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月建寅:十二地支的起源年代

 淡泊人生书苑 2022-06-23 发布于内蒙古

一、支、枝、辰

二、正月建寅的标准天象

三、辰的本义

四、小岁、大岁、小时、大时

十天干,十二地支,合称天干地支。

天干的干又写作幹,表示一件东西的主体部分,如主干、树干。相应地,支表示一件东西的附加部分,如分支、树枝。有主干才有分支,有树干才有树枝,干与支,就相当于皮与毛,“皮之不存,毛将蔫附”,同理,干不存,支蔫附?地法于天,支附于干,天与地相对,干与支相对。

支就是枝,又称为辰,如东汉蔡邕《月令章句》有云:

日,幹也。辰,枝也。大桡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幹;作子丑以名辰,谓之枝。枝干相配以成六旬。有事於天则用日,有事於地则用辰。郊天是阳,故用日。耕耤是阴,故用辰。

大桡,又作大挠,是黄帝时代的史官,传说就是他创建了天干地支与六十甲子。

“甲乙以名日”,这就是十天干。“日,幹也”,太阳就是幹(干),所以有了十日之说,后来这个十日又被演绎成了十个太阳以及羿射十日的神话。

一、支、枝、辰

支就是枝,枝就是辰,十二地支又称十二辰。用于空间,就是将东南西北四方细分为十二方,其中子表示正北,丑表示东北偏北,寅表示东北偏东,卯表示正东,以此类推。这里的空间既可以是地面也可以是天空,二十八宿所在的星空就可以分为十二辰;用于时间,就是我们熟悉的十二时辰,也就是将一天分为十二段。同理,也可以将一年分为十二段,这就是十二个月。

每天有十二辰,黄昏日落之后是戌时(相当于下午七点到九点),黎明日出之前是寅时(相当于凌晨三点到五点),戌、亥、子、丑、寅,夜晚有五个时辰,所以古人称之为五更。钟鼓楼负责报时,所谓晨钟暮鼓,就是白天击钟,夜间击鼓。天黑后击鼓报时,所以五更又叫五鼓。所谓三更半夜,就是指入夜后的第三更子时,又名夜半。“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0]。”夜半三更还在灯下苦读,这是子时;五更黎明又闻鸡起舞,这是寅时。子、丑、寅, 满打满算,留给睡觉的时间也就三四个小时。卯时日出,日出而作,皇帝早朝就在卯时,文武百官卯时上朝,所以古人上班签到就叫点卯。比起古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现在的作息已经大大延后,卯时点卯并不是常态。

支就是辰,十二地支就是十二辰,似乎很清楚,其实不尽然。辰究竟是何义,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众说纷纭,晋平公就曾经莫衷一是而犯迷糊。

(晋平公)公曰:“多语寡人辰而莫同,何谓辰?”

(伯瑕)对曰:“日月之会是谓辰,故以配日[1]。”

日月之会,指太阳和月亮看起来交会一处。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当月亮正好转到太阳与地球之间,就是“日月之会”,这一时刻如果发生在白天,就会出现日食。

月亮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月亮本身又不发光,所以“日月之会”的时候就看不见月亮。没有月光之夜,也就是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又称为朔日,所谓“日月之会”又可以称为“日月合朔”。当然,说“日月之会”指每个月的初一只是为了便于叙述,狭义的“日月之会”其实只出现在初一那天的某个瞬间。

“日月之会”在初一朔日,一年有十二个月,也就有十二次“日月之会”——“一岁日月十二会,所会谓之辰[2]。”逢闰年有十三个月,自然也就有十三次“日月之会”。

“日月之会”是初一,到初一也就是上个月结束而进入下个月,初一就是两个月之间的分界线。事实上,“日月之会”只是初一那天的一个瞬间,这个瞬间才是真正的两个月之间的分界线。

“日月之会”是两个月之间的分界线,也就是用以确定月与月之间相互交替的天文现象,所以,“日月之会是谓辰”,辰的核心义涵并不在于“日月之会”这一天象本身,而是因为这一天象是人们据以分别时间序列的一个标志。

