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棋盘街--刘颖

 老北京的记忆 2015-05-09
棋盘街--刘颖
 

许多城市有棋盘街,如我在武昌见过棋盘街,如在一个叫《东洋镜》的“网”上看上海人讲上海棋盘街。我说的是京城的棋盘街,它就在前门后边。几百年前它确似一块棋盘,我上小学时见到过它,到上初中时它变成了个像现在的“巴士中心”一样的地方,总看见停着许多公共汽车。初中转高中那年,它变成了一个四四方方的有小松树、花草、石头凳子的街心花园,小学初中时常去那儿玩耍,上高中则是每日清晨都要在那儿泡上个把小时。我就读的高中南墙外是长安街,那里有一个公共汽车站,叫南长街,可我非要在他前一站棋盘街下车,为的是在那街心花园上堂早自习,复习昨日的预习今日的功课。早自习完毕就不坐那一站车了,走步或跑步穿过天安门广场去学校,当锻炼身体。

因为路过的汽车都要绕天安门广场或前门楼子外围走,棋盘街的花园又有一排排小松树挡着,那里显得很安静。早上,那里有个老头儿带着几个小青年练武术,耍十八般兵器,嘴里并不发武打片那种“哇呀呀”声,只有低沉的“嘿”或“喝”的吐气声,也有少数搞晨练作体操的,因那时代没有录音机,人们都是悄闷声儿地在练,绝不会妨碍他人,所以那里真是个读书的好地方,读过的书也记忆深刻。

和我一起在棋盘街街心花园上早自习温习功课的还有一个女学生,她是我初中同学,她高中考取的是北长街的一个女校,离我校一站地,上学都得在天桥倒5路公共汽车。早上我们会不约而同倒一辆车乘,一起在棋盘街下来,去街心花园温习功课,也相互讨论难解之题。我穿越广场时,她则仍在棋盘街站上5路车坐两站地去学校。

有一件事情记忆犹新:某日晨在等5路车来的那么会儿工夫,我在马路沿儿上看书,车来了也没注意到。那车停得太靠马路沿,就把头部伸进了人行道里来,撞到我的脑袋,把我撞出两米远。我懵了半天,听到有人问我“没事吧”。不是司机,是那女同学在问,我就说“没事”。我看她模模糊糊的,想起问“我的眼镜哪?”她说“我给你检回来了,没碎。”上车快到棋盘街时,她问我“今天还下车吗?”我说“下。”其实坐在街心花园时我脑袋还在疼,她说“那刚才问你没事吧,你说没事。”“不是你先问的吗,要是司机先问的我就说有事了。”说得我俩哈哈笑。

女学生梳两条大辫子,长得很水灵,初中三年同窗,高中三年共在棋盘街街心花园上早自习,后来成为恋人甚至发展成爱人似顺理成章的事,偏就没发展成。多年后相遇时到发出“哎,你还那么美,我当初怎么就没想追过你!”“也是,看到现在的你,奇怪那时就没想起要嫁给你!”的感慨。找下原因是“一门心思放学习上了。”得出总结“我们不后悔,棋盘街上的回忆是纯真美好的。”

说了半天棋盘街或曾代替它的街心花园,大部分人该知道它位置了,有更年轻的人恐怕还是搞不清。说具体些:很多年前,天安门到正阳门也就是前门之间还有个没有城门楼子的、有三个门洞的城门。1954年作为少先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观礼的我,还看到过它。曾经叫承天门的天安门现在是故宫的大门,其实那个没城门楼子的城门才是原来皇城的正南门。那个城门因为是明朝建的,它就叫大明门,到了清朝,叫成了大清门,到了中华民国叫成了中华门,我见到它时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仍叫中华门。不过就是那时,人们还改不过嘴来,习惯上还叫它大清门,就跟那时人还管崇文门叫哈德门似的。

