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帮助离家出走青少年“打通”回家路 | 社工案例计划

 社工客 2022-06-23 发布于广东

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吴镇  胡娟

    单位 | 东莞市大岭山镇元岭社会工作服务点

一、个案背景

2022年2月11日,东莞大岭山镇元岭站点社工在外展工作中发现了因离家出走导致流浪街头的的未成年人小A(化名)。

通过多方联系,社工了解到小A今年16岁,初一开始辍学,因父子关系恶劣导致离家出走,目前已经在外流浪2年多。他白天主要活动是玩手机游戏和“觅食”,晚上则回到自己的“秘密基地”休息。

小A因还未完全信任社工,不愿告诉社工“秘密基地”的明确位置,只是反复强调那是一个“没有雨的地方”;同时,小A也拒绝社工送他回家或者暂去救助站。

今年的广东雨水格外的多,天气忽冷忽热,像是故意为难这个居无定所的孩子。看着眼前这个本该阳光快乐却满脸沧桑的大男孩,社工觉得很心疼,也想知道那个“没有雨的地方”到底是什么样的?

二、主要问题及需求

1.家庭关系问题年幼父母离异,缺少母爱关怀,父亲又比较强势、脾气暴躁;后来父亲组成新的家庭,并育有一女,父亲对小A的关心日益减少。

刚上初中的小A正处于叛逆期,他厌恶父亲管教他的方式,最终以离家出走的方式来对抗父亲的权威倔强的A即使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都未曾主动联系家人。

2.情绪问题:小A性格孤僻,每日沉迷于打游戏,对未来非常迷茫;他畏惧父亲,害怕被家暴,认为只有18岁以后才可以回家与父亲抗衡。小A父亲的“棍棒式教育”给小A留下了心理阴影,相处中他对于年长的男性比较排斥,不愿意接触。

3.生存问题:第一,目前没有身份证,无法从事正常的社会性活动,三餐没有保障;第二,长期在路边流浪,没有稳定的居住环境,无法洗漱换衣,也不能防风避雨,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第三,身体瘦弱,卫生情况堪忧,很容易生病。

三、服务目标

1、改善小A对于家庭关系和人生规划的认知偏差;

2、促进小A家庭成员的正向沟通,加强家庭支持网络;

3、促进小A回归家庭,结束流浪生活。

四、介入过程

1.建立信任关系

2月11日,社工初次接触小A,但他对于陌生人比较警惕。社工通过与他交流感兴趣的话题,送去食物和水,经常关心他,他逐渐敞开心扉,给社工讲述了自己的过往,会遵守每次访谈的约定;互动的过程中,社工也会主动挖掘小A自身的优点,不断鼓励赞美他,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点

社工给小A送过一些面包、水和防寒物资,他总是会放在自己的“没有雨的地方”存储起来这天夜里,寒潮来,气温骤降起大雨,社工立刻穿上雨衣去寻找小A。平时见面的地方没有看到他,社工便想到了那个他一直不愿意说的“没有雨的地方”

经过社工沿着每条小巷寻觅,终于在一个屋檐下发现他撑着一把伞蜷缩在角落——“没有雨的地方”,却在不停地漏雨社工给他送上一碗热乎乎的泡面,给他撑伞,陪他聊天,直到雨逐渐变小,小A的心也逐渐暖了起来。

这场暴雨,让社工找到了小A心里那个“没有雨的地方”,也坚定了双百社工要护送小A找到一个真正“没有雨的地方”的决心。

图为:社工找到小A并了解相关情况

2.梳理家庭关系,缓解父子关系

小A离家出走的主要原因是与父亲的矛盾,2月15日,社工拨通小A父亲的电话,尝试与其沟通了解情况。但是小A父亲脾气比较暴躁,不愿意出面解决问题,也不愿意与社工联系。随后社工通过梳理小A的家庭关系,找到继母和姑姑两个重要家庭角色,尝试从她们入手去修复家庭关系。

2月16日,社工联系上了小A的继母,继母的态度较好,表示希望小A可以回家,愿意去开导小A的爸爸。社工从继母处得知,小A青春期比较叛逆,总是逃学和离家出走,不听家人的话。

父亲其实也很关心他,去年开了十多个小时的车从老家专门过来接离家出走的小A回家,还给他买了新衣服,做了他喜欢的菜饭。原本是很开心的事情,但是第二天小A再次离家出走,这让性格要强的父亲非常生气。

爱之深,责之切,父亲一直为此事生气。为了缓解父子矛盾,社工又几经辗转与姑姑取得了联系,希望她可以给小A和其父亲做一些思想工作,姑姑表示会尽力协助让侄子回家,同时也很感谢社工,这让大家再一次看到胜利的曙光。