简而言之,能够据以分辨季节时令的天象或天体就是辰。所以,不仅“日月之会”是辰,日月本身也是辰,正所谓“日月星为三辰[3]。”

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一轮是一年,太阳沿着黄道在诸天星宿之间穿行一周也是一年,太阳的运行周期其实只有年而没有月,将一年分成十个月还是十二个月,完全是人为规定。既便分成两个月、四个月也未尝不可,这不就是春秋两季或春夏秋冬四季吗?而且两分或四分还能在太阳的南北回归运动中找到天象上的划分依据。

月亮从完全消失到满月再到完全消失是一个月,如此循环往复,月与月之间并没有区别,也就是说,月亮的运行周期其实只有月而没有年。农历一年有十二个月,每过几年又加个闰月而有十三个月,之所以如此规定,完全是为了与太阳周期的一年相协调。倘若只看月亮而不考虑太阳,要用多少个月算成一年其实也完全可以随你的便。

太阳周年运动而有了年,月亮每月圆缺而有了月,年和月的划分,就是以太阳和月亮为参照。“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4]。”作为时光流变中划分时间序列的参照与标记,太阳和月亮无疑是当仁不让最重要的两个“辰”。

历法就是在对日月的观测中形成并日渐完备,继而有了沿用至今的阳历和阴历。现在的农历,既不是纯粹的阳历也不是完全的阴历,而是阴阳合历。在这个过程中,阴阳也成了中华文化的底层与核心概念。所谓阴阳,其实无关玄学,更没有半点神秘,那就是中华大地上古代先民“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探索见证与智慧结晶。玄妙高深的所谓天地人合一,底色也不过就是古代先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朴素日常,比如春种秋收,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同理,满天繁星中有的亮星应时应季地出现,自然也就成了分辨季节时令的标志,也就是“辰”。比如天狼星在凌晨随太阳一起出现与尼罗河每年涨水泛滥有同步关系,标志着洪水季的来临,于是古埃及人就将天狼星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作为新年开始的标志。天狼星之于古埃及,就相当于中国古代所说的“辰”。

除了太阳和月亮,中国古代又将哪颗星作为“辰”呢?

大辰者何?大火也。大火为大辰,伐为大辰,北辰亦为大辰[5]。

大火,指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又名商星。伐,指伐星,即西方白虎七宿中的参宿。伐星与大火,就是“参商不相见”中的参与商。

心宿、参宿等被当作“辰”,就是因为他们曾经被当作分辨季节时令的标志,如东汉何休所说:“大火与伐,天所以示民时早晚,天下所取正,故谓之大辰[6]。”简而言之,以心宿为例,在夏代及更早的年代,当心宿在日暮时分从东方升起,正是春分前后,标志着又一年春种秋收的开始[7]。所谓“民时早晚”,就是指农事活动要应时而动,万不可误了农时。

我小时候曾有两年在大山里的乡下上学。家在山的西侧,房子坐东朝西,门前正好有一排很高的古树,太阳升起后照在这排树上从高到低移动。看着太阳照在树上的位置,我就知道是不是该出门上学去了。这一排古树,对我来说就是“辰”。

“北极谓之北辰[8]”,北辰,即北极星。“二十八宿环北辰[9]”,北极星就是诸天星宿围绕旋转的中心。当然,更准确说,北辰应该是指北天极。所谓北极星,只是非常靠近北天极的亮星,绝大多数时候,北极星并非正好位于北天极。

在满天繁星中找到北天极和北极星并不容易,好在距离不远处有北斗七星,既足够明亮又组合成勺子的形状易于辨认。相对于居中不动但隐而不现的北天极,北斗七星可谓仰头便是。北斗七星绕着北天极绕转,每天转一圈,俨然就是高悬天际的大钟。更妙的是,在固定时间比如日落天黑以后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在不同季节会指向不同方向,可以作为分辨季节的标志,所以北斗也是辰。如战国《鹖冠子》有载:

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北斗斗柄在春夏秋冬四季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再细化一点,根据斗柄指向不就可以分辨一年十二个月吗?

