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安门广场是怎样建成的?毛主席:北京如果来1000万人,怎么办?

 毗陵桥上星如月 2022-06-23 发布于上海
文章图片1

天安门广场鸟瞰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大型广场之一。

文章图片2

雄伟的天安门广场

它的总面积有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进行活动。

文章图片3

每逢节日,天安门广场的巨型花坛独具特色

1959年,苏联一个建筑师参观团到中国访问,最早参加援华的一位苏联顾问穆欣也随团而来。那时候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的施工正在紧张进行,穆欣询问起有关规划设计的情况,中方的一位设计师向苏联建筑师介绍天安门广场的设计情况。当介绍到天安门广场有莫斯科红场的8倍大时,穆欣站了起来,对参观团的苏联建筑师们惊讶地说道:“啊呀,天安门广场竟然比红场大8倍,我们的中国同志真是个大力士啊!”在坐的苏联建筑师们不由热烈地鼓掌。

文章图片4

人民大会堂建设时

天安门广场先后经过了3次大的改造扩建。

第一次是在1949年。

第二次是在1958年。

第三次是在1976年。

文章图片5

改造前的天安门前旧影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开始对天安门周边的环境进行改造。那时候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广场”,只是在天安门前南北方向伸出一条宽约65米,长达500多米的“T型”长道,一直延伸到正阳门。那时候长道两侧是“东千步廊”和“西千步廊”。在千步廊的外围则分布着明清两代的“五府六部”,比如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以及中军都督府、大理寺等建筑。

文章图片6

清代天安门极其周边建筑布局

因此,这一带区域历来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来的地方。当时的老百姓如果要从东城到西城去,必须要绕开这一带区域,因此往来很不方便。

文章图片7

改造前的天安门旧影,人员往来十分不便

其实对于天安门周边的改造从辛亥革命时期就开始了,先是拆除了千步廊,后来又在这里建设了一座公园。

但是,这种情况显然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文章图片8

天安门旧影

1949年8月9日,北京市各界代表举行会议,决定整修天安门以及前面的广场,以整洁的形象迎接开国大典的到来。

文章图片9

开国大典前,对天安门进行整修

那时候天安门城楼由于年久失修,已经破败不堪;金水河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河道淤塞;天安门前的小广场上堆满垃圾。因此,清理这一带区域的垃圾成为人民政府的首要工作。那时候由于汽车还比较少,因此定了一个硬性指标:无论是公车还是私车,一律不准空车出城,出城时必须要捎上一车垃圾。于是,一场古城的卫生大清扫工作展开了,对天安门周边的修整是重中之重。

文章图片10

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广场

从1949年开始,对天安门广场的修整正式开始。在其后几年里这种修整没有停止过。后来陆续开辟了道路,拆除了花墙和牌坊;为了更加方便市民交通,将天安门前的一对石狮子和华表进行了适当的移动。而严重阻碍交通的“长安左右门”被拆除。1954年又拆除广场中部的两道红墙,拓展了广场南部,面积增加到11.3万平方米。这样,使天安门广场的视野逐步扩大。

文章图片11

开国大典时,阅兵的装甲车经过中华门

但是,这仍旧是小打小闹的改造。

真正对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和扩建是在1958年。

为了迎接共和国的10年大庆,对天安门广场实行脱胎换骨的建设已经势在必行。

建设天安门广场面临一个首要问题:那就是广场究竟要建多大?

文章图片12

天安门广场改造前平面图,可以看出最初的广场呈T字形

那时候主要有两种意见。参与讨论的苏联专家指出,当时北京人口只有140万人,而且世界上的城市广场一般都是“五六公顷”左右,所以不宜建地太大、一个例子就是莫斯科的红场,面积只有9公顷。但是,中方专家不同意苏联专家的意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天安门广场是群众集会的中心,所以广场的面积不能太小。但究竟听从苏联专家的意见,还是按照中国人自己的意见来办,最初仍有争议。

文章图片13

改造前与改造后的天安门广场平面图

1956年10月,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与的彭真讨论关于建设天安门广场的事。当彭真向毛主席提出北京市现在人口较少,广场建设的大小如何决定时?毛主席向彭真透露了他对未来北京人口规模的看法,他反问道:“北京不要1000万人?将来人家都要来,你怎么办呢?

文章图片14

毛主席观看天安门广场周边建筑模型

那时候,毛主席预见的北京未来人口是要达到1000万的,与当时只有140万人口的北京的确距离太大。但事实已经证明毛主席预见的正确性,如今的北京早就超过了1000多万人口,成为中国7个超大城市之一。而天安门广场的建设,必须要满足至少100万人举行活动的规模。

文章图片15

中国的七个超大城市

对于天安门前的广场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的工作,其实很早就提上了日程。当时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张搏、周志良等人于1957年先后拟出10多个规划方案和模型,但始终未能定案。

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当时天安门正南方向具有众多建筑和民居,如何处理这些建筑是个难题。