通过社工的努力,小A与工作在大岭山的家人进行了电话联系,并愿意给社工带路去进行家访;小A的家人也同意当面沟通去解决问题。

图为:社工了解小A家庭情况并派发物资

3.入户核实情况,制定回家方案

2月17 日,原本约定入户去小A家的日子,却天公不作美又下起了小雨,小A表示下雨天不想出去,所以临时改变了主意,不愿意和社工一起回家。小A打电话告诉继母自己先暂时不过去,由社工去进行商量。

社工来到小A家,父亲正在上班,妹妹正在上学,继母热情的接待了社工,很关心小A的近况。小A的家庭情况一般,父亲在工厂做工,继母没有工作,主要照顾上学的妹妹,目前一家人在村里租的房子居住,家里陈设比较简陋。

小A目前仍然抗拒和父亲一起居住,认为必须要等到自己成年才愿意回家,他希望和父亲之间是平等的,是力量均衡的。

因小A已满16岁,自我生活能力比较强,于是社工提出,是否能够在村里不远的地方给小A单独租一个房间,既可以照顾到他,也可以避免直接触碰到小A的叛逆情绪,造成再次离家出走。小A的继母同意了这个提议,表示只要小A愿意回家,这些都不是问题。

图为:社工入户与小A家人制定回家方案

4.情感疏导,畅通回家之路

因父子矛盾,小A拒绝18岁以前见到父亲,也拒绝现在回家。为了协助小A化解内心顾虑,社工对其进行情感疏导,梳理过往的经历,带领小A一同回忆过往。小A开始理解父亲,除了那些不开心的事情,父亲也一直为他遮风避雨,“棍棒式教育”的初衷也是希望“望子成龙”。

社工会肯定他在回忆过程中曾经做出过的正向行为,夸奖他懂事、善良、聪明的优点。当询问小A当初逃学、叛逆的原因,他并没有开口解释,只是默默低下了头。在与社工的对质中,小A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让家人也同样感到伤心和难过。

与家人再次通信后,小A得知了家人对他的关心,并且愿意给他在附近租房,只愿他能够回家,不再离家出走;父亲的态度也有所转变,希望可以重修父子关系。不仅如此,社工也通过反复强调,给服务对象输入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实现自我成长。小A逐步厘清这些问题,也终于明白——真正的独立不是18岁,而是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对自己负责。

最终小A重拾回归家庭的信心,也改善自己的认知,选择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回归家庭。

图为:社工和督导一起对小A进行心理疏导

5.告别流浪,踏上回家之路

2月20日,离家出走两年多的小A终于踏上了回家之路,这条路是让人欣喜的,是温暖的,是通往美好未来的。

小A回家后,经过一番打理,换上新衣服和新鞋子,转眼变成一个帅气的少年,与之前的流浪形象完全不一样。

针对父亲以前存在家暴的情况,社工与其家人强调了家暴问题的严重性,协助家人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同时,社工告知小A社工联络点的联系方式和位置,如果遇到困难可以第一时间向社工求助,“双百蓝”会一直站在他身后保护他。

小A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没有了戒备,没有了害怕,没有了难过,那是属于16岁花季少年最单纯的笑容。家应该是温暖的港湾,是那个真正“没有雨的地方”,社工就是护航的那把伞,为他回家的路遮风避雨。

2月23日,为了解小A回家后的家庭融入情况,社工持续入户跟进。继母说小突然变得成熟懂事了,会在家照顾妹妹,也没有和父亲发生争执,让人感到欣慰。在后续的服务中,社工会继续对服务对象开展情感疏导、陪伴、家庭适应训练和工作技能培训等服务,促使服务对象回归家庭,找到工作,更好的融入社会。

图为:小A流浪期间“没有雨”的秘密基地

图为:回家后的小A形象焕然一新

五、总结

社工通过真诚的交流和关怀与小A建立关系,缓解小A的家庭矛盾关系,并为小A构建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使其重新回归家庭,融入社会。

1、社工在介入个案过程中,社工通过带小A一起回忆过往,厘清矛盾的因果,改善认知偏差;通过赞扬肯定其正向行为,畅想美好未来蓝图,促使其重新进行了人生规划。

2、社工在介入个案过程中,需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多方面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不仅从表面帮助他回家,更需要在心理情感抚慰、强化家庭支持系统等方面加以关心,帮助他消除内心的恐惧,更好融入家庭。

3、面对青少年个案案例,社工前期需要主动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稳固关系的建立是与服务对象建立融洽关系的基础。

4、面对比较复杂的家庭关系,可以采取直接与间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家庭成员的动员,改善小A与关键人物(父亲)的关系,缓解家庭矛盾,促进良好家庭关系的构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