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本书本该被埋没,却神奇地成了年度最佳|豆爸读书会·115

 亲子学乐 2022-06-23 发布于河南

文/编辑:豆爸读书会

欢迎来到豆爸读书会,每周四在亲子学乐公众号首发更新。

今天要为您分享的是一本经典著作《奶酪与蛆虫》。第一次听到书名,我以为是一本有关食品制作方面的书籍,事实却大相径庭,它是一本讲历史的书

这本书成书时间其实很早,意大利文首次出版于1976年,距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中文版则是在2021年,也就是去年才第一次与国内读者见面。虽然历经40余年的时空辗转,却丝毫不减它的光彩。豆瓣评分8.1,并被列入豆瓣2021年度图书榜单。

这本书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开创了历史研究的新视角——微观史学。

什么是“微观史学”?简单来说,就是将历史研究的视角从那些熠熠生辉的大人物,转移到芸芸众生,如你我这样的小人物身上。 

一直以来,在历史的浩瀚星河中,能被历史学家看到的,往往都是那些光彩夺目的大人物。帝王、将相,或是在某个时刻具有决定影响力的重要人物。

占最多数的普通人,却是最容易被遗忘、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平凡、普通,没有什么值得被记录被传颂。随着生命的消逝,湮灭在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本书作者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卡洛·金茨堡,正是开创“微观史学”这一研究先河的代表人物。他将焦点对准小人物,通过搜寻大量的档案、文献,试图还原他们的真实生活,呈现他们的内在思想,并借助他们来解读所处时代的社会、宗教和文化特性。

也因为这一开创性的研究,金茨堡成为享誉国际学术界的知名历史学家,并荣获有“欧洲诺贝尔奖”之誉的巴赞奖(Balzan Prize)。

《奶酪与蛆虫》这本书里,金茨堡就为我们还原了16世纪一位磨坊主的人生画像。16世纪,对应我国的明朝时期。我们试想一下,在那个年代,在意大利东北部,一个名叫弗留利的小地方,一位磨坊主有着怎样的人生?他在想什么?在他身上又有什么闪光之处,让金茨堡将其作为一本书的主角?下面我们就试着走进那个时代,去了解这位叫梅诺基奥的磨坊主的人生故事。

尘封于审判记录中的小人物

在一次翻阅宗教法庭审判记录的文献中,金茨堡无意间看到一条简短的案情介绍:农民梅诺基奥因为声称世界是从腐坏中被创造出来的而受到指控。“农民”、“某种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宇宙起源观”,寥寥数字,却莫名触动了金茨堡的心。

在随后7年的时间里,他翻阅和调取了这个案件的所有卷宗,查看了详细的审判记录,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拥有奇妙思想和远大抱负的磨坊主形象——梅诺基奥。

梅诺基奥,1532年出生于意大利东北部弗留利地区的一个小山城。在工业革命前的闭塞时代,他一直生活在这里,几乎没有离开过。他生了11个孩子,存活下来的有7个。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生活并不容易。他做过木匠、锯木工和石匠,但最主要的身份是磨坊主。

两座磨坊,两块可以耕种的土地,这就是梅诺基奥全家的生计所在。虽然都是租来的,但公允地说,这样的资产在那个年代,谈不上富裕,却也不是最穷的。他的女儿出嫁时得到了一笔256里拉的嫁妆,在那个年代也算是一笔可观的财富。

不同于大部分农民的不识字,梅诺基奥上过一点小学,认识一些字,能做简单的阅读和简单的加减计算,在当地算是个有点文化的人。他当过镇长,管理村镇和周围几个村庄的行政事务,曾经还一度担任过当地教区教堂的管理人,负责征收教会的税款。

可以想象,梅诺基奥的人生虽然谈不上多么富足、成功,却也依靠辛勤的劳作,恪尽职守,温饱自足。他本来可以这样过完平凡的一生,不想在52岁那年,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问题出在他那张嘴上。

在16世纪那个极其封闭而静态的小村镇上,磨坊就是人们相互接触、各种社会关系交叉汇合的场所。就像我们小时候所在农村的小卖部,八卦、传闻、各种消息在这里产生并快速传播,换句话说,这是一个思想交流的地方。

