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传奇|谜一样的老上海女星:胡萍

 黄之中 2022-06-23 发布于上海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图片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图片

民国有一位奇女子,她见识独到、才华横溢,既是作家又是演员,被称为“为戏而生”。她的名字叫做胡萍,她的一生,为梦想而活,为自己而活。

图片

胡萍

胡萍,一个谜一样的女人。

明明是上世纪红极一时的明星,当时诸多媒体却对其讳莫如深。

明明是人人交口称赞的作家,市面上却没有一本作品流传。

明明留下了无数张写真照,后人却连她的来处、归途都不清楚。

她本人及其经历就像一口幽深的古井,诱人入内,却又怕沦陷其中

可无数已经深陷其中的人,希望更多地了解这个女人之时,却难得的有了追星失败时的情绪。

时代久远,信息繁杂,又如何能从浩如烟海的报道中寻得“她”的一丝蛛丝马迹呢。

好高骛远、嫌贫爱富、抛弃男友,促其自杀、另寻新欢、不知所踪,在那层华贵的旗袍之下,这些恶性臆测之言远远大于褒义夸奖之语。

这不免让人更加好奇,有她在的上海滩究竟是什么模样。

或者说,上海滩有了胡萍,会变成什么样。

图片

拍摄电影时的胡萍
图片
不知来处

瓜子脸、细柳眉、丹凤眼、薄情唇,常用线看人。

这样的她,总是给人一种奸滑刻薄的感觉。

而关于胡萍的来历,无数人或含糊其辞、或言之凿凿的对其有一个大致的定义,但是真正能作为史料呈现于大众面前的却不多。

她的故事,似乎永远都是从一家“长沙咖啡店”开始的。

据说这位还未到双十年华的女孩,却很早就出现在这家咖啡馆了。

她与这店里的其他人很不相同,身段窈窕,姿容艳丽,即便是在顾客面前,也总是昂着首走路,无端的散发一种致命的清高。

可同为招待生的同事却知道,这个长相与气质都颇有攻击力的女孩和她们一样,一点也不“特殊”。

图片

胡萍

胡萍于1910年出生,可以说是踩着旧社会的尾、踏着新民国的头长大的,家境不算贫寒,至少能供她读上几天书。

支持女子就学,这在当时可并非平常人家会有的觉悟。

可惜,作为当事人的胡萍女士一直都并不愿意过多谈及家事,于是这真相也只能迟迟见不了天日。

咖啡馆中,正在长沙女子中学读书的胡萍正在半工半读。

当时长沙一般家庭的收入想支撑学生学业,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是女孩却宁愿自己打工也要在大城市立足。

胡萍知道,自己年轻、漂亮、能吃苦、还通文墨,这都是资本,能支撑野心的资本。

图片

胡萍为《玲珑》杂志拍的生活照

很难想象一个还不到20岁的女孩会有常人难及的野心,尤其是她的愿望还是做一名“明星”。

尽管民国成立数十年,电影院早已不再是新玩意儿,“明星”一词,在很多国民眼中依旧与“娼妓”无异。

胡萍却不一样,她爱极了那面幕布上的黑白两色,她坚信自己终究也会成为其中一员,咖啡馆就是她的机会。

这是湖南唯一一家咖啡馆,在满街道的碧瓦朱檐中,充满西式风味的建筑物成为了许多留学生和先进分子的第一选择。

胡萍打的就是他们的主意。

彼时的她总有些“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念头,可想而知,在得知著名作曲家田汉要来咖啡馆会友之时,这个女孩有多激动。

图片

田汉

当时刚刚成功打入文政两界的田汉确有些踌躇满志,于是将会面安排在“咖啡馆”这个洋地方自然也是在意料之中。

无意中的地点选择躲不过处心积虑的毛遂自荐,当一位文艺工作者碰上一个能将其作品侃侃而谈的女招待生,爱才之心骤起。

于是,当田汉询问“你愿不愿意成为一名演员”时,在胡萍的心中无异于攀过了一座大山。

事实上,田汉与胡萍的相识颇有些戏剧性,一个正如日中天的男作家,一位性感漂亮的女招待生。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故事被人们反复渲染添彩,竟成为了当时极具教育意义的招录贤才之案例。

可不管怎么说,刚刚被安排进梦寐以求的南国剧社,胡萍也终于开始了她征战上海的历程。

图片

右为胡萍
图片
光芒四射

即便是在从艺人员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小人物的上场也要经历一番颇为艰难的锻炼。

