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能打动我的,一直都是普通人的孤勇”

 cat1208 2021-07-26

图片

克里斯蒂诺·巴蒂1857年所绘的《伽利略受审》

史学巨擘金茨堡经久不衰的经典《奶酪与蛆虫》,45年来首次在中文世界出版。这本微观史杠鼎之作,刚上架就加印了,成为豆瓣这段时间的热门榜第一。

经典著作,往往可从不同切面,作多种解读。比如从史学和学术的角度解读,不过,理想君要分享一位普通读者的读后感,所写围绕“对权威的挑战,对少数派的迫害”——这也是《奶酪与蛆虫》其中主题。

图片

读者评论

图片


像堂吉诃德一样孤独地挑战着权威

01

“不敬神”的普通磨坊主


公元前399年,一位70岁的老者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罪名是“毒害青年”和“不敬神”,这位老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苏格拉底。
 
一千八百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599年,另一位67岁的老者被罗马最高宗教法庭判处死刑,罪名和苏格拉底是如此相似,也是“毒害乡亲”和“不敬神”。
 
不过,这位老者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如果不是卡洛·金茨堡从宗教法庭审判连篇累牍的手抄本中发现了这一条仅有几行字的案情介绍,也许这位老者的名字会永远淹没在历史的噪音之中了。
 
这个老者是谁呢?我们过一会儿再来认识他,先认识一下发现他的人——卡洛·金茨堡。

图片

卡洛·金茨堡

卡洛·金茨堡,1939年生于意大利都灵,享誉国际学术界的意大利历史学家,曾获有“欧洲诺贝尔奖”之誉的巴赞奖,微观史学派的代表学者。《奶酪与蛆虫》就是微观史学的三大代表作之一。
 
什么是微观史学呢?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以小见大、一叶知秋式的史学研究方法,通过研究普通人的个案来反映某个时代,并且通过微观层面来研究支配阶级的文化(支配文化)和被支配阶级的文化(大众文化)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还原被掩盖在宏大叙事之下面目模糊的大众,重新构建历史中拥有独立人格的普通人
 
让我们继续关注这个故事的主角——那位被罗马宗教法庭判处死刑的67岁老者,他就是多梅尼科·斯坎代拉(人们都叫他“梅诺基奥”),一名不能再普通的磨坊主。

02

教会的律法和诫令都不过是桩生意

梅诺基奥出生于1532年,有11个孩子,生活在意大利东北部的小山城。如果他不识字、不独立思考的话,宗教法庭完全不会找他的麻烦,历史不会记得他的名字,他也原本可以安稳太平地度过一生,在儿孙的环绕下寿终正寝。
 
然而,命运没有假设,当一个人开始独立思考的时候,再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探寻真理的脚步,梅诺基奥即将要面对的一切从他识字读书时就埋下了伏笔。
 
我们不知道梅诺基奥是如何学会识字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个特别有求知欲的人。学会读写之后,梅诺基奥连买带借读了好多书,大部分都是与圣经有关的作品,还有《古兰经》和《十日谈》。(在16世纪,《十日谈》被内容审查官删掉的部分并非里面的淫秽描写,而是冒犯宗教的部分)
 

图片

1492年威尼斯版《十日谈》的插画

印刷术使得书籍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也使得梅诺基奥可以对照着书本检视、印证从小到大听过的口头传统,为他的思想提供了有力的语言支撑。
 
书本和口头传统使得梅诺基奥有了什么改变呢?他开始对圣经产生了质疑,他不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而是觉得世界起源于混沌——就像是奶酪是用奶制成的,上帝和众天使正是从混沌中一并创生出来的——就像是从奶酪中长出来的蛆虫。
 
同时,宗教改革(起源于1517年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条论纲》)也给了梅诺基奥向乡亲们和宗教审判官表达自己所思所想的勇气。
 
梅诺基奥是个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也是个货真价实的基督徒,但并非完全不加琢磨就将圣经奉为圭臬。梅诺基奥开始用自己的逻辑来分析圣经中不合理的地方,他觉得圣经里有些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耶稣是圣约瑟和童贞女圣玛利亚所生,她生出了他,又怎可能保持童贞之身呢?
 
梅诺基奥还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乐于与乡亲们分享他的思考心得,和乡亲们辩来辩去,试图说服对方。要知道这样做其实是很危险的,16世纪初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呢?尽管距离宗教改革已经过去了几十年,但论其保守程度并不亚于宗教改革之前。此时的当权者由于要牢牢掌握对权力的控制,对平民百姓进行家长式的洗脑灌输,对持不同政见的人更是进行迫害式的处置。
 

图片

马丁·路德修道士时期的画像

然而,在这种环境下,梅诺基奥冒着被宗教法庭送上火刑架的危险,依旧敢于坚持他认为的真理,敢于对所有人说出他对于教会和教条的质疑,是一件多么勇敢的事啊!
 
