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48年,刘邓大军告急,毛主席下令粟裕救援,为何粟裕却三次抗命

 冬不拉拉 2022-06-23 发布于安徽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心重新发动内战,企图凭借积蓄多年的雄厚实力,一举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于是在1946年6月悍然撕毁《双十协定》,调动百万大军对各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由此爆发。

战争最初八个月,我党我军在人民的支援下,顶住敌人猖狂进攻,国民党反动派不得不调整战略,改为对东北、山东和陕北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又被英勇的解放军逐一粉碎。

到1947年六月,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决定派刘邓率领的中原野战军将战线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展开战略反攻,于是中原野战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图片

应该说这是一步险棋,大别山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东直指南京,向西则是武汉,堪称国民党统治肘腋之地,中原野战军像一把尖刀插到大别山,怎能不引起蒋介石高度恐慌,他命令素有“小诸葛”之称的桂系军阀白崇禧坐镇指挥,调集16个整编师合围中野。

中野因此损失极大,到1947年年底,刘邓大军总兵力已经从12万人降低到9万余人,到48年初,更是萎缩到不到七万人,损失过半!

中野形势危急,蒋介石这时又调集四路大军进攻,中野不得不向中央求援。

图片

鉴于中野已经陷入敌人包围,中野和中央军委想到的解围之策就是派出一只部队,再像中野深入大别山一样,深入长江以南,吸引一部分敌军回防,以此化解中野危急。

派谁呢?这时距离中野最近的就是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毛主席就决定从华野抽三个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由粟裕担任总指挥。渡过长江,在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开辟新的根据地,逼迫蒋介石分兵南下。

粟裕接到电令,颇有些意外,这和他的想法可谓大相径庭,他非常不赞同这个决定。粟裕认为,此刻,中原解放区和华东解放区几乎已经连成一片,两支野战军已经具有相互配合在中原地区进行大规模歼灭战的前提条件。虽然说中野此刻面临极端不利局面,但只要咬紧牙关,拖住敌人,等候友军进行一系列运动战,消灭几股敌人,就有可能打破僵局,瓦解敌人对中野的包围。

图片

相反,如果此时分兵南下,不但会削弱我军在长江以北解放区连片的有利条件下消灭敌人的力量,孤军深入长江以南,则又是一部前途渺茫的险棋,搞不好,南下部队不仅不能吸引敌人回防,甚至自身都可能也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又需要我军派出新的部队解救。这就形成徒劳无功的“添油战术”,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粟裕非常不赞同这个决定。

可是,这是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决定,我党我军历来极其严格要求部队服从党的命令,尤其是被历史多次证明英明正确的毛主席的决定。如果是一般的指挥员,可能会毫不犹豫就服从执行,可是粟裕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优秀指挥员,这时显现出他卓尔不凡的高度自信力和责任感,他并不会因为这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决定,就不假思索的放弃自己的正确观点。粟裕决定向党中央毛主席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不过,这样做,在大多数人看来,其实就是不折不扣的“抗命不尊”!

1948年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发去了一封名为《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这就是我党我军历史上有名的“子养电”,这是粟裕第一次“抗命”,粟裕也意识到自己这样做的风险,特意在电文最后附上“斗胆直陈”四个大字。

图片

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接到粟裕电报后,展开研究,还是觉得应该执行既定的南下战略,于是1月27日,中央军委第二次给粟裕下令,并在电报的末尾添加了“熟筹见复”四字,这四个字已经足以表明中央军委的决心已定,不容更改。

粟裕接到这个命令,也深感党中央的决心,立即开始着手准备部队组建。可是粟裕不愧是战神称谓,他还是不停思考,自己的分析和党中央的决定究竟哪一个正确。思前想后,粟裕还是认为自己的分析是正确的。于是1月31日又向西柏坡发去了第二份长达两千字的“抗命电”。

粟裕在电报中陈述道(节选):如果能在最近打几个歼灭战,地方的部署应该是有变化的。因此在近期,将三支野战军统一给刘邓指挥,采用忽集忽分的方式,在三个辖区内寻找机会歼敌,在短时间内是可能取得较大胜利的。