设想一下,挤在磨坊大门前的那些农民,一边等着自己的谷物被磨成粉,一边漫不经心地聊起许多东西。比如,哪个人没有还上高利贷,被债主把家里的牲畜牵走了;哪里的农民发起了暴动,烧毁了领主的城堡;自然也少不了对教会和那些教士、修士的抱怨。

那时候,教会占据着庞大的土地和资产,那些教皇、主教、教士过着浮华奢靡的生活,对穷人却又肆意欺压。作为磨坊主,自然也会在这些谈话中,插上几句。

梅诺基奥,从小就思想活跃,喜欢表达,总是侃侃而谈,碰上不同的见解,还爱跟人争辩。打小,一个相熟的神父就曾忠告过他“尽量别说太多话”。显然,他没有听取这个忠告,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的增多,变得越发激进、狂热起来。

他总是跟人就信仰问题争论不休。不论是在自己的磨坊,还是在酒馆里,或是在路上,不管身边的人是谁,他都可以把话题转到和上帝有关的事情,并大声为自己的意见辩护。直到52岁这一年,他被人告到了宗教法庭,因为出口“亵渎神圣”。

梅诺基奥的思想世界

他的思想,成为了刺向自己的一把利刃。

不同于传统教义中,上帝创造了一切的观念。梅诺基奥有自己的一套宇宙起源论。在他看来,一切世间万物都源自于一种混沌。宇宙的最初,大地、空气、水和火,都混杂在一起;一切都是从这一片混沌之中形成的,就像奶酪是用奶制成的,而蛆虫会在其中出现,这些蛆虫就相当于众天使,上帝也存在于这一众天使中。

书名“奶酪与蛆虫”就出自梅诺基奥的这个比喻。显然,上帝也是从这片混沌之中创生出来的,他被立为主。随后他又造了亚当、夏娃和众多人类。当这一群人没有遵从上帝的诫令时,上帝派出了自己的圣子,他被犹太人抓捕,钉死在十字架上。

被钉死的这个人是上帝众多儿女中的一个,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儿女,所以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都不过是一个人,只不过他更有尊严。同样,教皇也和我们一样是人,只不过他们手握大权,职位更高一些。

在这一套宇宙起源论的基础上,梅诺基奥发展出了自己的一套信仰。

首先,他不相信教皇,也不相信教会的律法,主张每个人都拥有与教皇同样的权威。他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历数这些所谓“尊贵之人”的恶劣行径。这不仅出于对教会压迫的感知,也源于他虔诚的信仰。他相信,上帝之灵驻于所有人之中。也就是说,在每一个世人之中,都有“上帝之灵”的存在。所以,所有成员都是平等的,神职人员和平民信徒之间并不存在差异。

他斥责教皇、红衣主教和主教,还有那些教士们既富又贵,占据诸多财富、土地,想着法子把一件件圣事变成一桩桩生意,不停敛财,贪得无厌,却对穷人百般压迫。“他们应当去庙堂中侍奉上帝,但却整日厮混在小酒馆,赌博、喝酒,欣然做那邪恶之事。”

其次,他拒绝一切圣事。教皇、红衣主教和主教凭借什么权利“压迫”穷人?在梅诺基奥看来,就是靠着所有的圣事以及教会律法。所以他拒绝一切圣事,并认为那不过是一桩生意。

比如洗礼。梅诺基奥说,我们一出生,就已经受洗,因为上帝赐福给万事万物,已经为我们施洗。所以这一种洗礼,不过是一种被人发明出来的东西。再比如忏悔。梅诺基奥认为,如果一颗树能让你产生忏悔之心,你完全可以向一棵树忏悔,这跟向教士和修道士忏悔没什么分别。

再比如对于一些圣物,像一条手臂、一颗头颅、一只手掌……,梅诺基奥说,他们和我们死后的肢体一样,完全没必要崇拜或敬畏。在梅诺基奥看来,这些圣事、圣物的功能不过是控制众人,是文明教化的工具和手段。

最后,他阐释了自己的信仰“除了行善事,我别的什么都不想要”。他宣称“爱你的邻居是一条比爱上帝更大的诫命”。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引用了书中关于上帝审判的一段话。

当审判日到来时,上帝将对那个罪人说“你是邪恶的,你从不曾为我做任何一件善行。我腹中饥饿,你不曾喂我;我口中干渴,你不曾给我水喝;我赤身露体,你没有用衣服遮蔽我;我被下到监牢中,你没有来看我。”

罪人问到“我主,我从未见过你的面,如何能为你行善行?”

