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笔记:人云亦云及其他

 df7086 2022-06-23 发布于河北

梁东方

很多作品都有人云亦云的问题。无论是词句段落、篇章结构还是行文风格乃至文字背后的人生气息,都似曾相识,都像是在哪里见过。这样的作品缺少个性,缺少独一无二的特点,总是去不掉一种和自己的真实生命体验隔膜着的煞有介事味道。这在公文写作里可能不是问题,在文学创作中则几乎是致命的问题

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写作者还没有走出模仿的层次,也可能是其见识所限,其文笔所限,没有超越前人的明确认知和理念,又急于达成自己写了作品发表了作品的目的。

这是所有文学写作都应该引以为戒的。用事实说话,用细节本身说话,不事概念或者以概念为基础的直接判断,才可能打动人。因为概念化的写作必然会人云亦云,概念就只有那些,说来说去怎么说也都是那些。

不成熟的写作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一味地用习惯用语、用固定的概念写别人,写所谓名人、当下社会认定其为有成就的人,却在字里行间见不到作者自己独立的分析与判断。遑论自己的情感、自己人生的感受。

用概念化的固定词语写已经有了概念化身份的名人,这是很多所谓记者型写作者的一个通病,不论已经写了多少,他们距离一个真正的作家意义上的写作者其实还远,也主要是因为这一点。

这样的写作貌似只是表现为运用语言的能力,其实这是最浅层的表现。归根结底,还是写作者的感受能力与对人和事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

成熟的写作者,不论写的是什么,不论什么题材,都会尽量避开概念,都能从字里行间看到他本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丰富情感与细密内心,都是他独一无二又的确是审美的人生状态的表征。

回到技术层面上来说,远离概念就是要注意写作的特异性,就是少说人云亦云的话,也就是少说废话。这和文章长短并非绝对对应的关系,长文章也可能废话不多,短文章也可能废话不少,用别人用滥了的词句描写风景和人,会让读者还没有读到一下句就已经知道了下一句,索然无味。

而成功的文学,无一不是避开套路化的写作,避开习惯的笼统的总结式的描述,具体而生动地去写细节,包括宏大场面的细节组成部分。

搞文学创作的人,看上去成天伏案的人,最怕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因为恰恰是文学,它最需要现实中来、自我生命中来的鲜活感受,它最惧怕抽象和模式化。没有自己在实际的人生中与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的感觉上的脉络联系,就会使自己远离文学的真意,而成为一个人云亦云的枯燥歌手。

所以,不引经据典,不说别人怎么说的,尤其不说哪个名人怎么说的,这是写作的基本规则。否则便是中学生作文加所谓学院派的毕业论文,是写给判卷老师和学位考核机构的是作业,而不是给生活中的读者看的文章,不是表达自己生命感受的文章。知道名人怎么说别人怎么说的,也像是不知道一样地去写作,才是属于自己的真写作。

有一种所谓知识分子的写作,被标榜为文人画一样的室内花朵,经常只在概念和概念之间打转转,除了引经据典和人云亦云的老生常谈外,他们的文字就和他们的生活本身一样乏味庸常。这实际上是另一种拘囿,是另一种自我束缚。可悲的是,上学多少年读书多少年,终究是不能自说自话,不能表达自己人生。言必书,书必典,怎么也离不开古今中外既有的词句诗文,好像不如此就不能显示自己的学问,其实是不如此就不会说话。

一个人,一个写作者,生活无趣,人生无趣,没有超拔,也没有超乎一般人的审美激情,其写作水准也就完全可想而知了。

为什么很多外国文学比我们的要好看,原因很多,但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包括作家在内的他们的普遍的活人的状态,是比我们要更有个性从而也更审美一些的。一般人审美不审美是个人的自由,作家艺术家审美不审美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因素了。我们的一些所谓作家艺术家,长期陷于功名利禄之中,也就再不要期望他们能创造出什么美不胜收的好作品来

那些只靠着在书斋里持续地写作就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完成的作品,是颇可怀疑的。虽然任何一个作品本身必然地会有这么一个在书斋里被写作并予以完成的诞生过程,但那应该是作者在鲜活的生活感受的基础上的思想情绪与生命感觉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的一个自然的流淌的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只是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从技巧到技巧的一味地都在书斋里完成的作品,都不会有长久的魅力。可悲的是现代的所谓写作者,大多都已经是这种职业坐在电脑键盘前面的“敲击手”了。源源不断地从手指间流出去的,不仅不是血,甚至也不是,而是无聊,是源于功利的排泄。

为文学者,不以自己立足的现实的当下的生活为出发点,也就离开了生命本身的鲜活之色,一般来说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作品。这里的“参与”,是心灵的参与,是与其一起跳动、与其一起焦灼的共同体式的切肤切身之感。

缺少第一手的自然感受、生命感受,只从概念出发,从书本出发的写作,是没有生机的。它也许可以成为不无枯燥的所谓学术,但不会成为有价值的文学。那些终年都不会走进自然,对四季和自然漠不关心,甚至完全无关的所谓作家,不管有多大名声,引起过怎样的轰动,实际上都依然是等而下之,经不住时间的考验的。只要时过境迁,其经营的人脉关系网不复存在,其作品在真正的读者那里也就露了原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