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的建筑特色与文化特征

 zzm1008图书馆 2022-06-23 发布于上海

伍江,上海人都比较熟悉,目前他是上海市建筑协会副理事长。同济大学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教授。


这次他讲座的题目是【上海的建筑特色与文化特性】


讲座一开始他就介绍周庄,因为上海和周庄一样,开埠前是江南的水乡城市。


这是九曲桥湖心亭茶楼,至今生意仍兴隆,说明老城厢这个地方,便于人们的互相交往、适合做生意。

湖心亭是上海地方传统文化的典型。


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威逼下被迫开放,上海成为鸦片战争后第一批“通商口岸”。从此改变了上海原有的城市发展轨迹。

20世纪前30年: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盛行


红色区域即是当时的租界地。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有特色的建筑

外廊式建筑的兴起,是缘于上海成为殖民地之后,许多殖民者纷纷来到上海,他们认为热的地方也应该有部分的户外活动,外廊作为户外活动处既可以遮阳又能够档雨。


这种外廊式建筑隨着上海被殖民化,在外滩一带就建得较多了。

所以被人称为殖民地外廊式建筑。


右下照片是法国领事馆,原在外滩金陵路口,可惜已经被拆除了,其它照片是英国领事馆。刚开始这些建筑都是外廊式建筑,后来殖民者发现上海不象东南亚,夏天的天气不是那么酷热,冬天还是有点冷的,于是就放弃了外廊式建筑,在走廊处装上了玻璃。


这是20世纪初的上海。


这是1930年代初的上海,建筑风格与20世纪初已经有明显的不同了。


这三组照片可以明显看到,1850年代基本是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到了1920年代受到欧州正统化建筑的影响,上海的建筑已经欧式化了,到1940年代受到现代建筑的影响,外滩的建筑也往高及简洁明朗的现代化方向发展了。


这是董家渡教堂,建于1857年,这是最早期的教堂形式,现在还在。


左边是圣三一教堂,建筑非常漂亮,呈现出哥特式尖顶的形象。右边是徐家汇教堂,这是上海规模最大的一座教堂。


左边武康大楼,是上海建筑的网红打卡点,右边是在法国的一栋建筑。

这二栋建筑在外形及构造方面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法国的那栋建筑是石砌的建筑,而武康大楼是砖砌的建筑。

二栋楼均呈现出巴洛克风格。


由于石砌建筑体重太大,建筑不宜往高里发展,为了减少自重,就兴起了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的建筑。

钢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适宜建造更高更大规模的建筑。

有的楼,外表看似乎是石砌的大楼,其实内里是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建筑,外面用石片再将楼包裹一下,看似石砌建筑了。


这些建筑都是当时各国的侨民在上海的活动会所,建筑都呈现了德国巴洛式风格。

右上为科学会堂,右下为上生所。

左边是什么建筑忘了。


这是一座学校的建筑。是典型的哥特式系列的建筑。


这是上海的老北站。现在的铁路博物馆。

这种建筑的形式是从印度过来的,每种建筑的形式都有其背后的原因,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有其特殊用途的--铁路站。


这些建筑原先全是沙逊家的,从建筑的外形就能得知业主的炫耀身份与地位,了解业主的偏好。

左上是小白宫,左下是少年宫,右下是沙逊别墅。


仔细看,这些全是外廊式建筑。

我记得前二年去过音乐学院附近的丁贵堂住宅,那个也是典型的外廊式建筑。


20世纪前30年,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盛行。这些建筑基本呈三段九字格,竖向一分三,上下为次中间为主,横向一分三,左右为次中间为主。为主的部分均是建筑的最重点部位,柱一般都放在中间,建筑是以巴洛克及古典风格为主。


