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4年拆除的中华门:曾是国门,规格极高,图9太监在门前等溥仪

 袁承志dtau70na 2020-02-20

1954年拆除的中华门:曾是国门,规格极高,图9太监在门前等溥仪

【站在正阳门上北眺】中华门,清称大清门,明称大明门。中华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是天安门的外门,也是皇城的正南门。古人以南方为尊,因此中华门在明清时期享有国门的待遇,其规制很高,又称“皇城第一门”。(这是反映中华门老照片,无比珍贵。)

1954年拆除的中华门:曾是国门,规格极高,图9太监在门前等溥仪

【中华门正面】从规制上来看,中华门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很像明十三陵、清东陵里的大红门。据《大清会典》记载:“大清门,三阙上为飞檐崇脊,门前地正方,绕以石栏,左右狮各一,下马石碑各一。”正因为这座门非常重要,官员到此后,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皇权的尊崇。

1954年拆除的中华门:曾是国门,规格极高,图9太监在门前等溥仪

【中华门前的棋盘街】明清时期,中华门三个门洞日常处于封闭状态,只有遇到重大节日才会开启。除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龙车凤辇外,其他人只能步行从侧门通过。而皇后一生只有一次从正中门洞经过,就是大婚迎娶进宫时。当然,普通人根本没有资格穿过。

1954年拆除的中华门:曾是国门,规格极高,图9太监在门前等溥仪

【八国联军穿过中华门】大明门修建完毕后,明成祖朱棣让大学士解缙题门联,缙书题写的门联是: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解缙的这副门联让朱棣非常满意,“成祖大喜,赐赍甚厚。”在中华门的南侧左右有石狮、下马碑各一;门前为正方形深广数百步小广场,周围有石栏围绕,俗称“棋盘街”。

1954年拆除的中华门:曾是国门,规格极高,图9太监在门前等溥仪

【中华门前的棋盘街】在中华门的北侧是天安门广场,左右各有东西向廊房110间,称“千步廊”,又向东西折南北向廊房各34间,皆连檐通脊,中华门两侧左文右武,中央各部衙署对列东西。据史书记载,清代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前到大清门内,东西各有144间,共288间。

1954年拆除的中华门:曾是国门,规格极高,图9太监在门前等溥仪

【光绪皇帝从中华门经过】这张照片反映的是光绪皇帝去天坛祭天的场景。明清两朝,每逢冬至日祭天是无比重要的一件事,礼仪隆重繁复。比如清朝就规定:“每逢祭祀,于陈祭器之后,即令御史会同太常寺官遍行巡查,凡陪祀执事各官,如有在坛庙内涕唾、咳嗽、谈笑、喧哗者,无论宗室、觉罗、大臣、官员,即指名题参。”

1954年拆除的中华门:曾是国门,规格极高,图9太监在门前等溥仪

【站在天安门上远眺】这张照片拍摄于1950年国庆,当时的天安门广场还没有扩建。同时,在天安门广场南侧还能看到中华门。前面提到中华门正中间的门洞一般人无法出入的,可明朝时出现了一个特例。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一个年仅14岁的少年却破例从大明门的正中间走入紫禁城,他的名字叫朱厚熜,即后来的嘉靖皇帝。

1954年拆除的中华门:曾是国门,规格极高,图9太监在门前等溥仪

【封锁状态的中华门】民国建立后,政府决定将大清门改名为“中华门”。原清朝大清门门匾材质是石板,并用青金石琢制成字,镶嵌在石板中。门匾被扯下来后,工匠们发现石匾材质上佳,于是决定在背面篆刻上“中华门”继续使用,可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让大家都懵了,原来石门匾的背后刻着 “大明门”。

1954年拆除的中华门:曾是国门,规格极高,图9太监在门前等溥仪

【太监在门前迎接溥仪入宫登基】1908年12月2日,年仅3岁的溥仪登基,父亲载沣成为摄政王。溥仪登基时正值北京城最寒冷的冬季,照片中的太监们在大清门前已经等待多时,他们冻得瑟瑟发抖,脸上充满愁容。当时的大清门墙壁斑驳,溥仪乘坐轿子将从中间门洞进入紫禁城。

1954年拆除的中华门:曾是国门,规格极高,图9太监在门前等溥仪

【晚清时期的中华门】“煌煌古燕京,金元辽开创。初兴靖难师,逐驻时巡仗。制掩汉唐闳,德俪商周王。巍峨大明门,如翠峙南向。”这是明末顾炎武对北京城的描述,可见大明门在明朝人心目中的地位。1954年在苏联专家的建议下,中华门被拆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