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盛和夫:活着的时候做过多少好事善事,这才是万人共通的人生价值

 昵称79630525 2022-06-23 发布于山东

一般来说,人认识到自己活在世上,开始产生生存意识,那应该是在懂事之后。从出生到懂事之间,人不会思考自己为什么要降临人世。

而且,即使懂事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父母的保护之下,人仅为生存就须竭尽全力。要到十二三岁,人才会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

虽说因人而异,但人开始思考人生的问题,往往很大程度上是受了父母和老师的影响。按照父母老师“明确人生的目的,树立大志,朝着目标挑战”的这种教导,设计构思自己的人生目标。

许多家长、老师把孩子要出人头地视作正确的人生目的,“努力学习、考进好学校、成为有出息的人”,而孩子们也会真心为此目的而用功读书。

学习好的孩子顺着这条路不断奋进,在为了出人头地而努力的过程中,更明确肯定了出人头地就是人生的目的。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在这过程中就会感受到挫折。升学困难就只好去工作,在工作中体会到社会上的各种人情世故。

于是有人就会想:“难得这仅有一次的人生,与其过得悲悲切切,不如过得快快活活。”

在人生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是想出人头地的人,还是想轻松潇洒过日子的人,他们的人生目的都会发生变化。

这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死亡的威胁正在一步一步逼近自己。于是,“为了长寿,得注意健康啊!”这时就把健康当作了人生目的。

相同辈分的老年人相聚必谈健康,话题不外乎:“这种食品对健康有益”、 “药是这个好”、 “我生了这个病,你也要小心啊”、“哪位医生好”等,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了维持健康上。

即使是立志要出人头地的人,也把这目的搁在一边,工作也多少放松一点,而把健康放到了首位。

所谓长寿,意味着要“延长肉体生命的时间”。为了维持自己逐渐衰老的躯体,让自己活得尽可能长一点,人往往就会忽略他人,变得自私和固执,“只要对自己有利就好”的想法就会逐渐抬头。

按理说,随着年龄增长,积累了经验,人品该日臻圆满,人格该日趋高尚,但恰恰相反,因为对健康,也就是对肉体的执着而滋长了利己之心,带来了“老丑”和“欲望痴呆症”,现在的日本,这种倾向似乎愈演愈烈。

人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千姿百态,天资聪明的孩子可以梦想通过努力而出人头地;稍稍愚笨的孩子可以做出现实的选择:“这样也就行了”,从而轻松潇洒地度过仅有一次的人生。这些都无可厚非。

然而,即使出人头地了,也就限于这一世。名声、财产、地位都是死不带去。肉体留在了现地,能带往彼岸的,前面已经叙述过,只有灵魂,也就是意识体而已。

另外,不管在现世过得多么潇洒多彩,死后留下的灵魂只有“潇洒多彩”一种感觉,人生将没有意义。

我们死后留下的灵魂、意识体本身具有多大的价值?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活在世上,获得了名声,获得了财产,获得了很高的地位,这些能够成为灵魂的价值吗?

另外,度过了一个潇洒多彩、波澜万丈的人生,就会提高灵魂的价值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在有生之年,为社会为世人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就是说,活着的时候做过多少好事善事,这才是万人共通的灵魂的价值。

提升人性,即磨炼灵魂,这是最重要的。磨炼灵魂,塑造高尚的人格,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目的。忽略这个目标,人活着就没有意义。

虽说每个人走过各自的道路,到达人生的终点,但不管哪种道路,都是“造物主为了磨炼人性而赐予的道路”。我们应该这样去理解。

我认为,我思考的这个人生最终的目的,如果能够在小学时期就灌输给孩子,那么孩子们就可以度过一个更为美好的人生。

“出人头地、追求成功可以,想过一个潇洒多彩的人生也可以,但是,那都是人生的一个过程,人生的目的在于塑造高尚的人格。”

我觉得,最好在十二三岁,孩子树立人生志向的时候教给他们这个观念。或许,那时他们还难于理解,但是,只要在他们脑海中留有印象,到了青年或壮年时期他们就会时而想起,只要如此,此前的教育就会起作用,不会徒劳无功。

可惜在现在的学校里,没有任何人在传授这样的道理。

这样的道理本来应该由哲学家来阐明,但是他们的理论往往抽象难懂,他们没能用青少年可以理解的语言讲述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另外,现在的宗教家们也没有起到教导人生目的的作用。

人们抱怨这是一个良心丧失的时代,抱怨物质文明发展了,但精神文明却没有随之发展。我想原因就在这里。

那么,为了磨砺人格,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

这个问题实在太重要了,请容我反复强调:第一,为他人尽力。要努力去思考如何为社会尽力——就是“布施”;第二,戒勉自己、抑制利己之心——就是“持戒”;第三,忍受诸行无常、波澜万丈的人生——就是“忍辱”;第四,全身心投入工作——就是“精进”。

我认为,关键就是要通过这四项去提升人们的人格。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这是释迦牟尼在2500年前就倡导的,目的在于塑造人格,引导人们踏入悟境。我相信,不管是否信仰佛教,这四条作为普通人的生存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实践。

我总是随身携带简便的佛教书籍,无论在飞机上或别的地方,只要有空就随时阅读。但是尽管反复学习,还是会很快忘记,不能很好地付诸实践。

尽管如此,还是要坚持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努力实践,我想这是非常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