这是上海第一栋全钢结构的建筑,是外滩3号建于1916年。


这是公和洋行的外国建筑师设计的海关及浦发银行。

外滩建筑差不多有一半是这位建筑师设计的。


这些建筑的外立面简洁,具有现代感。


这是浦发银行和海关建筑。


这是公和洋行设计,1925年建造的汇丰银行。


这是公和洋行设计于1929年建造的沙逊大厦。


百乐门,现代装饰的建筑。


当时装饰文化盛行,建筑物上具有简单的装饰艺术。


当时盛行的装饰艺术感。


细部的装饰艺术。


各不相同的装饰设计。


简洁明快的风格。


当时盛行的现代建筑风格。


邬达克设计的大光明电影院,国际饭店。


武康大楼,国际饭店,绿房子均为邬达克设计,其中最能园满表达邬达克心意的大概就是绿房子了。


这是上海近代著名的建筑师范文照,他是第一位在上海造欧式建筑的华人,范文照对上海近代建筑中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产生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早期的作品虽然是全然复古,但喜欢以折衷主义的思路在西式建筑中融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局部。从1933年开始转向积极提倡现代主义建筑思想,赞成先科学化后美化。

他应邀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建筑师李锦沛合作设计了八仙桥青年会大楼(今上海锦江青年会宾馆),并结识了建筑师赵深。他在上海的设计作品有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北京大戏院(丽都大戏院)、美琪大戏院、沪光大戏院、协发公寓、集雅公寓、交通大学执信西斋等。

那时,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最强,上海有一批建筑师基本上都是和范文照一样,是从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的。


这是华人建筑师的作品。


这是建筑师董大酉,1929年,他和美国同学菲利普在上海合办建筑师事务所。

同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制定《大上海都市计划》,8月12日成立“上海市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聘请董大酉为顾问。8月28日,董大酉筹建新政府及五局办公楼,共征地8万平方米,建筑为中国式,他的著名设计包括:中华民国期间上海市政府大厦、上海市立图书馆、上海市立博物馆、上海无名英雄纪念碑、上海体育场(后更名江湾体育中心)等。


这是一大会址,有一段时间上海兴建石库门建筑,似乎来得快去得也快。

留下了一些有上海特色的石库门建筑。


这些全是不同形式的石库门建筑的门头。


西郊宾馆里的姚宅功能简洁美观大方。


解放后兴建了大批的工人新村,外形美观,设施齐全,简洁大方,经济实惠,符合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状况。


上海展览中心,苏联专家设计的苏式建筑,金碧辉煌造价很贵。


上图为同济的文远楼,这是中国第一栋包豪斯,也是中国的最后一栋包豪斯。

功能简洁的包豪斯在当时影响很大。

下图为德国包豪斯校舍


左图为同济文远楼,与德国的包豪斯无论从外部形式或内部结构看都很相近。


中国建筑师的水平是不低的

上图的同济大礼堂,是在没有计算机的1962年,教授们用计算尺及算盘一步步进行计算,设计建造了当时在国际上技术水平毫不逊色的大跨度无支撑大礼堂。

下图是达特茅斯学院75年建成的冰球馆,和同济大礼堂很相似。


这是84年建造的电管大楼。

之后在大楼的更新改造中,外墙面全部采用了当时很流行的全玻璃幕墙。

现在该大楼已转型为不落伍的宾馆了。


左图为华亭宾馆,这是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外型比较新潮的。

右图为上海商城。


不同时期的上海建筑。


浦东开放,陸家嘴兴建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上海电视塔,金茂大厦,金融中心等建筑。


外国建筑师设计的具有中国建筑特征的浦东机场,上海大剧院及金茂大厦。


中国建筑师设计的世博楼等建筑。


中国历史建筑的保护

中心城区有12片历史风貌区,郊区有32片历史风貌区

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个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个

市级优秀历史建筑1058座

各类各级保护建筑超过1400万平方米


有的老建筑经过改造之后焕发了新春,发挥了新的作用。


谢谢母校伍江教授的讲解!

谢谢主办方上海建筑协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