大清门和前门之间一片地就叫棋盘街,曾是商贾云集热闹非凡之地,曾是有白石拦杆围着的、样子很像一幅棋盘小广场,也是我曾上早自习的那个四四方方的街心花园。大清门或者说中华门,在扩建天安门广场时拆了,现在毛主席他老人家躺在那儿哪。而毛泽东纪念堂南台阶下又出现了一个小广场,就是北京的棋盘街。

(本文作者系普通经营者)

国门--大清门--棋盘街--黄城根下

五百多年的“国门”---北京皇城正门,天安门的外门,又称“皇城第一门”,是唯一用“国号”命名的城门。 名称从大明门、到大顺门、到大清门、再到中华门。

“大清门”的名称从1644年(顺治六年)开始使用,一直到1912年2月(宣统三年),共计268年。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大清门的门匾材质是石板,并用青金石琢制成字,镶嵌在石板上。门匾呈长方形,长宽比约为3:1。文字为满汉双文,满文在上(右侧)、汉文在下(左侧)。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大清门面阔40米,门高21米,正中开三券门。作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

(文字描述的确很漂亮,遗憾的是没有找到彩色的照片。)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清代规定,大清门及东、西翼门,设兵丁稽察出入人员,严加把守。各级官员和侍卫、护军等,在入朝前集合于大清门时,无论坐立,都不准面向或背向正北的宫殿方向,更不许坐立于中间的御道上,只能在御道左右“相向坐立”。同时明文规定,自亲王以下所有官员,都只能由左右边门出入,中间的御道只有皇帝才能通行。

大清门对于其内部的宫殿而言是分隔外界的门户,有时也在这里进行一些礼仪性活动。此外大清门前台基上原来还曾放有两架“谏木”(或称“谤木”),其功用是臣民百姓有什么意见或建议而又无法入官去当面提出,可以把写好的意见书放在那上边,就会有人将其送交皇帝。这是古代帝王体察民情的一种办法,据说后来皇宫皇陵门前的“华表”即是由“谏木”演变而成。

百年城门影像(54)天安门广场的改造

大清门前为棋盘街,围以石栏,左右各设石狮下马碑1座,门内东西两侧有千步廊向北环抱形成中轴御路,通向皇城正门天安门。
大清门与皇城正门、禁城正门为皇城中轴线上的三大中门,大清门除国家大典以外,常年不开,只有皇太后慈驾、皇帝乘舆祭天、出巡,皇后大婚时,才能从三大中门逐门通过,昭示皇帝的天威神权。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860年拍摄的大清门和棋盘街】

棋盘街状如棋盘,故名。棋盘街是明清时期北京繁华的商业中心,买卖兴隆,热闹非凡。《长安客话》描述到:“大明门前棋盘天街,……天下士民工贾各以牒至,云集于斯,肩摩毂击,竟日喧嚣,此亦是国门丰豫之景。”棋盘街还是禁兵屯驻的营地,每遇皇帝大典出宫时,御林军先期在此扎营,这时各店铺收摊关门。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大清门北侧的御道】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大清门北与天安门连接在一起的中心御道,和东侧的 “千步廊”】

千步廊原在天安门以南,大明门以北御道的两侧,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称“千步廊”,又东、西折有向北廊房各34间,共288间,东接长安左门,西接长安右门,皆连檐通脊,面北为天街,既今长安街。
大清门以北,正中为宽阔的御道,组成向南凸字形的巨大的宫前场院,以红墙封围。旧时千步廊是中央政府的办公之地。主要是六部、五府和军机事务的办公地。办公为“东文西武”的格局,文官在东千步廊,武官在西千步廊。
左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和翰林院等。

右武: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的五军都督府等。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870年代拍摄的大清门、远景为天安门。Entrance Gate to the Imperial City】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870-1890年代拍摄的大清门.Daqingmen (Great Qing Gate)】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据说这是光绪皇帝出大清门参加重要庆典的照片】