中央军委接到粟裕第二封电报,随即进行研究,可是还是没有想出什么办法足以缓解刘邓大军的压力。于是第三次给粟裕下令,依然要求他执行南下命令。

图片

我党我军历史上还不曾有什么人,需要党中央三次向他下达同一个命令,华野的领导核心都力劝粟裕立即执行。可是粟裕的倔脾气也彻底激发起来,粟裕并非单纯出于对自己谋略的自信,更是出于一个共产党员要对党竭诚尽忠的操守,出于一个指挥员要对军队高度负责的责任心。

粟裕还是觉得集中力量在中原华东地区对敌人进行歼灭战更为有利,可是已经“抗命”两次了,还要再第三次“抗命”吗?这已经是我党、我军历史前所未有的严重事件,粟裕感到莫大的压力,为此他先向陈毅、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征求意见。

刘邓的意见当然还是和中央一致,就连华野领导核心也几乎都是如此,华野司令员陈毅一向非常支持粟裕,可是这次他再也不敢支持他了,华野也有许多同志建议陈毅,可否派别的同志南下,陈毅摇摇头:“此次南下事关重大,非粟裕不可!”

图片

只有李先念了解支持粟裕,于是粟裕决定豁出去,做好接受中央处分的风险,第三次发出一份长达三千字的“抗命电”。

这一次,粟裕决定不再含糊其辞,而是直接道出南下决策的错误之处,曾经在华南地区坚持过三年敌后游击战的粟裕,对华南地区开展游击战的困难和危险程度非常熟悉了解,他分析道:

华南地区在国民党几十年白色恐怖的营建中,已经完全沦为国民党核心统治区,没有解放区,缺乏人民支援基础,而此次南下的又绝非目标微小的游击队,而是携带着大量重型武器和辎重物资的十万大部队,后勤补充的缺口极大,在如此苍白的基础上要想筹措足够的物资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的!没有大后方,没有物资补充,十万大军必将面临极端不利的困境。

再者,国民党反动派并不是没有军事素养高超之人,不会看不出南下部队的意图是什么,假如他们了解到我军的困境,不仅不回防,反而调集更多部队,将“送上门”的南下部队,也重重包围起来,到那时,我军必将面临更加被动的境地!

图片

中央收到粟裕的第三封“抗命电”,也都无比震惊!谁也没有想到平素儒雅随和的小个子粟裕,竟然有这样的包天大胆!毛主席的确非常生气,不过震怒之后,还是觉得粟裕既然敢三次抗命,必有他的道理和他的主意。于是就命令粟裕立即赶到西柏坡,亲自向中央军委解释。

粟裕立即在陈毅陪同下千里迢迢赶赴西柏坡,周恩来朱德亲自迎接,毛主席也一改从不出门迎客的习惯,亲自迎出屋门。这是自1934年江西苏区一别后,粟裕第一次再见到毛主席,他既激动又不安地说道:“主席,我三次抗命,特意前来负荆请罪”。

毛主席大度地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你是提意见又不是骂娘,何罪之有?我毛泽东虽不是弥勒佛,但容你三五条意见还是没问题的”

图片

连夜,中央军委就展开讨论会议,粟裕当着五大常委的面,又详细谈了自己的看法,并着重提出,华北山东中原华东几个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人民基础雄厚,非常有利于在中原开展大规模歼灭战,然后华野中野统一指挥,在华东中原进行机动作战,完全有可能大批歼灭蒋介石生力军。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渡过长江,解放华南,解放全中国。

经过一昼夜的紧张研究,中央军委最后同意了粟裕的主张,才有了随后改变历史的淮海战役。可以说,正是我党我军有了像粟裕这样对党对事业高度负责忠诚的军神,有了毛主席这样虚怀若谷、接纳不同意见的领袖,我们才有了最后的胜利。

参考资料:肖甡、周炳钦:《两种命运的决战》

  陈廉:《决战的历程》等

(我方特邀作者:小书柜。弘扬正能量,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