胡萍虽有野心,但是在刚刚入行之时确实较其他人少了些舞台经验,不过优于他人的艺术天分还是让她很快就在戏剧舞台上,拥有了一席之地。

而作为“伯乐”的田汉自然也看出了这个女孩的潜力。

于是,1928年《苏州夜话》女主角的位置,被田汉指定给了胡萍。

《苏州夜话》并非无名之作,其是由田汉创作,南国剧社作为出行方参与排练的一部舞台戏剧。

用如今的娱乐圈标准来形容,这就是一部S+级别的大制作IP。

胡萍理所当然的凭借这场戏剧翻身,人气、身价暴涨,进入她梦寐以求的电影圈自然也是顺水推舟之势。

图片

初入上海滩的胡萍

可惜,自从《苏州夜话》之后,胡萍连续拍摄了几部电影,都没有什么水花。

虽然电影行业的成绩上下浮动皆属正常,但是这也让签下她的“明星影片公司”不免怀疑这位黑马的实力是否掺杂水分。

初出茅庐便遭遇滑铁卢,这让心高气傲的胡萍相当不满,于是,民国史上第一部由明星自编自演的电影——《姊姊的悲剧》,横空出世。

或许如今看来,这部电影的缺点不少,制作粗糙、内容狗血、演技夸张。

但是就当时而言,它确实让诸多见多识广的上海人惊艳不已,胡萍“作家明星”之名,也由此而来。

图片

《姊姊的悲剧》电影封面

这位鼎鼎大名的作家明星似乎真的让自己的实力与野心形成了平分秋色的局面,这让她开始有精力去上海的夜场一展风姿。

胡萍从未掩饰过自己在这方面的盘算,况且,风月场上,想寻找一位权盛多金的大人物做后盾也并非她一人的想法。

仔细想想,即便是风华绝代如孟小冬之流,最终不是也安心做了杜家后院的姨娘嘛。

只是,当胡萍成为上海滩最靓丽的一朵交际花时,风言风语也随之而来。

嫌贫爱富、搔首弄姿、不知廉耻,这都是人们贴在她身上的标签。

图片

胡萍

那层“明星作家”的外衣似乎再也不能包裹住拜金的外衣,胡萍在很多人的眼中,成了“装”、“假”、的代表。

可与此同时,著名剧作家宋之的在《红姑娘胡萍》中,却这样评价她:

“口唇红,衣服红,腮帮子也透着点红......似乎还有人说,她的思想也是'红’的。”

这被业界普遍认为“是对胡萍女士研究最为权威的”的一则文学报告,首次刊发,是在19世纪30年代某个不知名的上海晨报上。

可惜,彼时的“红姑娘”早已不知所踪,光影交错间,谁也不会在意这篇普通的报道。

可“红”又代表什么?

正如1937年,胡萍再次凭借恐怖片《夜半歌声》让整个上海“大量观众倾巷而至,影迷府上十室九空”,或许此时的她早已不在乎口碑与成绩的起起落落。

图片

胡萍《夜半歌声》宣传照

但若是提及其行事、作为、思想,胡萍的底线则从未变过。

在当时政权更迭频繁的情况下,在同僚无人愿意触碰政治的背景下,这位小姐却能让每一个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她是什么颜色的。

于是,在某个访问中,便有了这样的场面:

“胡小姐最喜欢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吧。”

“红的吗?”

“嗯。”

对一位公众人物来说,这类发言未免过于胆大包天,可观其毅然加入我党成立的“左翼作家联盟”,这番话,倒也并不让人感觉意外。

人们更加意外的是,这位婀娜多姿的社交玫瑰,竟然只有“一段”的爱情往事。

图片

胡萍杂志封面
图片
阿唐之悲

这段往事太过模糊,以至于我们的男主角居然连名字也不完整,只能草率地称其为“阿唐”。

据传,当时正在暨南大学就读的阿唐无意中看了一部由胡萍主演的电影,由此竟然疯狂的迷恋上了她,亦成为了她最忠实的粉丝。

阿唐并非本国居民,其家庭在东南亚也是相当殷实的富贵之家。

正值青春的他身姿挺拔、容貌出色,即便不作为粉丝,在胡萍的追求者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年龄相当、姿容相匹,或许刚开始的恋情总是纯粹的,胡萍在接受阿唐追求的那刻,内心如很多小女生一样,充满了温馨与幸福。