大清门是皇帝、宗室参加重要庆典出入之门。明清时,每年冬至,皇帝要到南郊天坛去祭天,夏至要到北郊地坛祭地,孟春祈谷,皇帝还要到先农坛亲耕田。遇到这些大典,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明(清)门、正阳门豁然洞开,皇帝头戴金冠,身穿龙袍,坐着御辇,威风凛凛地由此门出行去举行祭祀典礼。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900.庚子之变前的大清门】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900.美军炮兵轰击大清门(载自闫树军《天安门编年史1417—2009》)】

1900年8月14日凌晨,八国联军向北京发起总攻。15日逐步攻占了北京各城门,随即与清军在京城各处展开巷战。 8月16日晚,基本上联军已经占领北京全城。慈禧太后、光绪帝和亲贵大臣离京,珍妃投井溺毙,下罪己诏,派奕劻和李鸿章与联军谈和。慈禧太后等人逃至怀来县,随后又辗转逃亡至大同,后来又逃到太原和西安。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900.庚子之变后的大清门,棋盘街东十连房塌毁。】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900.庚子之变后的大清门,周边房屋均被焚毁,只有它安然无恙。】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900.庚子之变后的大清门,躲过了战争的毁灭。】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900-1901.庚子之变时期,八国联军在大清门前耀武扬威。】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901年棋盘街又恢复了商业活动】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902.01.08.两宫回銮时经过大清门】

1900年8月为躲避八国联军,慈禧带领光绪及众大臣弃城西逃。1901年10月9日开始从西安启程回京,与西逃时的狼狈凄惶不同,回京之路风光无限、浩浩荡荡,走了整整三个月,1902年1月8日,自保定乘火车至北京马家堡车站,乘銮驾经永定门入正阳门,再经过大清门回到紫禁城。此即“两宫回鸾”。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902.01.08.两宫回銮时通过大清门】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902年拍摄焚毁于庚子之变的“东十连房”已经重建,战争的痕迹似乎已被抹去。】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一张1905年使用的明信片,显示长长的车队通过棋盘街,向皇宫送货吗?】

百年城门影像(61)“大清门”年谱 【1906年拍摄的大清门和棋盘街景象】


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清王朝宣布皇帝退位。当时宣统皇帝溥仪只有6岁,隆裕太后代其下了退位诏书。从此,清朝的统治——-也是中国的整个封建制度永远地结束了。

1912年10月9日(辛亥革命一周年庆典的前一天)将大清门更名为中华门。

天安门广场如何完成华彩转身--陈世万相
曾经只是紫禁城的“前院”——
  
  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样子?民国时天安门广场为何成为一片“荒芜”?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又是如何发展成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规划的制定又是经过了怎样的过程?

  天安门广场从新中国成立起,就成为了中国人民举行各种盛大集会的圣地,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天安门广场最为恰当地诠释和体现着北京作为新中国首都的意义和内涵。

  新中国成立前的天安门广场

  ■曾经只是紫禁城“前院”的天安门广场,当时是仅有11万平方米的封闭“庭院”

  我曾经无数次地来到天安门广场,每每站在宽阔的广场上,我总有一种神圣的归属感,感觉自己仿佛是一颗溶入了大海怀抱的水滴,随着祖国的节奏律动。每一次我也都感叹天安门广场的壮阔瑰丽。我慢慢地开始好奇,天安门广场一直就是现在这样壮阔吗?我翻阅了大量资料,才知道天安门广场成为现在这样的规模只有60年的光景。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广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仅有11万平方米的封闭“庭院”成为现在这个具有40多万平方米的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天安门广场整个建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明代修建的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城的南北中轴线上,处在紫禁城之前。按照当时的设计,天安门广场是紫禁城的“前院”。

  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广场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在图书馆找到了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历史地图,发现天安门广场在明清时期并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这个宽广的样子,相反给人的感觉有些局促。从天安门城楼到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民国以后称中华门)围之以红墙,广场呈现出一个狭长的“T”形,是一个封闭的庭院。

