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太生将军纵横抗战豫皖苏

 茂林之家 2023-02-07 发布于湖南

张太生将军

宋 轮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派了一批富有革命斗争经验的红军干部分赴敌后各地,以加强敌后抗战力量。1938年8月,张太生奉命到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在彭雪枫领导下,他积极发动群众,筹建抗日武装,为东进敌后豫皖苏边作各项准备。9月30日,彭雪枫率两个中队从竹沟向豫东敌后挺进,张太生任第一中队长。10月12日,部队在西华县杜岗村,同吴芝圃率领的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以及萧望东率领的从竹沟先期出发的先遣大队会合,经过整编,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下辖直属队和三个大队,张太生任第一大队政治委员。新四军游击支队渡新黄河,10月27日,行到淮阳之窦楼,遭日军骑兵突袭。在彭雪枫指挥下,张太生率一大队和其它两大队相配合英勇反击,将日军击溃,毙敌林津少尉以下数十人。挺进敌后首战告捷,大大鼓舞了豫东群众的斗志。12月支队抵达鹿邑县白马驿,进行了第二次整编,组建了第一、二团,张太生任第一团团长。1939年2月,张太生率第一团在永城县南部歼灭伪军王福来部,俘伪参谋长刘芳勋、伪区长朱传德以下百余人;继而又在永城县东的陈集、张庄消灭著匪陈传思大部,并在马村桥重创向书案店进犯的日军骑兵与伪军。同年3月,张太生率第一团夜袭商丘南坞墙集伪“豫东剿共军”曹大中部。战前侦察仅有伪军300余人,张太生率队突入据点后,始知敌已增兵两个营。在这种情况下,张太生沉着冷静地指挥战斗,歼敌200余人,天亮后,他又机智地率全团撤出战斗。

1939年6月,游击支队主力挺进淮上,开辟宿县、蒙城、怀远、风台地区。张太生率第一团坚持在永、夏、涡、亳地区打击日伪,发动群众,把根据地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9月,张太生率领第一团夜袭永、夏之间的小马牧集匪伪张世杰部,全歼该敌。随后又夜攻韩道口,全歼伪军刘文仲部,袭击冯套伪据点,毙伤俘伪军300余人。11月,游击支队改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张太生仍任第一团团长。12月初,张太生带第一团袭击商丘东南敌重要据点杜集的伪“和平救国军”第一路第一支队袁天柱部,溃敌干余人,毙伤敌营长以下官兵300余人,俘敌40余人。

12月20日,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的指示,张太生率第一团军政干部百余人越过津浦铁路,进入皖东北,促进了皖东北抗日形势的蓬勃发展。1939年底,新四军六支队第四总队成立,张爱萍任总队长兼政治委员,下辖四个团,张太生任第十团团长兼政治委员。1940年2月,张太生率领第十团同皖东北兄弟部队以及地方武装,在张爱萍指挥下,参加大柏圩子战斗,全歼顽军马馨亭部,使六支队皖东北地区的力量更加壮大。5月,泗县日伪军“扫荡”洪泽湖西岸罗岗地区,国民党第七区专员王光夏乘机带六个团,配合日军袭击四总队。张太生率部和兄弟部队一起,连续作战13天,歼敌千余,将敌顽逐出了根据地,这次战斗,对巩固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有重要意义。

1940年7月,八路军第二纵队一部,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纵队下辖四、五、六旅,张太生任第五旅副旅长兼十三团团长、政治委员。同年11月,驻徐州日军第十二独立混成旅团以及蚌埠、宿县之日伪军共5000余人,在空军掩护下,西犯蒙城、涡阳等地。该地区国民党部队闻风丧胆,纷纷逃窜。八路军四纵为支援友军,粉碎日军“扫荡”,派五旅和特务团投入战斗,五旅在旅长滕海清和张太生的带领下,向敌军实施猛烈反击,在蒙城板桥与敌军激战三昼夜,毙伤日伪军千余人,击毁汽车、坦克10余辆,并击落敌机l架,取得反“扫荡”的胜利。