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10]。

(无名子曰)天枢者,斗枢也,一昼夜一周天,而一月一移也,如正月建寅,二月建卯是也[11]。

斗,即北斗。“月徙一辰”,即北斗斗柄每个月指向不同方位,正月指寅,二月指卯,三月指辰,以此类推。十二地支,就代表十二个方位。十二个方位对应十二个月,空间与时间,就这么合而为一。

正月指寅,就是斗柄在正月时指向寅位,即东北偏东。本文开篇所引东汉蔡邕说的“占斗纲所建”也是这个意思——斗纲即斗柄,又称斗杓(Biāo)。斗柄所指就是“建”,称为斗建、月建,“正月指寅”就是“正月建寅”,于是就有了十二月建,如《睡虎地秦简·日书(乙种)》有载:

正月建寅……二月建囗……三月建囗……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其中二月三月有缺字,但根据上下文可知,毫无疑问是“二月建卯、三月建辰”。

一年十二个月顺序交替,北斗斗柄相应地指向十二个方向,斗柄指向与月份相互对应,知道月份可以推知斗柄指向,观测斗柄指向可以推知月份。貌似很简单也很清楚,但是,细想之下,有问题。

无月为朔,满月为望,农历的月份是朔望月,即月亮圆缺一轮就是一个月,而朔望月的周期是29.5天,所以大月3天,小月29天,一年十二个月只有354天。为了与太阳运行周期的365天相协调,过几年就要加一个闰月而有十三个月,一年384天。这就意味着农历的一年其实是长短不定,有时十二个月,有时十三个月。显然,这与北斗斗柄指向的“十二月建”根本不可能配得上。所以,显而易见又出人意料的是,十二月建并不适用于朔望月,也就是阴历。农历中的月份是阴历,并不能与十二月建相配,能与之相配的,其实是用二十四节气划分的阳历。

作为阴阳合历,农历月份是阴历,其中还以节气为载体隐藏着一个阳历的月份。农历是阴阳合历,此之谓也。

简而言之,不论平年十二个月还是闰年十三个月,其中都有一个隐形的阳历十二个月。从立春开始才是正月,经过雨水后到惊蛰进入二月,经过春分后到清明进入三月,以此类推,如下表所示。

立春是正月之始也是十二月之末,犹如两节竹子之间的节,所以称为“节气”。雨水是正月之中,所以称为“中气”。惊蛰是二月之始也是正月之末,是“节气”;春分是二月之中,是“中气”。清明是三月之始也是二月之末,是“节气”;谷雨是三月之中,是“中气”。以此类推。当然,节气和中气也统称为“节气”。

寅的方位是东北偏东,作为区间,是正东北至东北偏东30°;作为一点,寅位于这个区间的中点,即东北偏东15°。正月建寅,即斗柄指向在正东北至东北偏东30°这个区域,正月中气为雨水,可知雨水对应着东北偏东15°。也就是说,所谓正月建寅,标准星象应该是在雨水那天观测,北斗斗柄正好指向东北偏东15°。

二、正月建寅的标准天象

知道了时间和方位,我们就可以按图索骥,看看正月建寅是哪个时代的天象。

观测地区:河南商丘/海拔:51米

1.观测时间:公元前3000年3月15日(雨水)18:32:10(天黑)

2.观测时间:公元前2500年3月11日(雨水)18:32:22(天黑)

3.观测时间:公元前2000年3月7日(雨水)18:32:23(天黑)

4.观测时间:公元前1500年3月3日(雨水)18:32:14(天黑)

5.观测时间:公元前771年2月26日(雨水)18:32:13(天黑)

6.观测时间:公元前221年2月24日(雨水)18:33:07(天黑)

7.观测时间:公元2000年2月19日(雨水)18:29:07(天黑)

注:图中年代负数表示公元前,数字与年代差1,如-1999为公元前2000年。

如图所示,以天黑为准[12],公元前1500年(商代初)北斗斗柄指向东北略偏东,非常接近正东北方向;公元前2000年(夏代前)指向东北偏东,仍然更靠近正东北方向;公元前2500年指向东北偏东;公元前3000年指向东北偏东,比较接近正东方。