上帝回答“那时候,你正赶开那个可怜的乞丐。”

“上帝就是那个乞丐”。据此,梅诺基奥认为上帝就是穷苦的邻人。所以他相信,爱上帝,崇拜他,敬畏他,感谢他。最重要的是一个人当怀慈爱、怜悯和平安之心,宽恕他人的罪行,信守自己的承诺,这样做自然就可以进入天堂。

离经叛道的代价

或许在别的时间,像梅诺奥基这样胡言乱语的人,会被认为鬼迷心窍,患上了“宗教妄想症”,被送入疯人院。而此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浪潮正席卷整个欧洲,反宗教改革的保卫战也进行地如火如荼。所以,梅诺基奥被当做异端分子告上了宗教法庭。

梅诺基奥在监狱里受了两年的折磨。他的腿肿了,脸也浮肿了,耳朵几乎什么也听不见。他面色苍白,变得极其虚弱。大儿子为他请了律师,他也苦苦哀求,承认自己受了邪灵的引诱,才说出那些荒谬的言论。他保证永远不再犯这些错误。

最后法庭同意为他减刑,他被释放了。条件是小镇作为他的禁足之地,终身不得离开。平日里他还必须在衣服外面穿上一件绘有十字架的忏悔服,让别人看到他是一个遭上帝摒弃的、羞耻的罪人。

现在他成了镇上人眼中的耻辱,家族的祸害。子女视他为累赘,拒绝同他往来。他一度诅咒自己“要是我在15岁时就已经死去——早在他长大成人之前,早在他变成了这个令自己和子女蒙羞受辱的男人之前死去。”

然而,思想一旦形成,就无法停止,仿佛炽热的熔岩在梅诺基奥的大脑里翻腾、喷涌。15年后,因为同样的罪行,梅诺基奥再一次被告发,第二次接受审讯。这时,梅诺基奥已经67岁,妻子和自己最爱的大儿子也已经离世。

他满头白发、身材消瘦,孤独又凄凉。这次,他没有按法庭的要求揭发共犯,也没有在酷刑下屈服,最终被宗教法庭裁定为屡教不改的累犯,判处死刑,随即被烧死在火刑柱上。

梅诺基奥的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作者金茨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道为什么现在依然有这么多读者喜欢这本书?他回答说有两点可能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一是,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的渗透。

当识字、读写还只是一少部分人的特权时,知识是被垄断的。大众文化只能通过口头传播。

口头文化几乎是身体的一种延续,而书面文化则是“思维的产物”。两者之间很大的不同在于对经验和抽象的不同侧重。

16世纪,宗教改革和印刷术的传播,让梅诺基奥大脑中酝酿已久的那些模糊的、难以言喻的关于世界的看法,得到了表达所需要的语言文字。通过阅读,梅诺基奥能找到“奶酪”、“蛆虫”这样的字眼做比喻,也能找到像“物质”、“意志”、“智识”这些抽象的字眼。

对知识的垄断,某种程度上是对权力的维护。梅诺基奥就谴责拉丁语这种被官僚以及神职人员所使用的语言是对“穷人的背叛”。他说“审判官不想让我们知道他们知道的那些东西。”而现在这种垄断被印刷术的发明严重动摇了。

其二,梅诺基奥靠一己之力挑战宗教权威的勇气让人钦佩。

一位鞋匠曾对梅诺基奥说:“我就是个鞋匠,而你不过是个磨坊主,你又不是什么读书人,讨论这些有什么用?”

这位鞋匠的话,恰恰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思想状况。在宗教文化笼罩中的欧洲,普通民众或许只能苟且于自己眼前的生计,对那些大问题,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去思考。而梅诺基奥,在法庭上慷慨陈词“我的心思是高尚的,我希望有一个新世界,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因为教会并没有为所应为,也因为不应当有那么许多的浮华夸耀。”

好,到这里,这本书就为您解读完了。16世纪的这位磨坊主,梅诺基奥有打动到您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