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精神分析卸除自我防御,达到觉知状态,用人本态度照顾自己的爱与恨用认知来改变自己

 新用户6189oNbX 2022-06-23 发布于广东

精神分析理论有局限,这是我刚开始学习精神分析的时候就发现了。

举个例子,假如,你因为害怕孤独去做精神分析,透过不断的自我精神分析自由联想后,了解到很多过去的事情,也将很多事情从潜意识提取到意识层面(这一层我只是探讨自我分析,没有加上移情的作用,下一个part再讲)

但是在经过自我分析之后并没有解决之前的害怕孤独的问题,你会发现你知道了为何害怕孤独的来龙去脉之后,陷入了一个问题,你还是害怕孤独。

精神分析擅长的是卸除自我防御机制,剩下的会是一些情感,例如:爱,恨,恐惧,悲伤,孤独

对于这些情感本身,并不能再透过精神分析來解构了:

1,因为分析感情会失去对于这个感情的完型。假如将情感的一切归因于生理学上的生理反应,就很有可能失去这些情感的真实意义。

比如怜悯,轻视,构成的主要情感都是对于客体的负向情感投射,但是却有着不同的特性。怜悯是轻视通过升华而形成的情感。

而如果归于生理反应,这两者的生理性通道似乎相差不大。但这样就区分不了两者不同的意义了。

2.我们并不会因为觉知这些情感的原貌而完全解决情感的问题。比如觉察到我们对于某个人或者原生家庭的恨之后,恨并不会消失。

精神分析进行到这个层面,变会自然发现精神分析的限制。当我们卸除了所有防御机制,了解了自己的潜意识的欲望并提升到意识层面后。

还是会因为情感过于强烈又无法消除而觉得难受。

但是悖论是,如果我们没办法卸除防御机制,来访者如果对于咨询师有着过强的阻抗,又不可能深入了解来访者的基本情感。

因此,精神分析虽然有限制,但在觉知我们的状态,情绪有着重要的价值。

它可用于探索自己。

不能不承认的是,精神分析(及继承者心理动力治疗)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探索意义的诠释学。它会使用很多比喻,比如俄狄甫斯情结、阻抗、本我、超我、口唇期、肛门期、里比多。这些比喻也会在讨论中不停地重复讨论,讨论目的倒不是为了建立现代科学体系的宏伟大厦,而是在治疗情景下产生有益于个案的新理解

它的有效性,基于临床实践经验,也来自个案感受。很多精神分析治疗师不接受科学评判标准,认为自己治疗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要理解的是当事人独一无二的感受。毕竟,治疗离开了当事人,就会很空洞乏味。

以上的讨论,去除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移情作用,因为刚刚的讨论仅限于自我分析当中。没有加入咨询师的角色,因此第二个part来了,讨论移情作用。

移情,是我自认为还没有透彻了解的。因此以下只是浅谈。

对于咨询来说,移情作用需要经过关系的修通才能够解决。而修通的过程便是要面对情感本身,也就是在自我分析后的觉知状态下,做进一步的治疗。

在精神分析当当中,最常使用的认知疗法是「感觉法」:也就是当你感觉到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感觉痛苦,你会发现当你试着感觉痛苦之后,痛苦消失了。

这确实可以用在孤独上,假如你感觉到孤独,不要怕,用心感受孤独。孤独会因此消失。但是这个疗法唯一的问题是不持久。你过一会那种情绪又回来了。

弗洛伊德强调的倾述法也是感觉法的一种。他认为被压抑的情结只需要提取到意识中就会有被修正的可能性,接着借助咨询师,产生移情作用,重现当初的感情。

回到那个害怕孤独的例子上,精神分析的观点,可以还原出怕孤独与早年的依附情形有关,早年的创伤会加强对于性对象的依附,其他的因素则是因为体质的问题的,透过精神分析可以觉知孤独,但是並沒有办法解決孤独。

在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中,当婴儿没有办法吸吮母亲的乳房后,会转为自体享乐。但这是「生理上」的行为,对于婴儿的认知,会有两种看法

一是能夠把力比多投射收回自己身上(自恋),等待下一个美好的客体出现;

二是婴儿持续感到焦虑不安,自体享乐自杀一个力比多释放的方式。

哎,聊到这里,又需要讨论(正向情感投射)和(负向情感投射)的区别

正向情感投射,无论表现的如何,都是期盼着客体相对应的回馈,如果一個人对另外一個人献殷勤,另一個人如果沒有相对应的回馈。

当一個人产生正向情感投射的時候,付出自己的心力,心理期盼对方给予相对应的回报(信任对方),亦即期盼对方的回馈能造成自己生理的富足(奖赏)。

负向情感投射则是借由对方的痛苦來得到生理上的滿足,並不期待任何的回馈。但是通常負向情感投射卻非常容易造成對方的回饋(例如被打就想打回去),接下來两者之間不断回馈的結果就會造成关系的破裂。(移情作用的修通可能是因為包容對方的恨,慢慢的弥补生理的伤害)