不难发现,地支方位与斗柄指向最相合的是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2500年之间,后延到夏代末期也大致相合。再往后就不行了,比如到公元前771年(西周与东周之交)已指向正东北方向,之后继续逐年向北偏移,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指向东北偏北,到2000年(现代)已完全指向东北偏北,东北偏北是地支丑的方位。如果继续沿用月建,现在就应该是正月建丑。当然,想要正月建寅也不是不可以,很简单,将观测时间延后。随着夜色加深,北斗斗柄指向会逐渐向东方移动,刻舟求剑在这里是可行的,完全可以找到一个时间点正好是正月建寅的方位。

问题就在这,我们并不知道古人何时观测。

且如正月建寅,立春时指艮,雨水戌时指寅,故曰:“月月常加戌,时时见破军[13]。”

艮,指八卦方位的东北。寅,指东北偏东。破军,指破军星,即北斗七星斗柄第一颗星,又名瑶光[14]。“雨水戌时指寅”,即观测时间在雨水那天的戌时。同理,“立春时指艮”也是在立春那天的戌时。由此可知,古人观测时间应当在日落之后的戌时。不过,问题是此乃南宋道士翁葆光所说,翁葆光具体生卒年不详,但可知与南宋孝宗赵昚同时代。以1175年为例(宋孝宗淳熙二年),雨水戌时斗柄指寅其实颇为勉强。

观测地区:浙江杭州/海拔:12米/观测时间:公元1175年2月14日(雨水)

戌时相当于十九点至二十一点。如图所示,十九点为戌初,斗柄指向东北偏北,这里本是丑的方位;二十点为戌正,斗柄指向基本为正东北,这里本该是立春那天的方位,即“立春时指艮”的艮。当然,如果将观测时间再推迟,斗柄指寅也不成问题,但总归不甚理想。

前面我们以雨水那天的天黑作为观测时间,在十八点半左右,此时尚在酉时,现代称为民用昏影终,太阳暮光的影响已经很弱。到十九点戌时,现代称为航海昏影终,也就是十八点半到十九点这段时间为航海昏影。这段时间天光变暗,既能看清天上的星星,也能看清水天相接的海平线,是航海水手们每天能够通过观星定位以测定航船位置的时间窗口。十九点已是航海昏影终,海平线已经看不清,不言而喻,此时观测星空绝对没有问题,更何况北斗七星都是二等左右的亮星。而且正好,这就已经到了戌时。

以十九点戌时为准,我们再来看看斗柄指向。

观测地区:河南商丘/海拔:51米

1.观测时间:公元前2000年3月7日(雨水)19:02:23(天黑之后3分钟)

2.观测时间:公元前1500年3月3日(雨水)19:02:14(天黑之后3分钟)

3.观测时间:公元前771年2月26日(雨水)19:02:13(天黑之后3分钟)

如图所示,公元前1500年(商代初)雨水那天在戌时(十九点左右)观测,斗柄指向是东北偏东,而且正好是正东北偏东15°。之前的公元前2000年(夏代前)在东北偏东约25°,之后的公元前771年(西周与东周之交)在东北偏东约5°。所以,雨水节气戌时观测,夏末商初的天象最符合正月建寅。

由此推测,夏末商初很可能就是十二地支的起源时间,或者更准确说,是十二地支用于划分天区并用于观星制历的时间,这只是其下限。十二地支本身完全有可能更早出现,上限年代尚难确知。

夏末商初出现正月建寅的标准天象,而且“正月建寅”之说延续数千年,后世哪怕只有一再推迟观测时间才可能符合,也仍然固守成说,观念的惯性可见一斑。也正因如此,我们才得以根据天象的指引,回溯“正月建寅”的年代。需要说明的是,因为观测时间不确定,这里的结论并非唯一答案。