1941年1月,国民党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民党顽军在河南和华中各地大举向新四军进攻。1月25日,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黄克诚、张震、萧望东及张太生等18名将领通电,抗议国民党的罪行,除向蒋介石明确提出立即释放新四军一切被俘人员、实行民主政治、取消一党专政、立即停止进攻豫皖苏边区等五项要求外,还指出血债必须用血来偿还,今后横逆摩擦之事,唯有以刺刀与热血答复之。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八路军的大力支持下,华中抗日军民站在自卫立场上,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坚决粉碎了国民党制造分裂、破坏抗战的阴谋。此间,八路军第四纵队奉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为第四师师长兼政委,下辖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等三个旅,张太生任第十一旅副旅长兼三十一团团长。

当时,日军发动“豫南战役”,国民党军队闻风溃逃。新四军四师以抗战大局为重,向日伪发起猛烈攻击,收复涡阳、蒙城两座县城及大片失地。2月上旬,“豫南战役”突然停止,在日军进攻下望风溃逃的国民党军队汤恩伯集团认友为敌,恩将仇报,大肆向涡河以北反扑,并策动日伪“扫荡”豫皖苏边区,使边区根据地腹背受袭,战局突变,四师仓促应战,反顽斗争在不利形势下开始。在彭雪枫指挥下,张太生率部进行了几十次激烈的战斗,经过三个多月的残酷斗争,先后消灭了在孙町集(宿县西南)、龙山集(涡阳北)、马家楼(淝河边)等地的大量顽军,狠狠打击了其反共气焰,在粉碎日伪顽的围攻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1年6月,张太生率三十一团到达淮宝、淮泗一带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9月中旬,驻淮阴的日军以汽艇两艘、木船数只,并集中了淮泗、淮宝地区各据点日伪军400余人,向顺河集进犯,企图恢复顺河集据点。张太生率三十一团乘日伪立足未稳,发动进攻,将敌击溃。三十一团一部乘机运动至敌后,将其围于十九里铺附近,激战四小时,将敌全歼。

1942年1月,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四师十一旅调洪泽湖西泗县、五河、灵璧、风阳地区。张太生所率的三十一团一部至沱河西岸,向濠城地区发展;另一部进至沱河南,向二铺、三铺地区发展开辟新区。

1942年6月,张太生调宿(县)东工作。宿东地区是淮北苏皖边区抗日根据地的门户,被称为“敌后的敌后”,是敌我斗争的前哨阵地。它临近汪伪淮海省省会徐州和敌伪交通运输大动脉津浦铁路,不仅日军极力想控制宿东地区,国民党顽固派也积极向这一地区渗透。宿东游击支队自1941年8月成立后,受日、伪、顽夹击,活动范围很小,又与淮北根据地中心区联系不便,孤军作战,补给极为困难,指战员的生活十分艰苦。张太生到宿东后,立即同宿东地委书记兼游击支队政委的谢邦治一起召开地委会议,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分析当地斗争的特点,讨论制定工作计划和措施。1942年底,张太生任宿东地委书记,同时任游击支队支队长兼政委,担起了这个地区的全面领导工作。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和集思广益,他认识到宿东地区是隐蔽的游击区,部队的作战和活动方式,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必须与此基本特点相适应,才能减小损失,多打胜仗,坚持发展。

搞好武装斗争是坚持和巩固宿东抗日根据地的中心环节。为了使游击支队能更加适应宿东地区的特点,张太生首先调整和整顿了支队干部,接着确定支队以中队为单位活动,所有人员穿便衣,尽量减少活动目标,确定平时白天隐蔽,分头发动和组织群众,夜间执行战斗任务或转移驻地。日军“扫荡”时,支队则集中兵力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由于宿东游击支队采用了适应当地斗争环境特点的灵活机动的战术,为部队的战斗和地方工作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42年夏,张太生指挥游击支队在宿灵县一区雷家村伏击日伪获胜,粉碎了敌人的夏季“扫荡”。同年秋,游击支队又打退了日伪对宿灵县的十一路围攻,宿东大队打跑了土顽刘之政部,宿灵大队铲除了土匪许大岔部。从此,宿东游击支队不仅站稳了脚跟,而且逐步打开了新局面。

