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评价的标准不改,别想提高疗效!

 跟我学中医 2022-06-23 发布于湖南

在中医学的历史上,中医的评价标准从来都是疗效。不管你是御医还是草医,不管是大医的后代,还是自学成才,只要你疗效好,花费低,就能够得到国民的认可,如果疗效不好,都会遭到国民的抛弃。也正是这种优胜劣汰的机制,使中医代代出大医,朝朝有发展。

可我们现在呢?评价中医的标准竟然和疗效无关。

首先,是中医合法与不合法的标准。有中医类学历,通过了执业医师考试就是合法中医,师承和自学成才的中医水平再高,也是非法行医者。

中医是个性化治疗,永远都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根本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因此,标准化考试并不能体现中医水平。比如,有中医类学历,并不意味着临床水平过关,况且,中医一直都是从临床中成长起来的,可执业医师法却规定在拿到执业证之前不能临床,因此,中医药大学五年都是白学,毕业以后根本不会临床治病。而民间中医师承的方法,往往三年就可以独立临床。

中医治病不仅方法众多,你可以用针灸,可以用中药,可以用情志,可以用推拿按摩,也可以用外治,你不能规定必须用什么方法。即使用同一种方法,中医门派众多,每一派的用药习惯也不相同。既然治疗没有标准答案,那么执业医师考试用带有标准答案的卷子只会让那些会死记硬背的人过关,而真正能够治病的中医反而难以过关,这不是劣胜优汰吗?

其次,中医晋级的标准。中医和西医背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科学体系,它们对病因的认识不同,治疗方法不同,药理不同。可现在西医中国占据主导地位,中医要晋级,必须迎合西方科学标准,要有和疗效无关的论文。

不管你会不会临床治病,只要有了迎合西方科学标准的论文,你就可以成为研究生,博士生,进入中医研究所成为专家,进入中医院成为主任医师,进入大学成为讲师、教授,进入中医管理队伍成为领导。现实比人强,在这样的标准之下,还有几个中医愿意把精力投入到提高临床疗效上,一大批不会治病的中医代表着中医的形象,中医能得到国民的认可吗?

其三,中医得到主流认可的标准。中医是个性化治疗,它只适合于个体,而不适合于规模化的医院,一旦医院化,治疗的成本就大大提高,简便效廉的优势没了。这不,中医院或西医院的中医科普遍不挣钱,如果自负盈亏,恐怕他们早就倒闭了。为了生存,中医们各自都有了盈利的目标,这就使中医的仁心仁术没了,变成了一种挣钱的学问。

看看医院中医的压力就知道了,如果不能够为医院盈利,他们就失去了“铁饭碗”,不得已,中医们就把主要精力放到了如何挣钱上,小病大治,慢病长治就成了普遍现象。大家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动不动中医就给病人开半个月,甚至一个月的药。懂得中医的人都知道,水平再高,也不能保证辨证不失误,如果方子开错了,剩下那么多药该如何处置,恐怕只有扔了!

况且,在医院里,中医出了医疗事故,责任在医院,而不在中医,这使中医的责任心大减,遣方用药也不会那么用心。而对个体中医来说,如果出了医疗事故,轻则赔钱,重则进监狱,因此,个体中医对病人的责任心更重,治疗更谨慎。

想想也是,中医能不能获得主流的认可,竟然和疗效无关,还有谁愿意为提高疗效而耗费精力呢?而没有了疗效,中医是怎样获得国民的认可呢?我为什么经常说如果有病不要到中医院,而要找民间中医,根源就在于此,中医院的中医虽然代表着中医的形象,但水平普遍很差,相对来说,民间中医往往更可靠,因为他们如果疗效差就无法在民间生存,这就逼着他们比主流的中医更用功。

当然,民间中医也有民间中医的局限,他们很多理论学得不系统,比如,大量搞针灸、推拿的人员根本不懂中医辨证,这都让中医疗效大打折扣。还有,他们很多为了生存,经常在病人面前吹嘘自己,贬低别人,当然还有一些骗子,拿所谓的偏方骗人。

作为一个病人,一定不要盲听盲信,最好多方打听,看看这个人的口碑,如果口碑不错,就拿几付药试试,一般急病三付药,慢性病七付药,如果疗效不错就继续,如果疗效差,就迅速换人换方。千万别死认一个中医,毕竟,每一个中医都有自己的局限,只要你找对了中医,没有什么病是治不好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