  这个狭长的封闭空间,只通过大明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与外界联系。进入大明门,东西两侧沿红墙之内,建有联檐通脊的朝房——千步廊,朝房自南向北延伸,其北端分别折向东西,这些朝房共有144间。从大明门沿中轴线,建有一条十分宽阔的御道。这条御道直通天安门外金水桥,据说这条御道正好有一千步。每当举行大典,皇帝出入皇宫,通过这条御道,从高高在上的宫殿,步入人世凡尘。

  天安门广场的设计者最初是将其作为宫廷广场来设计的,广场外的东西两侧,分布着封建国家主要统治机构。天安门广场作为封建王朝统治机构的中枢,处处体现着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气质,而让步入这个广场的普通人,走在这个狭长而逼仄的空间里,都会通过空间的暗示油然而生敬畏之感。

  ■辛亥革命之后,这个封闭广场经过系列改造,允许平民进入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皇帝的权力仅限于在紫禁城内行使。于是这个为皇家服务了数百年的封闭广场,开始允许平民进入。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出于城市交通方面考虑,对广场及其周围进行了系列改造。他主持拆除中华门内的千步廊,将拆下的木料用来建设北京的第一个公园——中央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据说园内来今雨轩、投壶亭、绘影楼、春明馆、上林春一带廊舍,即是用千步廊木料建成。他还主持拆除了天安门东西三座门两侧围墙。

  然而由于国库枯竭,再加上政局动荡,民国时期的天安门广场并没有增加新的建筑和装饰,这座昔日的皇家广场,不过仅仅是一块空旷的“荒芜”。

  新中国成立初期,天安门广场华丽转身

  民国时期天安门广场还是一片“荒芜”的空地,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60年,它究竟是如何质变成现在这个万众瞩目的中心呢?带着这个疑团,我开始了一段艰苦的寻找答案的旅程。在互联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百度、谷歌搜索到的上百万条信息中,却鲜有完整记述这段历史变迁的。我又寻找到图书馆、档案馆,在泛黄的书页中,案卷里,那些尘封的场景,渐渐呈现在我眼前,我仿佛置身于新中国成立的那段岁月中。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天安门广场杂草丛生,新政府展开整治清运广场垃圾的行动

  新中国成立前,历经多年战乱的天安门广场,已经面目全非。昔日的皇家广场,由于疏于护理而杂草丛生,地面坎坷不平,广场中垃圾成山。

  1949年8月,北平市召开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毛泽东、周恩来到会,毛泽东用他那浓重的湘音说:“北平的人民一致团结起来,为克服困难,建设人民的首都而奋斗。”在这次会议上做出了修整天安门广场的决议,并要求9月份完工,迎接开国大典。

  当时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内容包括:清除广场内的地面障碍物,开辟一个能容纳16万人的大广场,修缮天安门城楼作为主席台,安装22.5米高的电力控制的大旗杆,修补沥青石渣路面,进行绿化,植树、种草、种花等等。

  我忆起认识的一位友人,当年就住在天安门广场附近,我电话联系之后,直奔他的寓所,当面听他给我描述新中国成立初期天安门广场的模样。他告诉我:“北平解放后,大约离开国大典只剩几个月的时候,天安门广场还是破旧不堪的样子。左府胡同东口路东的广场红墙下,堆了一个南北向的大垃圾山,高度几乎与红墙齐。广场上满是野鸟、野鸽子粪,那杂草长得有半人高。” 不过,他话锋一转,接着说:“人民政府就是有办法,发动大扫除运动,动员各单位出车清运广场垃圾,大约用了个把月就把这些垃圾清除,我还参加清运垃圾了呢。”那一刻,他的自豪与幸福定格在我的记忆里。

  经过这次整修,天安门广场焕然一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在这座广场上举行,这一瞬间被历史永远铭记。

