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辽河纪行 | 西辽河文明,闪耀着光芒

 行云流水vmmxd6 2022-06-23 发布于辽宁
远古时代的遗址,见证着西辽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想象着那个遥远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之上狩猎、耕耘,不远之处就是日夜湍流不息的西辽河水。
科尔沁草原处在西辽河的中下游,是辽河流域史前文化承上启下的重要区域。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辽河流域曾经孕育了灿烂深厚的史前文化,也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通辽市作为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的西辽河流域文明核心区域,2019年,我市结合国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结论,依托哈民遗址、南宝力皋吐遗址等理论研究成果,策划并成功举办了国内针对西辽河文明研究的首个论坛——西辽河文化论坛。西辽河文化论坛的召开,对于讲清楚西辽河文明优秀基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中的当代价值,进一步推动通辽市文化遗产资源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提升地区文化软实力,将“西辽河文明”打造成通辽市的“金色名片”,具有积极的作用与里程碑式的意义。
西辽河文明,闪耀着光芒。
远古时代遗址
西辽河文明光彩夺目
行进在西辽河流经的土地上,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她历史文化的久远。近些年来,一个个新的考古发现,例如南宝力皋吐墓地、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千余年的契丹都城“龙化州遗址”,印证了它的久远与神奇。
2006——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通辽市科尔沁博物馆、扎鲁特旗文物管理所组成了联合考古工作队,由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吉平带队,对南宝力皋吐墓地和遗址展开了艰苦的田野工作。清理墓葬总计近400座,出土各类精美文物1500多件。为此,该发现荣获了200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六大考古新发现。这是东部区继2003年吐尔基山辽墓之后,又一次为自治区考古事业增光添彩。2009年又荣获国家文物局举办的“2007-2008年度中国田野考古三等奖”。
南宝力皋吐墓地的发现第一次印证了内蒙古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其他几支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遗存—小河沿文化、偏堡子类型以及昂昂溪文化因素的共存例证,为研究这几种文化的关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材料。南宝力皋吐墓地规模巨大、形制特殊、出土遗物丰富、文化面貌复杂,它的发现对研究东北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史前文化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南宝力皋吐遗址,位于扎鲁特旗道老杜苏木境内,距今4500-5000年。遗址总面积32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东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文化面貌极其独特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墓葬群和聚落遗存。其规模之大,为新石器时代墓地所罕见。遗址自2006年至今已发掘1.3万平方米,出土各类陶器、玉器等1500余件。2007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获评“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十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
为加强对南宝力皋吐遗址的保护、展示和研究,扎鲁特旗投入2800万元,建设占地面积3700平方米的博物馆,以南宝力皋图新石器时期出土文物为主。在对原有遗址妥善保护的基础上,打造一个以古遗址游览为主、草原风情观光和休闲娱乐为辅的文化旅游公园。通过现代化场馆和附属设施建设,以及修复历史人文景观,再现北方先民丰富多彩的原始生活。
哈民遗址位于通辽市科左中旗,距今5500年至5000年,核心区面积17万平方米。2010年开始发掘,已发掘8200平方米,清理出房址81座、灰坑61座、墓葬14座,出土石器、玉器、陶器等文物2500多件。2011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评为“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哈民遗址是一座弥足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概括为“中华三大史前奇观、一大改变”。第一大奇观:中国考古工作首次在北纬43度以北地区发现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其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丰富,在世界的史前考古中都极为罕见的。第二大奇观:发现了保存较为完整的木质房屋构架遗迹,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地穴式房屋形态和建造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史前聚落遗址中尚属首次发现。第三大奇观:房址内发现了大量非正常死亡人类遗骸,特别是其中一座仅十八平方米的房址内就发现了97具人骨遗骸,堪称中国史前之最。一大改变:哈民遗址的发掘,发现了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哈民文化,使科尔沁地域历史实证提前了一千多年,改变了史前科尔沁地区一向被视为边塞蛮荒之地的认识,充分证明了科尔沁地区是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2013年开始由地方政府投入近2亿元打造集遗址保护、文物展示、考古体验、文化旅游、生态保护“五位一体”的哈民考古遗址公园。2016年获评“内蒙古自治区首批十大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公园于2016年开园,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2019年10月,哈民遗址被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编制完成哈民遗址保护规划和哈民遗址考古遗址公园保护规划,为申报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保护西辽河文明
两岸的人们不遗余力
西辽河两岸的人们有着这样的共识:结合时代特点,大力传承保护西辽河文明,深入挖掘科尔沁草原文化深厚底蕴。
科尔沁草原至今保留着的元代佛塔、金代界壕、清代王府、辽代古墓等大量的历史古迹。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通辽市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492处(居全区第三位),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5处,长城202公里;可移动文物78142件套(全区第四位),迄今为止,荣获国家文物局“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六大考古新发现”称号的文物遗址四处(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吐尔基山辽墓、哈民遗址、南宝力皋吐古遗址)。实施了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全市国有博物馆、纪念馆15家,每年免费接待观众120余万人次。是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大市之一。