梅诺基奥的言论在当时的舆论环境里已经是亵渎神圣到了罔失法度的程度,如果他生活在人多眼杂的大城市里,估计早就被市民们举报了。让人感到人情温暖的是,在三十来年的时间里,小镇上的人都听过他的渎神言论,也没人赞同过他的说法,却没一个人告发过他。
 
直到一个叫乌莱的教区神父匿名将他举报,梅诺基奥这才进入了宗教法庭的视线范围。
 
1584年2月7日,梅诺基奥第一次被宗教法庭审问。
 
他在法庭上控诉富人们利用文化垄断对穷人们进行欺压:“我认为,说拉丁文是对穷人的背叛,因为在法律诉讼中,穷人并不知道到底在说些什么,也不知道哪些证据被驳倒了。哪怕他们要说上三言两语,都需要一名律师。”
 
他还控诉教会剥削普通百姓:“在我看来,在我们的这种律法之下,教皇、红衣主教和主教既富又贵,每一样东西都归教会和教士所有,而他们却对穷人百般压迫,这些穷人哪怕只耕作着两块佃来的田地,这些地也是属于教会的,属于某个主教或红衣主教。”
 
“你们这些教士和修道士,你们也想要比上帝更全知全能,而你们就像魔鬼,你们想成为地上的神,和上帝一样无所不知,你们追随着魔鬼的脚步。可事实上,一个人觉得自己知道的越多,他知道的就越少。”
 
梅诺基奥宣称,他拒绝包括洗礼在内的所有形式的圣事,认为它们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只不过是一些“商品”,是掌握在神职人员手中的剥削和压迫工具:“我认为,教会的律法和诫令都不过是桩生意,他们就靠这个谋生。”
 
梅诺基奥对于权力和责任的思考超越于他所在的时代:“我的心思是高尚的,我希望有一个新世界,一个新的生活方式,因为教会并没有为所应为,也因为不应当有那许多的浮华夸耀。”
 
梅诺基奥经历这次审判之后并未放弃自己的想法,即使是恐惧也并未阻止他的思考,就这样度过了相对风平浪静的十几年。

03

最不起眼的普通人,

最勇敢的质疑者

1599年,宗教法庭审判官们的视线再次集中到了梅诺基奥的身上。严刑逼供并未使梅诺基奥屈服,罗马教廷的最高宗教法庭对此案做出了批示,命令尽快处死梅诺基奥。最终,梅诺基奥被处以死刑。
 
值得一提的是,梅诺基奥在法庭上没有供出来向他传授“异端思想”的人,他坚称是阅读让自己有了这些想法,即使后来被严刑逼供,也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在黑暗的年代里,一个普通人面对强权时能坚守良知和底线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梅诺基奥——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镇磨坊主——他做到了。有着善良、勇敢的民众,也许这也是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在意大利兴起的原因之一吧。
 

图片

佩德罗·贝鲁格特所绘《在宗教裁判大会中的道明会会士》

梅诺基奥的故事和历史上的无数悲剧让我们思考对于异端分子宽容的限度,让我们看到了不宽容所带来的恐惧和危险,也让我们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鸿沟——圣经里耶稣教他们爱邻人,可他们却把意见不一致的人处死。
 
写到这里,想起了《1984》,在言论自由被钳制的环境下,产生了口是心非的双重思想,人们用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梅诺基奥不知道畅所欲言的代价吗?在那样一个不宽容的年代里,他应该是知道的,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并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理性,就是以独立思考取代被动洗脑、以追求真理取代盲目信仰的欲望。独立思考一旦开始就无法停止,它也无法再向权威妥协,当一个人学会了用正确的尺度来衡量世界,他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再接受蒙着眼睛的愚昧了,而这个过程,也正是一个人的自我启蒙。
 
梅诺基奥是最不起眼的普通人,可却是最勇敢的质疑者,以批判性思考探究着这个世界。梅诺基奥用理性挑战宗教威权,这其中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和张力,他成了独立思考的殉道者,这也是他的故事在几百年后仍然打动我的原因。
 
苏格拉底有无数学生追随着他,听他讲课。梅诺基奥面对的却是一群庸众,像堂吉诃德一样孤独地挑战着权威,孤独地死去。
 
近四百年后,才有人发现了他在历史上留下的微弱痕迹,听到了他孤独的呼声,再现他的生平,让我们知道在那样一个不自由的年代里,还有这样一个善良、勇敢、独立思考的普通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