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鼓励人口生育的基础:确保年轻人能结婚+生育第一个孩子

 育邻人 2022-06-23 发布于云南

育邻梦

网友提问:生育三孩,应不应该被鼓励?

回复:鼓励人口生育的基础:确保年轻人能结婚+生育第一个孩子。因为,只有抚养一个孩子能力有富余的情况下,城镇家庭才会主动生养更多孩子。

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动物体内......所有生命都必须以被动适应+主动索取的方式适应自然生存环境。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也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唯一具备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通过主动劳动创造生活消费物资的动物族群,驯化播种植物的农业驯服圈养动物的畜牧业和渔业采矿加工制成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的工业辅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医药业......主动劳动创造是人类与其它自然生命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

人类婴儿刚出生时不能自主控制自己的身躯、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不能独自抵御生存环境伤害、不知该如何与同伴进行生产劳动分工协作......作为自然生命物质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现代人类代的际繁育也最复杂。那么,为什么说鼓励人口生育的基础是确保年轻人能结婚+生育第一个孩子呢?

家庭生育从能养好第一个孩子开始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理,现代人类生育的基础是结婚组建家庭,有了家庭生儿育女才合法。然而,当下年轻人结婚生育为什么越来越难呢?1.刚入社会的年轻人绝没有能力独自承担结婚买房的经济成本;2.接受过高学历教育的青年男女越来越难以容忍对方;3.追求职业成就成家&生育在时间管理上成了“零和博弈”关系。缺少购置婚房的经济基础、没有足够的时间生儿育女、青年男女之间的彼此包容性越来越差......横卧在年轻人结婚&生育面前的“拦路虎”一头比一头雄壮、一头比一头隐性难克服。因此,近年我国结婚登记人数+新生儿童数量双双下跌,离婚人数却年年增长。

水是自然生命之源,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气息;植物是自然生命体系中的养料加工厂,动物+微生物都必须依赖植物维持生存。因此,水源充沛、植物生长茂盛的地方动物便能成群结队。作为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的社群性哺乳动物,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养料同样源于植物、人类用于生产加工日常生活用具的物质源于自然馈赠。然而,当下无论农村还是城镇,孩童出生都不会给家庭带来任何直接收益,农村不增加家庭的土地承包使用权、城镇孩子短时间内还会跟其他家庭成员争粮食

农耕时代,多生孩子就会为家庭增加一份劳动生产力,5岁以上的孩子就能够给家庭生产劳动打帮手。但是,现在国家法律规定未成年孩子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社会生产劳动不能使用童工,多生孩子成了家庭的净“负担”。因为,送孩子上学需要家人陪伴、需要家庭筹备经济支撑。《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数据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这么大一笔平均养育成本足以让一大批普通老百姓“望生却不敢”。

信息工业时代,个人的社会属性占据了相对主导地位,孩童时期消耗的生活补给绝大部分是从市场购买的、成年后从事的工作属于社会生产劳动分工的极小部分、老年的生活保障也越来越依赖社会养老保险。生儿育女对现代城镇家庭的重要性正在逐年下降,甚至人为主观不生育依赖社会养老保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因为,生育会影响年轻人当前享受生活+发展事业,并且事业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领取社会养老保障金数额,也即是说生儿育女当前享受生活+发展事业+未来领取社会养老保障金已成“零和博弈”之势。

生孩子就得供他们吃穿、送他们上学、护佑他们身心健康,生孩子对任何家庭来说都是一笔持续时间长、支出数额大、未来综合收益不确定性高的大额支出。然而,16-24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为18.4%,35岁之后大概率会遭遇中年职业危局,并且许多年轻在岗人员领到的薪酬还不如部分养老金多。因此,在生活不稳定因素大增的情况下,主动节育便成了年轻人相对“最保险稳妥”的做法。

家庭是现代人类社会的基础细胞,是人口生育的基础,结婚—>生养第一个孩子—>生养第二个孩子之后才可能生第三个及更多孩子。2021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1062万人,二孩占比从2013年【全国全年出生人口1640万人】的30%左右上升到2021年的43%左右,不难算出2013年至2021年8年间一胎生育少了300万以上。所以,鼓励人口生育的基础是确保年轻人能结婚+生育第一个孩子

育邻人的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需要来自家庭的无私陪伴、需要来自学校和社会的谆谆教导。育邻人:探索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以期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建成社区邻里相帮的教育服务生态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