张太生深深懂得发动群众,加强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重要性,他经常教育干部战战士,要认识到宿东游击支队是宿东人民的子弟兵,同人民有着血肉般的联系,做好群众工作是坚持宿东地区抗门游击战争的根本保证。他率领宿东游击支队配合地方党组织相民主政府,积极支持群众反抢粮、护青苗、抗拒苛捐杂税等活动,不惜牺牲自己去保护群众的利益。宿东游击支队本身则尽量减少群众的负担,除粮草外一般不再向群众摊派。支队的军需依靠过境盐税、战利品以及没收得来的违禁品等解决。游击支队在宿东地区基本站稳以后,在有条件的地方,放手发动群众,实行减租减息,帮助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拥护。

张太生还大力加强敌伪军工作,对于伪方人员,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对那些死心踏地与抗日军民为敌的汉奸,均严厉打击,使别的伪军不敢继续为非作歹;对于倾向同情抗日军民的伪军官兵,则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对于民愤不大的伪军官兵,则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争取他们为抗日军民服务。张太生还从实际出发,领导敌工人员把基层伪政权改造成两面政权,使这种政权在应付日伪时也能为抗日军民服务,这就使宿东游击支队能及时了解敌情变化,又能解决支队遇到的一些困难。当时,大多数日伪据点里都有游击支队的内线,中共宿东地委的《路东报》,有段时间就办在宿灵公路上葛店子伪联保办事处内。那一阶段,淮北苏皖边区工作开展好的有三大典型,除大柳巷防洪堤修筑和夏陶然的道路外,就是宿东地区的敌伪军工作。

宿东地区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都有中共党组织的活动,虽遭到过严重破坏,但共产党的影响始终存在。抗战初期,一些被国民党逮捕的共产党员和共产党组织负责人获释出狱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抗日救亡的洪流。他们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组织武装,领导当地民众打击日本侵略者,这些干部与当地群众血肉相连,在本地有着各种社会关系,并且在开创与发展宿东抗日根据地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张太生和宿东地委对此地的干部充分信任、依靠,大胆使用,这对于中共党组织和宿东游击支队在当地人民群众中扎根生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由于宿东地委和张太生的正确领导,宿东抗日根据地的工作日有进展,逐渐扭转了被动局面,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景象。宿东县由两个区增加到七个区,宿灵县由两个区增加到四个区,不久又发展了一个区。

宿东中心区得到巩固之后,张太生和宿东地委采取了向灵北发展的策略。在深入灵北的斗争中,张太生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充分发挥他的临时应变的能力。在灵北的新游击区,为了隐蔽行动,他和部队每天很晚宿营,不到天明就起身离开。一次,部队拂晓前在村东头集合,准备转移,一个侦察员到村北头借火抽烟,竟发现对方是日伪军士兵。原来游击支队即将离开的村庄,也是日伪军进驻的村庄,又恰好同时在村头集合。由于拂晓前的黑暗彼此难辨,而且敌我双方都注意肃静隐蔽因而事先彼此都未察觉。张太生听了报告,毫不惊慌,趁敌人尚未察觉,他沉着地指挥部队一面悄无声息地撤离,一面组织精兵突然袭击了敌人。在敌人一片混乱之际,张太生已率领部队安全转移。

1943年春节期间,驻守西寺坡车站的伪军岳得朝部,出动百余人到蔡桥一带抢夺年货。张太生命宿灵大队沿沱河出击,将伪军击溃,夺回年货,归还群众,这一仗深得民心。3月中旬,驻大店集的伪军大队长贾全仁率伪军三个中队到根据地抢粮、抢牲口。宿灵大队出击,消灭敌军近一个中队,缴获机枪、马步枪30余支。3月下旬,顽八十一军军长王仲廉亲率五个团越过津浦铁路东犯,企图配合顽韩德勤部东西夹击新四军于洪泽湖畔。张太生奉命率宿东游击支队对王仲廉部进行拦击和袭扰。后由于韩德勤已被新四军生擒,王仲廉遂从铁路边向灵北溃逃。张太生率游击支队包围王部一个营,将其全歼,缴获轻机枪9挺,步枪200余支,子弹10万余发,使游击支队的装备得到很大的改善。同年7月,湖沟伪军团长陈端然派一个中队进驻官沟集,胡作非为。宿灵大队侦察后,对其施行夜袭,俘获伪中队全部人枪。8月,日伪在塔桥集安设据点,张太生亲率警卫连和宿东大队远道奔袭,歼敌200余人并将据点拆除,使宿灵、宿东两县得以巩固。灵北方面,宿东游击支队也扫清了继续发展的障碍,成立了灵北县抗日民主政府,并组建了灵北大队,灵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灵北盛产小麦、芝麻,是淮北的粮仓,这年麦秋两季丰收,尹集盐税增加,支队战斗缴获增多,使宿东部队财政供给的困难得到解决。宿东地区的各项工作都较快地开展起来。