之所以产生负向的情感投射,其实还是因为离开客体的时候会感受到焦虑不安害怕。比如婴儿。假如妈妈可以无时无刻满足自己的口腔欲望,便会产生正向情感投射(自恋)对应克莱因的(口腔吸吮-oral-sucking)但是如果没有得到满足。便会不仅产生焦虑还有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攻击(咬指甲—)也就是他会认为妈妈不满足自己可能是自己的错。

第二种状况是是极端的不稳定,相较于第一种状况,第二种狀況极端缺乏安全感。

这样看来,正向投射与负向投射最主要的差別,差在「信任感」,假如能夠信任對方的话,则可以爱別人,相较來说,一個无法信任別人的人,则会因为不相信別人而处处伤害别人。

所以有个心理学假设:爱和恨的连接轴,是由信任程度來決定的

(爱与恨是一体两面)

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很容易由爱生恨,原因为不信任对方所致。

婴儿在断奶前,原本从母亲身上得到温暖,学会如何信任母亲,爱母亲;在肚子餓的時候因為不相信母親而感覺到恨(比較克萊恩的偏執分裂心理位置),在断奶之後(以断奶之時到达最高峰),嬰兒會在信任与不信任之间周旋,口腔期之后的自体享乐是一個必然发生的过程,假如婴儿信任別人,则比较爱自己;假如婴儿不信任別人,则比较恨自己。

所以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通常是讨厌自己的。

第二種婴儿,強烈的依附情感可以视为对自己的「负向情感投射」,这种情感广泛的出現在每個人身上,只是程度的強弱而已。

对自己強烈的恨,可以解释在沒有安全感的人身上,除了一般的焦虑生理的高亢狀态,借由动作释放力比多,也就是那些孤單、痛苦、害怕,等等負面的情緒。

當一個人對自己有負向情感投射時,對自己做出了攻擊的動作,在得到瞬間的滿足之後隨之而來的是身體上的痛苦,人在感受到痛苦的時候又因為不信任而繼續攻擊自己得到短暫的補償,隨之而來的又是更強烈的痛苦…… 因而形成循環。

還有一些情形是,假如压抑对他人進行情感投射(通常是恨),會以自己為替代物因此假如恨一個人,无法对对方进行报复,或对于报复也有压抑的道德要求,则会转向自己(更明確的说是固着在自己身上),产生大量负面情绪(對自己的負向情感投射),而进入去寻求一个好客体。

这大概就是爱情的作用,想重新寻找一个好的客体安抚自己的需要。

当然如若爱情不如意,可能会因此产生更多的负面情感,以及会形成自己很差的不配得到爱的一种认知。

而心理咨询师是用自己作为一个稳定的存在。用咨询设置告知来访者,你可以在这个稳定的安全的关系里,慢慢把那些内心的负面情绪展现,探索自己,同时慢慢学会对自己的信任,对世界的信任。

而要达到这点,精神分析是不够的。还需要人本主义来应对这些情绪:

人怕孤独于是急于寻找依附的对象,代表着对于一切的不信任,假如能夠借由精神分析知道当事人对一切的不信任之后,就能夠进入了觉知状态。

对于自己的不信任,必須透過慢慢的接納自己而開始信任自己,這個時候精神分析是派不上用場的,因為精神分析強調不完整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體內各式各樣能量的作用,強調這些潜意识作用,当事人听到这些解释后,會更不相信自己的意識,情況則會越來越糟,這個時候,我們應該要求當事人认识一個「完形的自己」:

包含本我、自我、超我,包含自己的一切,有优点,有缺点,值得接納的自己,值得信任的自己
孤單,依附,這些属于恨的偏好,也是属于自己的一部分,纵然是自己的缺点,卻也是值得珍惜的自己。

相信一個完形的自己,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本我、自我、超我,是开始学会爱,学会信任的第一步。

其实也就是精神分析抱持我们的黑暗面,人本主义,提醒我们黑暗面也好,光明面也好,都是我们的状态,都是值得接纳的整体。

我刚开始学习精神分析的时候,总是陷入决定论上,觉得,哎呀,人生就是很多苦,都是因为早期的童年经历,但早期的童年经历又无法解决呀,那就只能继续悲剧着。

直到阿德勒出来,引发了后续的人本主义的发展。

会开始发现,知道了自己为何成为这样,也可以不用一直去责怪过去,原生家庭。

而是相信自己有自我实现的能力。可以学会爱,可以学会信任,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以发展能力,可以自我实现,可以追求梦想,可以合作可以竞争可以成长可以幸福。

如果说精神分析,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内心的黑暗面。过去的,全部展现在眼前

那么人本主义就是一束光,告诉我,黑暗面可以接纳,且我们还有很多光明面可以去尽力追求。未来展现在眼前。

它其实告诉着我,要看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也是因为人本主义,我不自责也不指责他人