三、辰的本义

日、月、日月之会、北天极(北极星/北斗)、心宿、参宿等都被称为“辰”,其中有具体星宿,如日、月、心宿、参宿等;也有天象,如日月之会;还有一个虚拟的点——北天极。

之所以都被称为辰,即他们的共性,就是可以作为划分时间序列的参照。比如太阳可以分出天和年,月亮和日月之会可以分出月份,北斗斗柄指向也可以分出月份,心宿和参宿则可以根据升起、落下或上中天的时间作为不同月份的标志[15]。所以,“辰”究竟是什么意思也就不难理解,简而言之,辰就是时间,是分别时间的标志,是古代先民安排农务、政务等各种活动的依据。

有趣的是,辰本身也是十二地支之一,表示三月。如上所述,辰所代表的三月,准确说应该是从清明开始,经过谷雨后到立夏为止。清明是三月头,立夏是三月尾,所以清明、立夏是两个节气,中间的谷雨则被称为中气。

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清明、谷雨到立夏,这段时间正是每年的春播季。翻耕土地、播种育苗,又一年农活的小高潮就在此时。所谓春种秋收,对农业社会来说,毫无疑问是每年的重中之重。辰是时间,辰月就是开展农事的时间,“辰者,农之时也[16]。”辰月即农时,不误农时说的就是这个时间。所以,辰的甲骨文取象于耕地播种的农具自然就顺理成章。

辰-甲骨文

甲骨文合集(CHANT:#1165)、甲骨文篇(CHANT:0000、0000A、0000B、0000C、0000D、0000E)

辰取象于农具,手持农具除草就是农——甲骨文的农从林从辰从又,又就是手,林表示林木或杂草。同理,甲骨文的辱从辰从又,就是手持农具的形象,与农的甲骨文其实是一回事。除去杂草以保护庄稼,没用的杂草被粗暴对待,甚至被连根拔起并放在太阳下曝晒,从杂草的角度看,就引申出羞辱、侮辱之义[17]。除草的本义则添加“耒”而衍生出“耨(Nòu)”,“耨如铲,柄长三尺,刃广二寸,以刺地除草[18]。”耒本身也是木制的翻土工具,后来还成了农具的总称,叫“耒耜”;除草这个动作则衍生出“薅(Hāo)”,在辱的基础上添加草和女,可知除草这个活儿已经主要由女性负担。

辰原本是农具,因为与每年的农事活动相关,于是衍生出表示时间的义项,春播时节就被称为辰月。再如雨辰为震,震为雷,从惊蛰开始过春分到清明为二月,正是入春后打雷下雨的时候。二月建卯,卯是正东方,所以后天八卦中的震就代表东方。

辰是农具,这个农具究竟长什么样呢?

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木钩而樵,抱甀而汲,民劳而利薄[19]。

“剡耜而耕,摩蜃而耨”,耜(Sì)是耕地工具,蜃是锄草工具。

耜有木质、有石质、有骨质,其中天然成形最为便利的当然还得是骨耜,也就是鹿、牛等动物的肩胛骨,早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就已经在用。

“大蛤曰蜃;小曰蛤,大曰蜃[20]。”蜃就是蛤蜊等贝壳类动物。蛤蚌的肉能吃还很美味,壳又坚硬又锋利,于是被古代先民就地取材挑那些大个的当成趁手的工具。如此看来,辰很可能原本就是蜃,后来被用于表示时间,于是再添加“虫”而分化出“蜃”。可资参照的是“唇”,从辰从口,嘴唇一张一合,与蚌壳一开一闭是不是很像?

以时簎鱼、鳖、龟、蜃,凡狸物。春献鳖蜃,秋献龟鱼[21]。

冬去春来,春暖花开,正是吃各种贝的大好时光。“春献鳖蜃”,周天子的食谱里自然也少不了“蜃”。除了吃肉、拿大贝壳当农具,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贝壳用处还多着呢?可以用作装饰,如祭器、弓都会用到[22]。河南濮阳西水坡距今6000多年,考古发掘的蚌塑龙、虎等就是用许多贝壳摆塑而成。贝壳烧成灰,还可以吸潮防虫,阳宅阴宅都有用[23]。