  ■1952、1955年天安门广场进行了较大的改建。1952年拆除了东西三座门,1955年拆除了沿公安街和西皮市的东西两道红墙

  在查找到的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老地图上,天安门广场红墙东西两侧是普通的民居、单位和一些胡同。在天安门广场西侧,有一条南北向的长胡同叫西皮市(清代称皮市),胡同北到长安街,南达前门大街。居住在天安门广场附近的友人告诉我:“西皮市在当年还是比较繁华的大街,有两米宽,能走一辆汽车,是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到下雨天路面就成了烂泥,晴天后则是尘土飞扬。街上许多凌乱的电线互相交织着。”与西皮市隔着广场遥遥相望的是公安街(清代称户部街)。公安街也是一条通达长安街与前门大街的南北向长胡同。这两条街巷仿佛是天然的屏障,将天安门广场与周围民居隔开。1955年将西皮市与公安街前面的广场红墙拆除,这两条街上的电线改在地下,路面修得既宽阔又坚固,能经得起重型车辆通过。

  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 天安门广场规划方案最终确定

  在天安门广场变化中,不能不提的是天安门广场的改建、扩建是在科学严谨的一系列论证基础上进行的。天安门广场的每一步变化,都伴随着规划者的智慧。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市着手研究制定天安门广场规划,当时意见很不一致

  为适应首都建设发展,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市就着手研究制定天安门广场规划。1953年到1954年,市委直接领导的规划小组先后做了16个方案,最后选定其中的10个方案做了模型,在当时的华北城市建设展览会上展出,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1955年至1956年,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又陆续做了11个方案。

  当时各方面对天安门广场的规划意见不很一致,主要争论点:一是广场的性质。一种意见认为天安门广场是国家的象征,周围建筑应以国家主要领导机关为主,同时可建一些博物馆等纪念建筑,形成一个政治中心。而另一种意见认为应以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为主,形成一个文化中心。二是广场的规模。一种意见认为天安门广场是人民进行政治活动和游行集会的中心广场,应当开阔一些,面积要大一些。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要考虑和周围建筑的比例,广场不宜过大……

  1957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制定出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初步方案,在这个方案的说明稿中,提到天安门广场规划主要考虑以下几点:1.天安门广场是首都中心广场,应具有庄严、朴素的风格;2.必须开阔,能容纳盛大游行和广大群众活动;3.广场周围建筑可作博物馆和一些国家机关办公楼;4.广场周围建筑不要压倒天安门和人民英雄纪念碑;5.广场本身和附近交通必须既方便又安全;6.做好广场分期建设规划。

  ■1958年12月底,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和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亲自审阅,天安门广场规划最终确定下来

  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1958年8月,中央决定改建和扩建天安门广场,同时要在北京建设一批大型公共建筑。在中央做出决定之后,彭真就规划设计等问题向毛主席请示,毛主席说:“天安门广场的改建,要反映出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设计指导思想是庄严宏伟、气魄要大,使它成为能容纳100万人集会的世界上最大的广场。”

  通过搜集到的资料,我看到为了搞好这些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北京市委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他们向全国征集规划方案,经过反复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做出30多个方案。这些方案又经过有关专家反复比较,取长补短,最后形成一个综合方案,报送中央审定。

  综合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广场性质为政治性广场;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博物馆分别在广场两侧;新建筑的形式与尺度,取决于建筑物本身的需要和广场的整体性,要同原有建筑相协调,反映新中国的面貌;广场的规模不宜太小,但也不能大而无当;拆除中华门,保留正阳门和箭楼。

  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正式讨论了北京市报送的天安门广场规划方案,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出席,周恩来总理亲自作了介绍,会议一致同意天安门广场规划方案。天安门广场规划方案就这样最终确定下来。