1943年11月,新四军四师师部及淮北区军决定以宿东游击支队为基础成立淮北第四分区,任命张太生为地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辖宿东、宿灵、灵北三个县,所属武装有宿东、宿灵、灵北三个大队,后将这三个大队编为四分区独立团。之外,还有各县区乡武装和民兵。张太生指挥分区部队和县区乡武装及民兵,积极主动出击,打击日伪军,回击顽固派的挑衅。

国民党顽固派三十三师段海洲部,勾结日伪,长期盘踞在睢宁与灵璧两县之间,以高楼村为中心,建立据点,四处骚扰,抢掠群众粮食和财物,并不断袭击灵北新建立的地方政权和人民武装。在张太生领导下,四分区一方面建立政权,同时迅速扩大区乡武装,并在各村建立了民兵联防组织。当地群众由于深受顽固派之害,对他们的罪行极其痛恨,在地方党和民主政府领导下,迅速掀起了同顽固派殊死斗争的高潮。他们积极地挖封锁沟,布地雷阵,设监视网,使顽军寸步难行。当顽军出动抢粮或袭击某一村庄时,各村民兵立即主动配合,给顽军以有力打击,使顽固派只得龟缩于以高楼为中心的狭小区之内,不敢轻易出动。

1943年底,顽军三十三师的团长张克修率部占领张大路并修筑据点,向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骚扰,张太生率四分区独立团配合新四军四师主力将其击溃。1944年春,驻守在宿东三铺的伪军经常出来抢粮抓丁,残害群众,张太生命独立团三营夜袭该敌。3月8日,独立团在灵北攻克禅堂伪据点,生俘伪军百余人,缴获轻机枪、步枪百余。次日,驻守在灵壁县城的伪军出动,企图重占禅堂,中途被新四军四师骑兵团截击。张太生命四分区独立团全力支援骑兵团,将伪军击溃。这些战斗,对灵北敌伪震动很大,驻守冯庙之敌仓惶放弃据点窜回灵璧县城,灵北广大地区遂得解放。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张太生的军事指挥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充分发挥。每次战斗,他都把指挥所设在阵地前沿,冒着敌人的炮火指挥战斗。他认为,这样不仅能更加及时地观察战斗进程,调整战术,还可以鼓舞指战员的士气。在张大路战斗时,张太生就是爬在壕沟外指挥作战,战士们看到司令员尚且如此,更是勇气倍增,奋勇杀敌,敌人顿时全线崩溃。1944年4月,攻打驻桃沟伪军的战斗打响后,100多个溃逃的伪军向村外设在小坟地的张太生的指挥所奔来,这时,主力部队已冲进村里,张太生身边只有几个警卫员。有人主张赶快撤退,张太生判断敌人不知道指挥所一带的实力,况且他们已成惊弓之鸟,没有战斗力,便果断地下令:“打!”果然,警卫员骑着马向敌一冲,这伙伪军就人仰马翻,死的死,降的降,很快被全部消灭。

