两个大队为基础,重建含和独立团。 据有关史料载,含和支队成立后两年半的时间里,先后粉碎日伪军多次“扫荡”,在江浦、全椒、和县、含山、巢县等地,先后攻克日伪据点70余个,同日、伪、顽大小战斗40余次,缴获轻重机枪20挺,掷弹筒10个,六0炮1门,长短枪3000余支,毙伤日、伪、顽军无数。北撤时,含和支队由成立时的1000多人发展到5000多人,武器装备也有很大的改善,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5年6月,下辖;含和独立团,含巢大队,江全大队,和县总队。9月,日本投降后,为争取国内和平,制止内战,含和支队及部分地方干部奉命北撤。 10月,在北撤途中,含和支队到达天长县铜城镇时,奉命改编,这时和含支队已发展到5000余人,和沿江支队一部合编为第21旅。马长炎任旅长,黄先任政委,傅绍甫任副旅长,何志远任副政委兼改治部主任,陈仁洪任参谋长,含和支队番号撤销。 下辖第六十一、六十二、六十三3个团。这次整编后不久,华中部队又作了部分调整,七师二十、二十一旅调到六师。为适应大兵团作战需要,二十旅和二十一旅合并统一称二十旅。 12,【新四军第7师沿江支队】 1943年3月由第19旅第58团一部为基础和白湖、庐江、桐东地方武装编成。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林维先,副支队长傅绍甫,副政治委员彭胜标,参谋长王培臣,政治部主任何志远。辖有五个大队,全支队1560人。 独立大队;由原58团抽调5个较强的连(1营全部,2,3两营各1个较强的连)编成,下辖3个中队,拥有轻机枪8挺,大队长洪宏,政委陶昆,副大队长江信水。 桐东大队;(以原58团2个连和桐城大队组成,下辖3个中队,拥有轻机枪3挺),大队长由原58团参谋长,后任中共桐庐县委军事部长的李德安担任,政委由何志远兼任,副大队长张振,教导员张尔庆。 桐西大队;(原桐东大队1个中队和江防大队组成,下辖3个中队,拥有轻机枪1挺),大队长、政委由工委书记钟大湖兼任。 白湖大队;(以原58团2个连和白湖护商大队组成,下辖3个中队,拥有轻机枪1挺),大队长蒋天然,兼政委桂林栖,教导员黄炳光。 桐南大队;由桐南游击武装编成,大队长王××,政委陈定一,教导员华春木。 舒庐大队,并指挥巢南大队。 贵池大队;大队长章开如,副大队长王亚中,政委吴文瑞; 支队部特务连由通信、警卫、侦察三个排编成,另有一个小规模教导队。此外,还有一个湖东子弟兵团,蒋天然任团长。 6月,白湖、舒庐、巢南3个大队合编为白湖团。辖1、2、3营,熊应堂任团长,中共白湖县委书记桂林栖兼政委,顾鸿任团参谋长,阙中一任团政治处主任,徐志明为副主任。该团主要担负沐家集、魏家坝地区防务。 9月,第7师独立团划归沿江支队指挥。 10月,王集成任政治委员,并将独立、桐东、桐西3个大队合编为沿江团,沿江支队副支队长傅绍甫兼团长,支队政治部主任何志远兼团政委,徐绍荣任副团长,叶树槐任参谋长,马守一为政治处主任。独立大队编为第1营,营长陈金生,教导员陶昆;桐东大队和贵池大队合编为第2营,梁斌任营长,张尔庆任政教;桐南大队和桐西大队合编为第3营,兼营长徐绍荣。 此时,沿江支队共辖独立团、白湖团、沿江团,还有湖东子弟兵团(蒋天然任团长),以及桐东、桐西、桐南、潜山、舒城、庐江、贵东、东流、河西、牛埠、陈瑶湖、白荡湖、罗家岭等10多支游击武装。 1945年5月,以沿江支队主力与第2师第16团合编为第19旅,另以沿江支队独立团和部分地方武装重建沿江支队。10月,沿江支队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第7师第21旅。 13,【新四军第7师皖南支队】 1943年3月由第19旅第57团和皖南繁昌、铜陵、芜南地方武装编成。支队长兼政治委员黄火星,副支队长梁金华,参谋长胡继亭,政治部主任黄耀南。支队辖五个大队。计有; 独立大队;(由原57团抽掉4个较强的连组成,下辖3个中队,拥有轻机枪8挺),大队长谢长华,副大队长练成良,大队政委赖振纲,教导员刘国兴。 繁昌大队(由原57团1个连和繁昌游击队组成,下辖3个中队,拥有轻机枪3挺),大队长钟国琴,副大队长孙振开,政委陈云飞,教导员董南才。 铜陵大队(原铜陵大队由3个中队缩编为两个中队,配轻机枪1挺),大队长巫希权,副大队长叶为祜,大队政委杨明,教导员罗爱民。 芜南大队(下辖2个中队),大队长段广高,副大队长刘金才,大队政委张世杰,教导员陈衡畅。 芜东大队(下辖2个中队),大队长谭长发,副大队长陈意达、余庆腾、胡一平,教导员傅家盈。 支队部设一个特务排,另有一个小规模教导队。 12月,梁金华任代支队长,黄耀南任政治委员。