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瓦尔登湖》之笔记6(完)

 探秘桂北 2022-06-22 发布于广东

文/坡度

    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在“喜马拉雅”听完的,我说的是这本《瓦尔登湖》。

    这是一次很不一样的体验,大部分的内容靠视觉录入,其余则靠双耳灌输,先在大脑里把声音转换成文字,经过处理后重新转换成视频,这样的“再加工”还属首次,所以我尽量让自己避免挑剔朗诵者的水平,中音即可,语速平缓,幸运的是在这个叫“喜马拉雅”的app里第一次认真地把自己的耳朵托付给一个朗诵者的决定迄此令我未感失望,声情从容,这个人对《瓦尔登湖》的朗诵肯定历经排练。遗憾的是我却已经想不起来他的名字了。

    阅读的氛围很难形成,各种干扰因素此起彼伏,思想既难以彻底冷静,对《瓦尔登湖》的形成的理解就肯定是片面的。但总体的阅读体验还算不错,因为至少还是得到了一些启发,更因在这个过程里发现自己的一些态度和观念与梭罗竟好像有点不谋而合,这当然也是难免的,因为我们的身体构造趋同所致吧?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梭罗于我又何异?

    最后一章的“阅读”完成于今天的凌晨,题为“结束语”,仍经耳道得以灌输。迄端午节的前夜始,终于刚刚,对这本书的体会和理解还以困惑为主,可这种感觉却也是让我读到《瓦尔登湖》里最后一个符号的动力,所谓好奇害死猫就是这个道理吧,不撞南墙不回头,也可以这么说。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伤心的理由,哈姆雷特的多样性既得到了公认,《瓦尔登湖》又岂能一统人们对它的见解?现成的例子就在眼前,国内的“红学”还不够沸沸扬扬么?

    我以为《瓦尔登湖》所欲表达的思想和我们的“道家”相承于一脉,“天做盖地当床”是老子说的,《瓦尔登湖》是不是发扬并光大了这个思想体系呢?我想读过这本书的人肯定注意到了,梭罗对中国的文化是有所研究的,并且颇为深入,要不的话岂能引用得这么熟练?

    “一只鹅再怎么打扮还是一只鹅”,这是梭罗说的,也是我在阅读《瓦尔登湖》到最后时刻如遇醍醐的一句话,立刻便在心里形成了一幅活泼的画面:

    鹅,

    鹅,

    鹅,

    曲颈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022.06.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