人本主义有个很有意思的悖论,接纳自己之后才会改变。

也就是,你得先承认自己很差,但却不急于摆脱这种差的状态,且觉得这种差也可以接受。这种感觉产生后,你才可能改变。

你如果是觉得自己不好而去改变,可以就会改变的不持久。

这点我以前不明白。

我有一段时间,时常反思自己,自卑,总想要改变,但又会时常回到原来的状态。

直到看到卡尔罗杰斯的个人自传。

我才发现,原来罗杰斯年轻时候,也不喜欢和人交流,更喜欢观察植物。

和我从小的经历也一样。

我也才发现,原来内向也可以成为心理学上的大师。

那时候,我不再去修改自己觉得自己不好的地方,而是去观察不好的地方是否还有好的地方。比如内向性格,也有安静和专注的特点。

这点对于咨询中倾听很有帮助。

慢慢的接纳了我的那些我曾经觉得不好的地方,而后去发展一些好的地方。

会发现,我改变了很多。

我会主动去做比如野餐这样的项目,认识新的人。

不再那么社交恐惧。

我慢慢发现我以往之所以害怕社交,无非是社交我的能量会消耗,而后会暴躁。

于是,我开始关怀自己,设定每次社交最多只有2个小时。之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恢复。

精神分析让我知道我之所以害怕,其实是因为我的早期经历里,没有人和我互动。我都是和草啊牛啊,动物一起长大的。大人都忙。

所以我害怕。但精神分析只能让我觉知到这。

而加入人本主义,就可以让我学会关怀自己。

但仅仅这样不够。

而后又接触到了认知行为疗法。

学会了改变。

仅仅只是接纳自己内向,不善于和人交流,其实不够。

毕竟无论是做咨询还是做其它事情,总需要和人交流。

通过认知的观点,我才发现,我自己所谓的社交恐惧无非是我总是把自己置于被人评价的位置上。

而非去思考,交流的本质是传递信息。

了解对方,知道对方可以理解的语言。也清晰的知道自己需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而后传递过去就可以了。

这个认知转变过来。

我天,我觉得社交恐惧是个什么鬼。

那么多年我只是在关注自己表现并没有好好去想一想如何让别人理解自己想要传达的东西。

此后,我才发现做咨询也一样。

我得先了解来访者的专业是什么,来访者从小到大看的书是什么。用的语言是如何的。他了解的是什么。

用来访者可以了解的语言去让他了解自己。事半功倍。

于是慢慢比起刚开始,我很少用心理学的专业语言去解释生理心理。而是用平常的话语去解释。用自己的经历去打比方。

就像文章的前半段。

我想如若没有接触过精神分析的大概会看的有些吃力。

这里解释一下。

其实说的是。精神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内心真实的情感,卸除了社会道德的要求,那些真实的感受。

而后经由和咨询师的关系,要么对咨询师正向移情或者负向移情,而咨询师接住这个移情并让来访者理解自己究竟是因为早期的什么事情什么经历什么人而产生了那些情绪。

从而获得一种自由。

但到这,精神分析的帮助也就到头了。它不能让我们把情绪解决。也就是你恨着过去,你被过去所困,你会知道你为何这样,但你不会不恨了,不被困了。

且还会因为过多的探索这些负面的情感,容易让你产生一种,我因为早期是很不好的,未来也会是很不好的悲剧观念。

容易和治疗师一起困在那些过往里,而忽略了现在的成长。

而人本主义的关怀就是。我们看到我们的过去,过往的悲伤面,却可以接纳那只是完整的我们的一部分。

而完整的我们其实是值得被爱,被最终拥有更好的。

于是我们不仅看到不好,也同时看到活到现在我们拥有的好。

且开始向着更好出发。

而认知行为疗法,就是告诉我们有些认知出现问题导致了当下的问题。通过行为和认知的双重调整,走出来。

比如说我的社交恐惧,可以通过练习表达和倾听慢慢变好。

比如一开始的害怕孤独的那个人。

通过精神分析知道自己因为早期的客体导致了这样的情况。

通过人本主义,知道孤独是所有人都存在的,且孤独的出现便是让我们去尝试和人联结的一种信号。

而后承诺和一个人或者一些人正向的积极的去深入的相信着,互相陪伴着,承诺着,便可以少一点孤独。

再通过认知行为知道孤独也并非是全部都不好的,孤独可以促进自己去为了避免孤独去爱他人。

孤独也可以让自己思考。缓解孤独有自己的n种方式和行为。去做就可以了。

不必因此不安,不必因此害怕。而只是去体会孤独同时也有缓解的途径。

每个理论都有其局限面,但不得不说,几个理论的提出都是大佬们的思想和经验的结晶。

我自己也只是知道一些皮毛,也许我看到的局限,和应用有属于自己的局限性。

但确实是当前的认知了。

我以前不喜欢精神分析,总觉得关注过去以及阴暗面过多。

但如今其实会发现,有些理智上无法到达的,去关注性心理,使用自由联想,关注梦,会找到一些突破口。

这便是今日的所思所想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