皖南支队抽调繁昌大队1个连、白茆洲游击大队改编的1个连,同独立大队合组成一个小独立团(5个连)。 1944年夏季以后,独立大队、繁昌大队、芜南大队合编为临江团(1945年7月改编为皖南分区1团),辖3个营9个连。钟国琴任团长,童金水任副团长,刘国兴任政治处主任并代政委,谢长华任参谋长。另辖临江总队、南繁芜总队、宣城游击大队,支队特务连扩编为直属大队,辖3个连,大队长王俊,副大队长苏成,教导员俞作舟。铜陵、繁昌两个大队,在抽出一部分人员编入临江团后,经过区中队升级补充,仍各保持3个连建制,战斗力也有所提高。 9月,成立了南繁芜、铜青南两个县总队部。南繁芜县总队辖;繁昌大队和警卫大队。由赖正纲任总队长,陈云飞任政委,李二农任参谋长,董南才任政治处主任。铜青南县总队,辖;铜陵大队和1个主力大队。由傅家盈任总队长,杨明任政委,陈衡杨任参谋长,曾火生任政治处主任。另外,宣城游击队扩编为宣城大队,段广高任大队长陈洪任政委。 1945年6月下辖;第1团(临江团改编),第2团(铜青南,南繁芜总队合编),宣城大队,泾南大队。10月编入津浦前线野战军第7师第20旅。 14,【新四军第7师巢湖支队】又称“巢合庐游击支队” 1943年3月21日原巢湖独立团改编为巢合庐游击支队(又称巢湖游击支队)。支队长唐晓光,政治委员余再励,副支队长张学文,副政治委员程明远,参谋长宣济民,政治部主任高立中。辖; 第1大队(即独立大队)、由独立中队、桂俊亭大队的第二中队及淮南大队编成,活动于西山驿地区。 第2大队(又称西山驿大队)、 第3大队(又称磨店大队),原桂俊亭大队的第一中队编成,磨店、岗集地区部队,准备开辟该地区,发展成一个大队。 支队机关驻巢南高林桥一带。军事上属皖中军区领导。夏、秋间,为便于指挥,所属的独立大队划入沿江支队建制。 12月,巢合庐游击支队改为巢北支队(又称巢合支队),所属的第3大队编入沿江支队,第1、第2大队随同巢北区一并划归新四军第2师建制。巢湖支队番号撤销。 15,【新四军第7师巢北支队】 1943年秋,新四军为打通二师(驻定远藕塘)与七师(驻无为)的交通线,将原在巢湖北岸一带活动的七师巢湖支队划归二师领导,改为巢北支队,支队司令员唐晓光,政委程明远,副司令员宣济民,支队司令部驻青龙厂,所辖的两个大队7个连600多人,主要在今肥东县境内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建立基层民主政权,并以武装护送二师与七师之间的人员来往和物资交流。 1945年9月,经新四军军部批准,巢北支队归还七师建制。支队已发展到10个连2300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巢北支队改编为津浦路西第四分区巢湖独立团(又称巢合独立团),团长宣济民,政委程明远。 16,【皖中(皖江)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部】 1943年10月,成立皖中人民抗日武装委员会(简称皖中武委会),并设立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部作为其执行机关,下辖各地民兵自卫总队。1945年3月,改称皖江人民抗日自卫军司令部。司令员吕惠生(兼),政委曾希圣(兼)。 17,【皖中军区】 皖江抗日根据地的军事指挥机构。1943年3月成立。领导机关由新四军第7师领导机关兼。司令员张鼎丞(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副司令员傅秋涛,参谋长孙仲德,政治部主任何伟(后由王集成代理)。辖含和、沿江、皖南3个军分区。皖中军区和各军分区大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配合主力作战,进行反“扫荡”和反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保卫了皖中抗日根据地。1945年3月.改称皖江军区。6月,撤销沿江军分区,重新成立第19旅,为皖江军区的机动部队。9月,谭希林任皖江军区司令员。同月,皖江军区及所属军分区撤销,部队大部北撤。 新四军沿江支队兼沿江分区;白湖,沿江独立团,湖东总队,独立团 新四军含和支队兼含和分区;和县总队,独立团 新四军皖南支队兼皖南分区;铜青南,南繁无总队,临江独立团 18,【皖江军区】 1945年3月由皖中军区改称。 独立团 和含(含和)支队兼和含军分区,支队长兼司令员孙仲德,含和独立团,含巢大队,和县总队,江全大队。 沿江队兼沿江军分区,支队长兼司令员林维先,白湖团,沿江团,独立团,湖东总队。 