因此在最初的规划中,对天安门广场的设计都比较笼统。

比如下图的设计稿,只是把广场的设计轮廓勾勒了出来。

从中能看出设计师的思路。

文章图片16

天安门广场设计稿之一

在众多方案里,有很多设计稿参考了苏联专家的意见。

其中一个方案是:从天安门至正阳门间900米全部拆空,西留司法部街,东留公安街,总宽600米。以纪念碑为中心(纪念碑在1958年4月正式落成),左右各置一38米至60米的车道,并在车道东、西面都留出了建筑空间。

文章图片17

天安门广场设计稿之二,具有明显的欧式风格

设想中的广场建筑大多安排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广场空间布局的观念还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嵌边式”广场模式建筑物前面有一两排行道树,但空间尺度和比例上,却没按文艺复兴时期从视觉角度来确定建筑高度和广场宽度的关系。

文章图片18

当时这些方案都没有得到认可,一个重要原因是:广场周边的建筑确定不下来

不难看出,这些设计都充满了欧洲文艺复兴风格。

尤其是嵌边式的圆弧建筑很显眼。

也显得很独特。

文章图片19

天安门广场设计稿之三,欧式风格更明显

或者说,是东方与西方两种建筑体系的混合。

中华古典建筑天安门、城楼,与欧洲风格的建筑镶嵌在一起。

文章图片20

天安门广场设计稿之四,中华古典建筑与欧式建筑混合在一起,显得很独特

1958年,中央在北戴河召开会议,确定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10周年盛典,要在北京兴建一些时代纪念碑式的建筑。当时担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原国家建委城建总局局长万里,在长安大戏院作了“国庆工程”设计征稿的动员报告。被列入“国庆工程”的建筑有历史博物馆、革命博物馆、万人大会堂(后由毛主席亲自定名为人民大会堂)和国家大剧院等建筑,均在天安门广场上。

文章图片21

人民大会堂设计模型

直到此时,在广场周边的建筑确定下来后,广场整体的规划设计才与周边的建筑方案同步进行,广场的规划设计才具有了实效性

参与设计的陶宗震这时调入北京市规划管理局,直接参与了天安门广场的整体规划设计工作。整个“国庆工程”及广场规划工作是在周总理、国务院副秘书长齐燕铭等领导直接关注下,在北京市委刘仁、万里,首都规划委员会及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的佟铮、冯佩之、李正冠、沈勃等具体领导者层层负责下进行的。广场规划设计以及“国庆工程”应征方案汇集后,向上汇报,向下传达领导指示,都由市规划管理局技术室主任赵冬日、总图室副主任沈其负责。

文章图片22

逐步完善的天安门广场平面图

规划设计的具体内容主要是根据中央、市、局等领导的要求,划定广场红线;广场红线内的道路、绿化、市政设施以及路面、灯具等的布置、布局和设计由陶宗震负责。直接向陶宗震布置规划设计任务的是沈其。

沈其交待:天安门广场红线宽度为500米(即长安左门至长安右门的距离),广场的深度为800余米(比例约为5比8,与“黄金比率”几近相合),人民大会堂北墙与对面中山公园南墙间红线为180米。后来陶宗震得知,这些尺寸是经毛主席确定的。这一尺度,使得天安门广场的总面积达到44公顷。

陶宗震记得,有一天,一位名叫辛毅的指挥过节日游行检阅的解放军军官来见他。辛毅对天安门广场规划提了三点要求:一、天安门广场及东西长安街要求无轨无线;二、要考虑路面经得起60吨坦克车的行驶;三、道路及广场要求“一块板”(即长安街与广场融为一体),以便于群众举行活动。本来,在陶宗震的设计思路中,对于广场会不会显得过于空旷和呆板,同时广场硬地面的“热岛效应”(日照的热反射)都有所考虑。多年后陶宗震才得知,这些要求的提出还有一层考虑,就是为了战备需要,紧急时刻能在长安街上起降飞机。

实际上,最后天安门广场的规划设计,已经完全把苏联人的考虑抛在一边。尤其是在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中国力求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因此,我们要建成一个在各方面——面积、设计、气派——都要超越红场的广场是完全具备条件的。

1958年11月,天安门广场扩建工程和国庆十大工程同时开工。10个月后,它在世人面前亮相,人民大会堂等周围建筑也同时以惊人的速度竣工。

文章图片23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

此后,天安门广场虽还有过若干次改造,比如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华国锋等领导同志在经过审慎的研究后,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设“毛主席纪念堂”。

文章图片24

专家讨论毛主席纪念堂设计模型

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完善了天安门广场以及周边大型建筑的版块,与周围的建筑和谐地融为一体,成为天安门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文章图片25

毛主席纪念堂建成

在后来的许多年里,虽然不断对天安门广场进行维护更新,但它今天的基本风貌还在1958年扩建时奠定的。

文章图片26

毛主席纪念堂建成后的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是伴随着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诞生的。

文章图片27

现在的天安门广场

它的规划设计紧紧依靠天安门——这一辉煌的古代建筑为主体,完美地把古典风格与现代风格融为一体,从历史中走向现代,又从现代中走向未来,见证了人民共和国走过的辉煌岁月,无愧于一座里程碑式的伟大建筑。

文章图片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