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解读! 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而言,全球仍面临着“如何安全豁免化疗”、“哪类人群能真正最大程度从化疗、靶向或内分泌治疗中获益”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曲妥珠单抗(T)+帕妥珠单抗(P)双阻断及新辅助治疗后使用抗体偶联药物(ADC)恩美曲妥珠单抗治疗,使HER2+早期乳腺癌预后显著改善。在整体预后良好的背景下,HER2+早期乳腺癌能否进行进一步降阶梯治疗成为临床重点关注的方向。 日前,The Lancet Oncology杂志发表了WSG-ADAPT-HER2+/HR-研究的5年结果,这项研究在HER2+/HR-早期乳腺癌患者中探索了降阶新辅助T+P±紫杉醇12周的治疗策略。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李俊杰教授分享对于该研究的学术见解。 研究发表截图 该研究为研究者发起的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Ⅱ期研究,纳入了134例患者≥18岁,组织学证实单侧原发浸润性非炎症性HER2+/HR-早期乳腺癌,ECOG为0/1或Karnofsky至少80%。患者按照5:2随机分配至T(负荷量8 mg/kg,然后每3周6 mg/kg)+P(负荷量840 mg,然后每3周420 mg)组(n=92)或T+P+紫杉醇(每周80 mg/m2,治疗12周)组(n=42)。 研究分析了患者的5年生存结局,发现P+T组与P+T+紫杉醇组之间数据没有统计学差异,患者生存结局相似。
除了复发率、无事件生存期(EFS)及OS等常用于评估治疗有效性的结局指标外,病理学反应(包括pCR率)也是接受新辅助治疗患者的有用疗效评估指标。 12周新辅助治疗结束后,P+T组31例(34.4%)患者达pCR,P+T+紫杉醇组38例(90.5%)患者达pCR。 整个意向治疗人群中,发生13例iDFS事件,P+T组12例,pCR患者中1例,non-pCR患者中10例,P+T+紫杉醇组pCR患者中1例。 谈及这项研究的亮点时,李俊杰教授表示:“在辅助治疗层面,手术后进行抗HER2治疗,如果将治疗调整为6个月、9周,采用单紫杉类化疗方案,这些治疗方案或能作为辅助治疗降阶梯方案,但此时辅助治疗是盲态的,并不能真正筛选出对抗HER2治疗敏感的人群。” 这项研究能发表于国际权威医学期刊The Lancet Oncology,也在于其:
“值得关注的是,这项研究并非盲目选择所有HER2+患者进行降阶梯治疗,而是基于免疫组化结果筛选出真正从抗HER2治疗中获益的人群,且针对化疗耐受性低的HR-或临床实践中拒绝化疗的HER2+患者进行降阶梯治疗。”李俊杰教授如此介绍道。 HER2+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好的大背景下,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临床实际问题?李俊杰教授分别从疾病早期和晚期阶段出发,进行了综合分析。 疾病早期阶段,需探索个体化升降阶梯方案,如挑选出非常敏感的患者进行降阶梯治疗以及对现有抗HER2治疗不敏感的患者进行升阶梯治疗。 疾病晚期阶段,复发进展的HER2+患者需采用更新、更有效的逆转HER2耐药的治疗策略,目前重磅ADC药物T-Dxd已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今年4月T-Dxd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一种或一种以上抗HER2药物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成人乳腺癌患者的新适应证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突破性疗法认定和优先审评审批资格,如何向一线治疗进军?此外,ADC药物治疗失败后,怎么选择其他治疗手段?这些都是临床实践的重点探索方向。 针对HER2+脑转移患者,如何进行活动性脑转移和无症状脑转移的划分,进一步合理选择系统性治疗和局部治疗的个体化诊疗策略也是亟待探索的临床现实问题。 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癌多学科团队正积极开展包括新辅助治疗、新辅助治疗疗效不佳的更改治疗、新辅助治疗后non-pCR患者的筛选等在内的不同阶段的HER2+乳腺癌的国际多中心、国内或亚太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导。 现担任科主任助理,浦东病区主任,科室教学秘书。 200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专业,至美国麻省总院癌症中心进行乳腺癌临床专科进修学习,专注于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参与并设计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试验,发表SCI论文15篇,最高影响因子33分。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一项。 现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乳腺肿瘤学组青年专家、上海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及秘书、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委员会常委、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乳腺青委副主任委员、中华乳腺病杂志中青年编委等职务。 参考文献: 本文首发:医学界肿瘤频道 本文作者:Olaf、大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