皖南支队兼皖南军分区,支队长兼司令员黄火星,临江团,临江总队,铜青南总队,南繁芜总队。 巢含支队 第十九旅,第55,56,57团 抗大第十分校。 19,【皖江军区之含和军分区】 1943年3月,根据中共皖中区党委和新四军皖中军区关于贯彻党的元化领导方针的部署以新四军第七师第五十五团与含和独立团为基础,连同和含地区地方武装编为含和支队;同时,成立含和军分区,由含和支队兼。新四军第七师参谋长孙仲德兼支队、分区司令员。分区机关驻和县南义乡。下辖独立大队、教导队和按行政区域分别成立的江全大队、含巢大队、游击大队。1944年8月,为适应抗日斗争形势的需要,以独立大队与江全大队合编为含和独立团,作为军分区的机动作战部队;游击大队改称和西大队,归中共和西县委领导,同时成立和县县总队,归中共和县县委领导。抗日战争胜利后,含和军分区(支队)所属部队,连同新四军第七师沿江独立团奉命撒往苏北地区途中编为七师第二十一旅。军分区直属武装; (1)独立大队(1943.3-1944.9) 1943年3月,以新四军七师原第五十五团为主编为分区独立大队,执行机动作战任务。1944年9月与江全大队的大部合编,重建含和独立团。大队长张玉田(1943.春-1943),陈金生(1944.3-1944.9),政委马长炎(兼,1943.3-1944.9)。 (2)含和独立团(1944.8-1945.9) 1944年8月,以独立大队与江全大队大部合编,成立含和独立团,为分区直属主力部队。团长马长炎(兼,先),温华桂(后),政委温华桂(兼,194,8-1945.9),参谋长罗希林(先),李胜明(后),政治处主任王壳森(1944.8-1945.9)。 (3)含和游击大队(1943.3-1944.6) 1943年3月,原中共和含中心县委及含和独立团领导的地方武装编为含和游击大队,军事上属含和军分区指挥。1944年6月,划为和西县地方武装大队长赵鹏程(1943.3-1944.6),教导员王荣森(1943.3-1944.6) (4)教导队(1943.3成立),队长王韬,指导员尚明。 (5)含巢大队(19433-1945.9) 1943年3月,以新四军七师王十五团第三营与含和独立团第一连编为含巢大队,军事上归含和军分区指挥。大队长吴生茂(1943.3-1943.12)。 (6)江和全大队(1943.3-1944.9) 1943年3月,以新四军七师原含和独立团大部编为江和全大队,军事上归含和军分区指挥。1944年9月,与军分区直属独立大队重新合编为含和独立团。大队长顾鸿(1943.3-1912.8)。 (7)和西大队(1944.6-1944.12) 1944年6月,含和军分区所属游击大队改为和西大队,军事上属军分区指挥,同年12月撒销。大队长赵鹏程(1944.6-1944.11)。 20,【皖江军区之沿江军分区】 1943年3月,以新四军七师第58团为基础,连同桐(城)庐(江)、无(为)地区地方武装编为沿江支队,七师副参谋长林维先兼支队长兼政委;同时,成立沿江军分区,由沿江支队兼,机关驻无为县尚礼岗。下辖独立大队、桐东大队、桐西大队、白湖大队、舒庐大队,并指挥巢南大队(属巢合庐游击支队建制)。同年夏、秋,白湖大队、舒庐大队与巢南大队合编为白湖团。12月,独立大队、桐东大队、桐西大队合编为沿江团,皖中军区直属独立团亦划入沿江军分区建制,仍为独立团。1945年1月,增辖湖东子弟兵团(即湖东民兵自卫总队,行政上属湖东行政办事处领导)。6月,白湖、独立团与军区“巢大”团合编,重组新四军七师第十九旅,沿江团划归军区领导,沿江支队、军分区建制撒销,其部队归皖江军区直接领导。军分区直属武装; 1.白湖大队1943.3-1943.10) 1943年3月,以新四军七师原第58团一部及白湖护商大队,合编为白潮大队,军事上归沿江军分区指挥。10月,编入沿江军分区(支队)白湖团。大队长蒋天然(1943.3-1943.10),政委桂林栖(兼,1943.3-1943.10)。 2.白湖团(1943.11-1945.6) 1943年11月为统一领导巢(县)无(为)庐(江)舒(城)地区武装,加强对皖西地区国民党军队的防御力量,巩固巢无庐中心区,以白潮大队与新四军七师原巢合庐游击支队一部等合编为白湖团,军事上归沿江军分区(支队)建制,1945年6月,为适应对日战略反攻的需要沿江军分区撒销,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大部与师属'巢大团’合编为新四军第七师第十九旅,白湖团编入该旅为第57团。团长顾鸿(1943.11-1945.6),政委桂林栖(兼,1943.11-1944.7),阙中一(1944.7-1945.6)。 3.