通辽市夯实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实施重点文物保护工程,金界壕、秦汉长城、西汉长城沿线设立了保护标识176个,界桩1214个。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新公布了57 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133处旗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并公布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完善长城“四有”工作,完成编制通辽市金界壕、西汉长城(库伦旗段)保护利用调查与对策分析项目。通过建全长城保护员队伍,购买无人机、望远镜、对讲机等长城巡护装备,保障长城保护工作落到实处。
通辽市累计投入各级、各类资金近7亿元(其中国家投入近1亿元),重点实施了包括库伦三大寺、开鲁县佛塔、奈曼蒙古王府、哈民遗址、萧氏家族墓、南宝力皋吐遗址、僧格林沁王府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多项保护工程,这些重点文保工程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我市文物保护和利用水平,推进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持续向前发展。
为了保护西辽河文明,这里的人们的人们先后建设了库伦旗安代博物馆、扎鲁特旗乌力格尔博物馆、开鲁县民俗博物馆、市乌力格尔艺术馆、敖力布皋说书馆、舍伯吐乌力格尔馆等69个馆(室),集中收藏、展示和宣传通辽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成果。
2011库伦旗安代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列为第二批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19年将科尔沁文化(通辽)生态保护区建设列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完成了《科尔沁文化(通辽)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2019--2025)》文本,已上报自治区文旅厅审批。传承基地创建方面,通辽市已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承基地)72个,包括乌力格尔、好来宝、安代、科尔沁民歌等项目;2019年,命名科左中旗为通辽市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旗,市乌力格尔艺术馆、市民族歌舞团等15家单位为通辽市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
通辽市建立了国家、自治区、市、旗四级非遗保护名录体系,严格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标准,建立和完善专家评审库,开展非代表性项目申报和推荐工作,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项、自治区级55项、市级178项(包括扩展项目31项)、旗县级项目425项。完成了囯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对履职不力、保护传承工作滞后的项目保护单位进行了调整。下一步,计划开展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调整工作,进一步规范项目保护单位保护传承职能
通辽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2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82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5人、旗县级代表性传承人555人。规范传承人管理,2016年开始,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签订管理协议书,规范传承人的权利和义务,对市级以上(含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动态管理,开展传承人传承考核工作;2017年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经考核合格后每人每年享受传承补助5000元;今年又制定了《通辽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将于近期印发实施。
许多美丽的故事
传唱在西辽河两岸
在辽河公园的中心地带,有一尊“敖包相会”的雕像,一对恋人相拥,此广场名为“马头琴广场”,在对面造型别致的浮雕墙上,镌刻着“敖包相会”等科尔沁民歌的歌词,广场上的音响中,反复播放着这些民歌。敖包相会,一个多么美丽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从1953年电影《草原上的人们》在全国上映,《敖包相会》也随之飘向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不光如此,在据此60多公里有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敖包”——双合尔山。草原与湖泊之畔,突兀崛起一座硕大的“敖包”,每到端午时节,上山采集艾蒿,对唱民歌的活动就在这里举行。
从过去到现代,一个个美丽的故事感动着人们。
王博是通辽市医院一位80后女职工。2014年5月,王博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自发成立了通辽市红十字星光志愿服务队。如今,她的团队从最初的三五个人到今天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名志愿者了,她的团队走进街道、走进福利院,设立服务站,帮助真正需要指导和关爱的儿童。王博和志愿者奉献爱心的精神感动了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和单位,通辽市的18家企业相继加入,组成了星光爱心联盟。这些爱心企业在王博的号召下为通辽市扎鲁特旗贫困留守儿童捐赠价值15000元的护眼灯、3000元的爱心图书和5000元的学生奶。他们还筹资40万元资金为12所旗县市区中小学校安装了科普智慧墙,成立了助学支队,捐助了24名品学兼优的孤儿和特困儿童,资助金额达6万余元。这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与王博共同把一个梦想变成了现实,将爱凝结在了一起,让传递爱的力量更加强大。
新冠肺炎疫情汹汹而来,她立即整装战斗,已忘记自己是一名在家休产假的二胎妈妈。她每天电话指导团队的志愿者配合政府各部门工作,组织社会力量捐赠口罩、消毒液、护目镜等抗疫物资3万余元,自掏腰包捐赠近万元。几年来,她的团队累计开展志愿服务时长达30000小时,受益的总人数达10万余人,捐赠总资金近70万元。从一名不忘初心的少女,到一名为爱执着的妈妈;从一个牢记使命的普通志愿者,到一支团结队伍的领头人,王博在书写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公益故事,以爱的名义传递温暖,用爱的真心传承使命。
这个辽河岸边的城市,有许许多多王博这样的爱心故事,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一群心有大爱的人,一座好人之城,让这座城市变得充满温度、充满力量。通辽市组织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宣传活动,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通辽好人等,全市推选北疆楷模、道德模范、内蒙古好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志愿服务“四个优秀”等国家、自治区级典型400余个。这些好人模范群星闪耀,凡人善行感天动地,他们温暖了人心,感动了城市,在科尔沁草原上传递着正能量。
科尔沁,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传承精神文明的地方,一个民族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一个生生不息跨越发展的地方。美丽的地方诞生诸多发展故事。在这个“敖包相会的地方”,城乡宜居、牧民富足、田野流芳、天蓝草碧,“敖包相会”的歌声流传更加久远醇厚。
西辽河两岸的人们,不余遗力地传承保护弘扬西辽河文明,他们深入挖掘科尔沁草原文化深厚底蕴,他们实施“名家、名作”培育工程,他们推动科尔沁民歌等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更多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推向市场、做成产业、打响品牌……
西辽河文明,闪耀着光芒。
记 者 | 杨朝东
通讯员 | 孟祥昆 鲁斯琴
编 辑 | 刘宇琪 席阿如汗 迟婷
审 核 | 斯琴塔娜
邮 箱 | tlrbwlzx@163.com

原标题:《西辽河纪行 | 西辽河文明,闪耀着光芒》
阅读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