除了吃和用,蜃还有很奇妙的地方。

夫和氏之璧,出于璞石;随氏之珠,产于蜃蛤[24]。

和氏璧、随氏珠,二者合称“随和之宝[25]”,是难得的宝贝。随氏珠是啥呢?“产于蜃蛤”,其实就是珍珠,古代很早就是进献皇室的贡品,《尚书·禹贡》有载:“淮夷蠙珠暨鱼。”蠙(Pín)是蚌的别称[26],蠙珠就是出自蚌类的珍珠,意思是说淮河流域进贡的特产是珍珠和鱼。

秋收冬藏,入冬以后万物萧条,连太阳都越来越向南远去,“三易”中的《归藏》应当就是因为太阳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循环而得名——向北回归线移动,也就是离北半球的我们越来越近,天气越来越热,这是归;向南回归线移动,离我们越来越远,天气也越来越冷,这是藏。

想想蛤蚌是怎样的?

两片外壳可开可闭,其中藏着滚圆的珍珠,入冬以后贝类消失不见藏起来了。珍珠在贝壳里面,入冬闭而藏之,开春张而吐之,浑圆的珍珠不就像那圆圆的太阳吗?

(孟冬之月)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27]。

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冻,又五日,雉入大水为蜃[28]。

(十月)玄雉入于淮,为蜃[29]。

雉是野鸡。入冬以后雉化为蜃,这当然不是真的,古人也绝对没有那么蠢。所谓雉,比附的是金乌太阳。所谓雉化为蜃,其实就是指蜃蚌闭藏而入冬,是物候与天象同步呼应的形象表达,源于生活而化为艺术,意象生动,颇有浪漫气息。非要说古人认识短浅,只不过是自以为是的傲慢罢了。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作为十二地支之一的“辰”指向清明开始经过谷雨到立夏为止这段时间。谷雨为三月中气,夏商时代在谷雨那天天黑以后,在满天繁星中会发现,角宿升上南中天,尾宿、箕宿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以上,东方苍龙七宿全都升上夜空。夜幕降临,春播农忙的人们就在东方苍龙的注视下不得不结束一天的活计,也许这就是辰与龙相关联的原因。

辰与龙关联,辰本是蜃,于是蜃也就从贝壳摇身一变而成了龙。

蜃,蛟之属,其状亦似蛇而大,有角如龙状,红鬣,腰以下鳞尽逆,食燕子。能吁气成楼台城郭之状,将雨卽见,名蜃楼,亦曰海市[30]。

蛟究竟是什么未可定论,有的说“母龙曰蛟[31]”,有的说“(龙)无角曰蛟[32]”,有的说“小曰蛟,大曰龙[33]”,但可以肯定,蛟是一种龙,“蛟,龙之属也[34]。”当然,作为龙的蛟多半是并非真实存在的神兽,所谓海市蜃楼出自蛟的呼气也只是一种想象。另一方面,蛟也可以指真实存在的动物,如“(季夏)命渔师伐蛟取鼍,登龟取鼋[35]”,蛟与鼍、龟、鼋等一样可以被人猎捕,可能是指鲨鱼。

既有真实原型,也有想象虚构,蛟与龙即是如此。其实古代神话中的很多动物都是这样,比如被称为雉的野鸡以及孔雀都真实存在,太阳里的金乌当然是想象,真实与想象合在一起,他们都与凤凰同类,因为野鸡、孔雀、金乌以及所有飞鸟,都是羽虫,“羽虫三百有六十,而凤为之长[36]。”

龙也好,凤也罢,非要在真实与想象中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地分个清楚,其实只是没有必要的执念而已。

四、小岁、大岁、小时、大时

斗杓为小岁,正月建寅,月从左行十二辰。

咸池为太岁,二月建卯,月从右行四仲,终而复始[37]。

斗杓即斗柄,随着斗柄旋转而有十二辰即十二个月份。面向北方,斗柄旋转方向为逆时针,古人称之为左行。

咸池是什么呢?

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毕宿天区有三组星,名为五车、天潢、咸池,其中五车有五颗亮星,形成一个大C形将天潢和咸池围在其中。另外,这三组星也可以合在一起统称为五车、天潢或咸池[38]。

不仅如此,咸池还可以是西方白虎七宿的代名词,如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有载:

东宫苍龙,房、心。南宫朱鸟,权、衡。西宫咸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车舍。北宫玄武,虚、危。

“咸池为太岁”的咸池是属于白虎七宿中的星宿吗?

