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评丨知道汉字的来源又有什么用呢?

 胡叨叨女士 2022-06-23 发布于山东

文:wu_chm

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苏美尔人所在的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起源地区,因为两河流域最先开展农业生产,粮食有了结余后,此地的居民也逐渐产生了阶级,并慢慢形成了国家的雏形,所以他们需要一些办法来帮助他们更好地存储物品,以及治理国家,就这样,文字开始发挥出越来越强大的作用。如果可以看到此地的泥板记录考古发现,会发现泥板上面都是苏美尔人用来做标记的数字和名词,以便辅助他们记忆。

而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型文字,就是甲骨文了,但我们现在看到的甲骨文已经是能够成熟应用的文字了,以至于很多人都认为在甲骨文之前,一定还有过渡性文字存在,但可惜一直没有相关发现。

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再到繁体字、简体字,一路溯源下来,尽管时间历经了几千年,但很多当代中国人还是能够识别出一些甲骨文文字的,比如如果认识繁体字“馬”,那么大概率能识别出大篆甚至甲骨文的“马”,毕竟字的外形实在是太相似了……而这也能看出中国文字的神奇之处和传承性。

不过整体来看,现在的人越来越懒得进化词汇和文字,而只用最简单的办法,如通过音译造出个新词能够使用就满足了。但前人却非如此,十九世纪西风渐进后,东亚地区开始有了大量和欧美列强接触的机会,海量的西方词汇也一并涌入进来,日本翻译出的词汇如社会、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哲学等陆续传入中国,当时日本学者为了使翻译出的词汇精确简约,用敬畏之心从典籍中进行选取,真正做到了信达雅,让当时的国人一望便知其义。然而当代再出现新的舶来词汇时,日本人却直接用一串片假名音译了,不愿再孜孜矻矻去故纸堆里寻章摘句,而且据说日本汉学研究的优势一直在缩小,年轻人掌握汉字的数目也有所降低,不得不说有些遗憾。

张大春

《认得几个字》这本书是张大春当年写给他还在读小学的一对子女的汉字识字本,但是看完全书会发现其实内容一点都不简单,尽管书里讲的都是常见字,可是作者娓娓道来,抽丝剥茧,由甲骨文开始分析:该字的由来、变化、含义的逐渐改变等,让人很长见识。当然,书中还有迎面而来掩饰不住的父爱。

张大春此人,无论在历史、文学还是人文领域,均有颇深造诣。有些人不喜欢张大春,觉得他的书常有“掉书袋”之嫌,然而我却备感熨帖——谁让人家各种信史掌故信手拈来呢。

就本书而言,作者把单个汉字从甲骨文讲到《诗经》,再到明清的各种流源变化。也许会有人问:知道这些有什么用?

类似的诘问,让我们这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深受其害。“这个考试不考,不用看”“今天体育课讲数学”“做不完的卷子可在美术音乐课上完成”等等……就这样,缺乏美学训练的一代人长大了,导致社会整体的审美水平也不会很高,此时若再想补救,就得花费更高的成本和更大的力气才行。

更何况,即便真要论有什么用:探究到了文字的奥妙,了解了很多古代文化和历史,或者至少让你心情愉悦……这不都是收获吗?有时精神上的愉悦比物质上的满足要更长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