  ■1958年12月,改建、扩建天安门广场第一期工程开工,拆除了广场上的红墙及中华门,形成了大广场的格局

  天安门广场第一期工程拆除了中华门,将中华门外的棋盘街纳入天安门广场中。从明清的老地图中,我看到明清时期,在正阳门北侧,大明门外横亘着一条纵横如棋盘的街,名曰:棋盘街。棋盘街的大致位置,在现在毛主席纪念堂南门至正阳门的这片空地。棋盘街在明代围以木栏,中间有路与江米巷相通,从正阳门上居高临下一望,犹如一副棋盘。清乾隆年间,修葺棋盘街时,将木栏换成石栏。

  棋盘街是明清时期北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当时的棋盘街就如同今天的繁华市场,商贾云集,一派买卖兴隆、热闹非凡的景象。不仅如此, 棋盘街还是屯兵的营地。每遇皇帝出宫大典时,守护皇宫的御林军,要先期扎营在此。每到这个时候,各店铺收摊关门,棋盘街上平日的喧闹声也停止了。由于大明门内的天安门广场是皇家禁地,普通百姓不能涉足。那时,居住在南城的老百姓,要想从城东到城西,或从城西去城东,均须绕道棋盘街。因此,棋盘街又是交通往来的通道。

  1959年国庆10周年以前,天安门广场和各项国庆工程依次胜利竣工,天安门广场焕然一新。广场中的红墙和中华门被拆除了,天安门广场彻底形成开放之势。屹立在天安门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与屹立在广场东侧的中国历史、中国革命博物馆基本对称,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正阳门相呼应,构成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天安门广场轮廓。这次改建后的天安门广场,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毛主席纪念堂北门到长安街一段。这个广场大约可供50万人民群众进行集体活动。

  ■天安门广场扩建完成,成为北京城的中心,呈现出社会主义国家首都在政治生活上的新风貌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在改建后的天安门广场上充分地显示了出来。郭沫若先生为此还曾作诗赞美新扩建的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外大广场,坦坦荡荡像汪洋,巨厦煌煌周八面,丰碑岳岳建中央。”

  195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庆祝大典在改建后的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应邀前来参加庆祝活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60个兄弟党的代表团团长和政府代表等,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陆、海、空三军部队和70万首都群众的游行队伍。晚上,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大规模的群众联欢会,整个广场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

  天安门广场

  上世纪70年代的扩建

  经过1958年天安门广场扩建完成后,我以为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安门广场,但在规划图中我发现,此时的天安门广场,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长方形的样子,而是广场的南侧从中华门的地方往里收,呈现出圆弧形。难道天安门广场还经过了新的扩建?带着这个想法,我又经过了更深入的调查,才知道经过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一次扩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第二次扩建之后,在上世纪70年代,天安门广场又迎来了第三次扩建。

  天安门广场经过1958年的扩建,将中华门拆除后,从中华门到正阳门之间是一块狭长的空地,这块空地被规划为广场南部的绿地,种植了一大片松树林。

  1976年,一代伟人毛泽东去世。11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做出了“毛主席纪念堂建立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南”的决定。6天后,经中央审定,正式确定了纪念堂建筑方案:毛主席纪念堂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中轴线上,建筑物中心北距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一层台阶南边线200米,南距正阳门北墙基200米,也就是原“中华门”的位置。由于其位置在广场南侧,故其朝向打破了我国一般纪念性建筑坐北朝南的传统习惯,而是正门朝北,面向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天安门城楼。毛主席纪念堂处在天安门广场的狭长处,因为它的体量比较大,使得这里广场的空间显得有些局促了。为此,又根据1958年中央审定的规划,广场再向南扩建,即将天安门广场的东西两侧路,向南打通到前门东西大街,广场的区域就向南一直延伸到了正阳门城楼下。为此拆掉了广场左右两侧邻近东、西交民巷的一些建筑。经过此次扩建,天安门广场形成了以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中心作辐射状的整个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作为首都城市中心的地位,更被突显出来。

  回望60年光阴里的天安门广场,我从中仿佛看到了新中国的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