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简单,“斗杓为小岁……月从左行……咸池为太岁……月从右行……”白虎七宿与北斗都是恒星,都围绕北天极而旋转,他们的旋转方向不可能有区别,怎么会一个左行一个右行呢?

事实上,北斗就像指挥棒,我们看到的所有恒星都跟着它围绕北天极旋转,都不可能与北斗斗柄的旋转方向相反,所以才有了“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39]”的说法。

诸天星宿运行方向与北斗别无二致,包括太阳也是如此,每天都是东升西降,也就是面向南方为顺时针,面对北方为逆时针。不过,除了每天日出日落以外,如果以满天繁星为背景,太阳还以年为单位在诸天星宿间穿行,也就是太阳的视运动轨迹,又称为黄道。当太阳回到星宿之间的同一位置,就是一个恒星年,比回归年还要长2分钟。

以公元前2000年为例,正月中气雨水,太阳在西方白虎七宿的奎宿与娄宿之间;四月中气小满,太阳在南方朱雀七宿的井宿与鬼宿之间;七月中气处暑,太阳在东方苍龙七宿的氐宿与房宿之间;十月中气小雪,太阳在北方玄武七宿的斗宿与牛宿之间。简而言之,面向北方,太阳在诸天星宿间以顺时针方向移动,正好与北斗的逆时针旋转相反。

“咸池为太岁,二月建卯,月从右行四仲”,这里的咸池就是太阳,“咸池,日也[40]。”

之所以咸池成了太阳的代名词,可能是因为咸池浴日的传说,“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41]”,咸池是每天太阳升起之前洗浴的地方。

太阳为太岁,这里的太岁与“斗杓为小岁”相对,实际就是大岁。大与太,本就可以通用。

四仲,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更准确说,是十二辰中的子、午、卯、酉,即东、南、西、北四个正方位。

北斗斗柄旋转指向十二辰是一年,太阳在星宿之间穿行一周也是一年,本质上二者都是以太阳作为参照,为什么会有小岁、大岁之分呢?

“左行十二辰”,即一年十二分。“右行四仲”,即一年四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就是小岁。一年分为四季,就是大岁。所谓大岁小岁,其实就是字面意义的大和小,所以,“大时者,咸池也。小时者,月建也[42]。”大时就是大岁,小时就是小岁。

我们现在说的“小时”也与此类似。古代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两个小时,原来的一个时辰即“大时”,一分为二就是“小时”。每天十二个时辰或二十四个小时,并没有本质区别。

需要说明的是,“斗杓为小岁”,这里的小岁原本是指以节气为载体的阳历十二个月,并非农历中的阴历十二个月。只是作为阴阳合历,阳历十二月隐身无形,实际用到的是阴历十二个月,所谓十二个月也就默认成了阴历的十二个月,十二地支十二辰也随之成了阴历的标配。如上所述,阴历十二个月根本不可能与北斗斗柄所指十二辰相合。

简而言之,十二地支表面是阴历和月亮,底层其实是阳历和太阳。

原本一年十个月,为了与月亮周期相协调,又有了十二分法,继而根据斗柄所指将空间分成十二个方位并与时间的十二个月相配合。巧的是,木星运行周期为11.86年,非常接近12年,正好与空间的十二辰相合。以二十八宿为代表的满天繁星为背景,木星几乎就是一年走一辰,十二年走一圈,所以木星又被称为岁星。面向北方,岁星在星空中的运行和太阳以恒星为背景的运行一样,都是顺时针。一年和十二年相比较,当然后者是大岁。也许正因为太阳已经被称为咸池、太岁,所以人们又假想一个影子岁星,与岁星轨道相同而方向相反,这就是后来所说的“太岁”。

此外,《周髀算经》中有小岁、大岁、经岁之说,其中小岁指农历平年十二个月354天,大岁指农历闰年十三个月384天,以太阳为参照的一年365天则是经岁。这里的小岁大岁都是以月亮为参照,和以太阳为参照的小岁大岁完全是两回事。