湖东民兵自卫总队(1944.2-1945.9) 1943年秋冬,白湖中心具委及所辖舒庐具委领导的地方武茅相继编入新四军第七师沿江支队。为进一步发展地方武装组织群众开展抗日自卫,支援抗日斗争,1944年2月以朝东行政办事处的名义,组建湖东民兵自卫总队,办事处主任兼总队长。总队部驻无为县尚礼丁万家一带,行政上受湖东行政办事处领导,军事上归沿江军分区指挥,下辖各区民兵自卫队、模范队.1945年1月,以其基干部分成立湖东子弟兵团,担负配合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主力部队作战的任务,6月沿江军分区建制撒销后,湖东民兵自卫总队(湖东子弟兵团)改由新四军皖江军区(第七师)直接指挥。总队长江干臣(兼,194.2-1944.5) 4.庐桐大队(1943.8-1944.6) 1943年8月,中共庐桐县委成立后,在原庐南游击队基础上,扩大组建了庐桐县大队(又称庐南大队),在县委领导下开展游击斗争。1944年6月与舒庐大队合并。大队长郑子争(1943.8-1944.6)。政委胡昌耕(兼,1943.8-1943.12)。 5.舒庐桐大队(1944.6-1945.5) 1944年6月,原舒庐大队与庐桐大队各一部上升为主力部队,余部合并成立舒庐桐大队,继续作为武装工作队,在县委领导下开展工作。1046年2月,舒庐桐大队大部与驻皖西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的一个连合编为独立营,划归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建制。大队长李务本(1944.6-1945.5),教导员沈博(1944.6-1945.5)。 6.舒庐大队(1943.6-1944.6) 1943年6月,中共舒庐县委成立后,领导各区委组织抗日游击武装。不久成立舒庐大队(又称庐北游击大队)作为县委的武装工作队.1944年6月与庐桐大队合并。大队长李务本(19436-1944.6),政委何泽洲(1943.6-1944.6)。 7.巢湖游击队队长张家英(1945.6-1945.9)指导员刘开明,(1945.6-1945.9 21,【皖江军区之皖南军分区】 1943年3月,以新四军七师第57团为基础,连同无(为)东南以及铜陵、繁昌等地方武装编为皖南支队;同时成立皖南军分区由皖南支队兼,七师政治部副主任黄火星兼任司令员兼政委。机关驻无为县白茆洲。。下辖;独立、铜陵、繁昌、无东、无南5个大队及皖南黄山地区游击队。1944年6月,为加强开辟皖南地区武装力量,独立、无东大队合编为临江团,执行机动作战任务。7月,分区所属武装大部进入皖南,相继发展了铜青南民兵自卫总队、南繁芜民兵自卫总队和宣城大队。12月,军分区机关奉命南迁铜陵县。1945年7月,临江团改为分区第一团,铜陵大队与南繁芜总队合编为分区第二团,相继建立了南芜民兵自卫总队和泾南大队。 (1)临江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1943.夏-1945.9) 1943年夏,为组织和发展无(为)东地区群众武装,以临江行政办事处名义组建临江县人民抗日自卫军总队。办事处主任兼任总队长。机关驻无东五垄等地,行政上属临江行政办事处领导,下辖各区中队。1945年9月北撤途中,总队基干部分与无为县总队等合编为新四军七师第二十旅第60团。 (2)无南大队(1943.6-1945.8) 1943年6月,原属中共临江县委的无南警卫大队改为无南大队,由中共无南县委领导军事上属皖南军分区指挥。1945年8月,无南大队绵入皖南军分区(支队)第二团。大队长刘金才(1943.6-1945.8),政委张世杰(兼,1943.6-1944.6)。 (3)长江(护航)大队(1944.冬-1945.9) 1944年冬,成立长江(护航)大队,以利保障长江水上船舶运输和渔民生安全,打击资敌行为、禁运资敌物资,配合部队作战。大队长洪涛(1944.冬起任),指导员广亚民(1944.冬起任)。 (4)皖南游击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皖南部队突围出来的指战员,先后在皖南地区成立3支游击队,在泾县、泾旌太、旌歙等3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42年春,在太平与泾县之间,建立以樵山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1943年初,划入皖南军分区建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