但是他们的相爱总是不那么平等。

图片

胡萍生活照

阿唐实在是太爱胡萍了,以至于他甚至可以接受自己的女友打扮得花枝招展,在舞池中与其他男人耳鬓厮磨。

媒体当时对阿唐为数不多的描述中,能看到最多的字眼就是“沉默”。

沉默的陪伴在女友身边,沉默的帮她整拾杂物,沉默的看她在镁光灯下尽情释放魅力。

这样的阿唐无疑是一位优秀的男朋友,身上的光环足以让很多妙龄少女芳心暗许。

可这样的男友不是胡萍想要的。

她并非不爱阿唐,只是她认为,自己选择的伴侣,至少应该和她一样,是个努力且富有野心的男人。

阿唐这个完美的生活型男友,在胡萍的眼中,无异于一位不要钱的后勤保障。

图片

胡萍

一方主导的感情注定不会坚韧,渐渐地,二人之间感情的维系,似乎只剩下了阿唐单方面的付出和胡萍偶尔的心软。

可是,这点微弱的联系,也很快便不复存在了。

1937年,战争打响,战火的硝烟弥漫到整个中国大陆,胡萍的演艺之路,被残忍的一刀斩断。

原以为凭借二人平日的积蓄加上阿唐家中的补给,在乱世之中就算不能过的风生水起,至少能有自己的安身之地。

可事情,远远没有他们想象中的简单。

阿唐失明了。

图片

在杂志上为电影宣传的胡萍(上)照

他的眼睛早就出了毛病,硝烟四起的战事让阿唐失去了与家里的联系,以及父母财力的支持。

或许,还有那个他爱到骨子里的女人。

胡萍能在人才辈出的上海滩闯出名头,确实并非优柔寡断之人,所以,她注定不是那个能与阿唐共患难的女人。

面对女友一日比一日冷淡的态度,阿唐即便眼盲了,心中也清楚,只是真的到了那一天,他依旧承受不住被抛弃的巨大创伤。

当曾经温馨的爱巢中只剩下一个人的体温,往日幸福的场景失去了爱情的加温,阿唐不仅眼中再无光彩,心底最终也一片漆黑。

在一片漆色中,他摸到了一处凸起,他笑了。

那是电门,自己最终的归宿。

图片

胡萍
图片
漂泊无归

战争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阿唐的死亡并不轰动,只在几乎成为了战时消息传递媒介的报纸上占据了小小的一个版面。

而那位曾经被人人赞颂的“明星作家”胡萍女士,竟也不知所踪。

她的故事似乎从那刻起戛然而止,行踪成迷。

只是对听故事的人来说,没有看到真正的结局,无疑是最遗憾的事情。

所以,应该感谢宋之的先生,他的《红姑娘胡萍》为人们留下了她的一抹倩影。

全面抗战爆发后,胡萍曾短暂地出现在了武汉,并留下了一句颇为经典的“不爱红装爱戎装”。

图片

1937年,胡萍作为伴娘出席照

彼时社会一片混乱,众人已许久未曾见到这位曾红极一时的电影明星了,可人人都记得她的“颜色”。

红裙、红唇、红脸颊,还有那红色的思想。

这也解释了为何日后“胡萍小姐成为卧底打入敌军内部”的流言曾一度甚嚣尘上。

不过更多人愿意相信,这位有野心,爱享福的女士定是钓到了某个符合她心意的金龟婿。

这也与剧作家潘孑农的日后对胡萍的报道交相呼应。

据说这位在胡萍最红之时近距离接触过她的作家,曾在抗战胜利那年再次见到了风采依旧不俗的女人。

图片

潘孑农

在重庆,某条建满了高档别墅的林间小路上,被潘孑农认出来的国民政府粮食部部长正从一辆新式轿车上下来,而后殷勤的为同坐在车后座的女士开了车门。

那身独特的红色装扮,不是已经销声匿迹许久的胡萍还能是谁?

对于这个传言,人们对此的看法依旧是分为两派。

一是深信不疑派,约占8成。

他们列举出了胡萍以往的种种“光辉事迹”,肯定了潘孑农的专业身份,极其笃定的将事情添油加醋般的大肆传播。

二是半信半疑派,他们怀疑得十分客观,有两个理由。

首先便是1942年,时任粮食部部长的,应该是国军高级官员——徐堪,这个男人在位期间可谓是劣迹斑斑。

那场被书写在中国重大灾难史上的“河南大饥荒”,这位先生的名字恐怕要写在首页上。

若是胡萍与这样一个人物“交情颇深”,坊间不可能一点消息都传不出来。

图片

徐堪

其次便是对潘孑农文娱之人的身份做出的质疑。

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吃瓜群众们怀疑他是编了个假新闻来骗流量的。

当然,这样的新闻并不少,有些甚至白纸黑字地登了报。

可胡萍小姐仿佛过上了还未走进那家咖啡馆之前,无人问津的隐居生活。

她留给世人的,竟是一段又一段截然不同的“胡萍”。

图片

胡萍为《电声》杂志拍摄封面

犹记得当年少女如一只鲜艳的蝴蝶,蹁跹于上海的名流舞场,红色的裙摆摇曳生姿,一双凤眸泛着勾人的媚意,让无数夫人小姐咬碎了银牙。

还曾记得田汉深陷政治危机被批斗打压之时,也只有她一人站了出来,不惧威胁压迫,毅然决然出演这位老东家的左翼戏剧。

还有国内局势混乱不堪,战乱刚起之时,她便当机立断捐出了自己的全部演出所得,以求抗争图存。

以及不得不说的,她那位因她而自绝的,失明男友的故事。

胡萍小姐,真是一个谜一样的人。

胡萍此后的际遇,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大武汉撤退后,她去了香港,改着西服男装,出入交际场合,又结交了一个富家子,但行踪诡秘……

更为神奇的一个版本,是传说她成为女谍,化妆打入日军内部套取情报,不知所终,多半是牺牲了……不过,也有人发现,胡萍“十年运动”之后仍然在长沙——有人在长沙街头看见过她……

如果后一说法是正确的,那么,一个在旧上海芳华绝代、赫赫有名的女明星,会在反反复复的动乱之后,洗尽铅华,在自己心爱的的故乡静静地度过她的余生,谁能说“平淡”不是一种幸福呢?

来源:网络、泽畔时光

我知道你在看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