[0] 唐颜真卿 《劝学》

[1] 《左传》(昭公七年)

[2] 《春秋左传正义》,西晋杜预注

[3] 《尚书正义·卷五益稷第五》,西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王德韶、李子云等疏

[4] 《周易·系辞上》

[5] 《春秋公羊传》,昭公十七年

[6] 《春秋公羊传注疏》,昭公十七年,东汉何休注

[7] 参见本书《十天干的起源与十日太阳历》

[8] 《尔雅·释天》

[9]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10]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

[11] 北宋张伯端《正统道藏·修真十书·悟真篇》,南宋翁葆光(字渊明,号无名子)注

[12] 天黑指日落后24分钟左右,称为民用昏影终,此时太阳中心位于地平线以下6°。

[13] 北宋张伯端《正统道藏·修真十书·悟真篇》,南宋翁葆光(字渊明,号无名子)注

[14] 清刘一明《参同直指》:“摇光,乃北斗之标星,又名天罡星,又名破军星。”摇光即瑶光。

[15] 如《夏小正》:“(正月)初昏参中。(三月)参则伏。(五月)参则见。初昏大火中。(八月)参中则旦。(九月)内火。”不过,有种种迹象表明,《夏小正》有十二个月,但实际是十月太阳历,传世本是被后世修改的结果。为免繁复,此不详述,但心宿和参宿作为时序标志这一点确信无疑。

[16] 东汉许慎《说文》

[17] 东汉许慎《说文》:“辱,耻也。从寸在辰下。失耕时于封畺(疆),上戮之也。”失耕时即误农时,许慎以为古代重视农耕,误农时者会受到重至杀头的惩罚,由此引申出羞辱之义。

[18] 南朝宋何承天《纂文》,见北宋《广韵》所引。

[19] 西汉《淮南子·泛论训》

[20] 两说分别出自东汉郑玄注《礼记》、东吴韦昭注《国语》。见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所引。

[21] 《周礼·天官冢宰》

[22] 《周礼·春官宗伯》:“凡祭祀,社壝用大罍,禜门用瓢赍,庙用修。凡山川四方用蜃,凡埋事用概,凡副事用散。”《尔雅·释器》:“弓:有缘者,谓之弓;无缘者,谓之弭;以金者,谓之铣;以蜃者,谓之珧;以玉者,谓之圭。”

[23] 《周礼·秋官·赤犮氏》:“掌除墙屋,以蜃炭攻之。”清孙诒让注:“谓蜃炭可以御湿,盖兼可以杀虫,故擣其炭为灰,以被墙屋而攻之,则虫豸畏其气而走避也。”《左传·成公二年》:“ 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杨伯峻注:“蜃,即用蜃烧成之灰,炭乃木炭,此二物置于墓穴,用以吸收潮湿。”

[24] 东汉王符《潜夫论·论荣》

[25] 秦李斯《谏逐客令》:“今陛下至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

[26]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蠙,蚌也。”

[27] 《礼记·月令》

[28] 《逸周书·时训解》

[29] 《夏小正》

[30] 《康熙字典》引《本草》

[31] 南宋僧法云《翻译名义集》引东晋葛洪《抱朴子》

[32] 元黄公绍《韵会》

[33] 《楚辞章句》,东汉王逸注

[34] 东汉许慎《说文》

[35] 《礼记·月令》

[36] 《孔子家语·执辔》

[37]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

[38] 唐房玄龄等《晋书 天文志》:“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在毕北……其中五星曰天潢。天潢南三星曰咸池,鱼囿也。” 北宋《太平御览》:“《春秋元命苞》曰:'咸池主五谷,其星五者,各以其职以精委为谷也。咸池之为言皆多也,言谷生于子,水含秀怀实,至秋精垂,故一名五车,取以载归之之义为言,扶而化之。’”咸池又名五车。

[39] 西汉司马迁《史记·天官书》

[40] 清惠士奇《礼说》卷九

[41]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

[42]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