在紧张的战争环境中,张太生丝毫也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他坚持学习理论书籍,经常征求下级的意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在党内生活当中,张太生时刻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主动询问大家对自己的要求。他作风民主,平易近人,和大家吃的一样,穿的一样,从不搞特殊。干部战士心里有什么想法,都愿意对他讲。战士们有了困难,他想尽办法帮助解决。在行军途中,他经常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伤病员和体弱的战士骑,使战士们深刻地感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温暖。在军事指挥方面他也注意吸收下级干部和战土们的合理化建议。在每次重大战斗之前,他都鼓励参谋人员广泛听取基层意见,然后作出决策。一次,部队攻打敌人据点,一时未能得手,基层的一个参谋获悉敌人援兵来到,就向张太生建议迅速转移,张太生分析了形势,接受了那个参谋的建议,命令部队撤出战斗,使部队避免了损失。在张太生的模范作用下,四分区和各县区上下密切团结,部队政治空气十分浓厚,大大增强了战斗力。

1944年8月15日,彭雪枫率四师主力西征,恢复豫皖苏边区原根据地。张太生率四分区独立团,于8月20日从南路作为主力的侧翼配合,恢复宿西地区,首先在十里长山歼伪军一部,继在宿西铁佛寺附近,消灭临涣集伪军黄广尧部百余人,又包围永东黄庄的据点,通过政治工作,成功动员了伪中队长吴长兴率部起义。随后,张太生率四分区独立团转至宿怀蒙地区,配合四师主力在大营集消灭伪顽合流的反动头子韩金山部80O余人。12月12日,独立团又在蕲县集,消灭伪军陈端然部一个大队。完成预定任务后,张太生率部于年底返回津浦路东。

当年11月,淮北三、四分区合并成为中共淮北区军第三军分区,张太生任地委书记兼分区政治委员,赵汇川任司令员。这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已进入最后阶段,日本侵略者正在作垂死挣扎。第三军分区的广大军民展开对日本侵略者的反攻作战。1945年2月9日,张太生率三分区独立二团在兄弟部队配合下,进袭灵璧县西北的尤集据点,将守敌全歼,俘伪淮海省第一支队二总队长刘福庚以下15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50余挺,高射机枪1挺,迫击炮3门,步马枪1100余支,汽车1辆。5月中旬,张太生、赵汇川指挥三分区独立二团利用坑道作业和爆破,一举攻克了睢宁县邱集伪据点,全歼守敌,生俘伪区长邱西康和伪大队长张洪恩以下近千人,缴获大批弹药和军用物资。

1945年6月中旬之后,淮北区军地方独立团发起睢宁战役,先后攻占了睢宁县城东西的田河、邢圩、大王集、耿车、沙河集等外围据点。7月,张太生、赵汇川指挥第三分区的三个独立团及各县地方武装,通过敌军工作,实行里应外合,对睢宁之敌发起强攻。经过激烈巷战,终将日伪盘踞七年之久的睢宁县城解放;同时攻克王圩,并将王圩突围之敌全歼于宿迁城郊。张太生、赵汇川率领部队一鼓作气,又攻克高作。在三分区部队凌厉攻势下,夏圩、凌城之敌被迫投降。这一仗,俘伪县长夏硕武以下2000余人,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解放国土1200平方华里。至此淮北三分区局面得到新的更大发展。为此,新四军军部和四师师部兼淮北区军通令嘉奖,延安《新华日报》作了专门报道。不久,张太生指挥独立一、二团乘睢宁战役的声威,对徐州和睢宁之间的顽伪合流据点双沟集实施攻击,全歼守敌1000余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反侵略斗争的最后胜利,但是蒋介石令日伪军拒绝向八路军、新四军投降,并积极调兵进攻解放区。

新四军四师及中共淮北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夺取小城市及广大农村,扩大并巩固解放区,准备应付新局面的指示精神,将淮北三分区部队改编为新四军四师十二旅,饶子健任旅长,张太生任政治委员,开赴津浦路徐州至曹村段,执行破击津浦铁路的任务,并配合兄弟部队形成对徐州的包围。

盘踞在津浦路东侧时村的大汉奸、伪苏淮特区“剿匪司令”胡泽普仗着坚固的工事,拒不投降,气焰十分嚣张。9月末,在饶子健、张太生指挥下,十二旅发起时村战役,经过坑道作业和激烈巷战,全歼守敌3000余人,生俘伪司令胡泽普,根除了这颗危害老百姓的毒瘤。在兄弟部队攻克灵璧县城以后,整个淮北苏皖边区的日伪军已被肃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