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案说医】叶小汉: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案

 新用户99908lAM 2022-06-23 发布于浙江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2

叶小汉 广东省名中医,主任中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大内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首批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心血管病科)学科带头人。参与编写中医论著3部,主持并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近10项,多次荣获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2017年获得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四届广东省名中医称号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以案说医】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

【基本资料】


蔡某,男性,时年65岁。

反复头晕8年,加重3月。
【首诊证候】

近8年反复头晕,发作时天旋地转感,视物模糊,站立不稳,情绪激动时诱发,偶有头部胀痛感,自测血压波动于140-150/90-100mmHg,近3月头晕发作频率较前增多,伴有夜间左侧肢体麻木感,活动后好转,无胸闷心悸,胃脘部胀闷,反酸嗳气,口干口苦,饮水量多,烦躁易怒,纳可,眠浅易醒,二便调。舌暗红,苔黄,脉涩。
既往史:既往血压偏高史,未服用降压药物。

辨证论治
中医诊断:眩晕。
证候:肝阳上亢,瘀热阻络。
治法:平肝潜阳,清热活血通络。
处方:钩藤15克、栀子10克、甘草5克、天麻10克、柴胡15克、枳壳15克、白芍15克、川芎10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川牛膝15克、丹参15克、夜交藤15克、石决明15克,7剂,450ml水煎至200ml,早晚分服。

随诊过程

二诊:

头晕发作次数较前减少,头部胀痛基本缓解,夜间存在左侧肢体麻木,少许口干,饮水量可,纳一般,浅眠,二便调,胃脘部胀闷,反酸嗳气。舌淡红偏暗,苔淡黄腻,脉弦涩。

辨证、治法同前,处方如下:

处方:钩藤10克、天麻10克、白芍15克、甘草5克、黄芩10克、厚朴10克、姜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30克、佛手15克、牡蛎30克、川牛膝15克、地龙10克,14剂,450ml水煎至200ml,分服。

三诊:

偶有头晕发作,程度较前减轻,少许口干,无肢体麻木,饮水量较多,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干,脉弦细。

上方减黄芩,加太子参30克,14剂,450ml水煎至200ml,分服。

四诊:

头晕基本缓解,自测血压波动于130-140/80-90mmHg。

按语:

眩晕病在脑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患者头晕兼见头胀痛、急躁易怒、口干口苦、眠欠佳符合肝阳上亢辨证;同时夜间左侧肢体麻木、活动后可缓解,舌暗,脉涩提示兼有瘀血阻络;胃脘部胀闷、反酸嗳气则是肝病“木克土”的表现;故辨证为肝阳上亢,瘀热阻络。叶师指出眩晕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本案主要病机属于《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所言的“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宜平肝潜阳,清热活血通络,可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

方中天麻平肝息风,钩藤清肝热,息风止痉,石决明平肝潜阳,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川牛膝引血下行,以利肝阳之平降,夜交藤养血安神,白芍潜阳敛阴,川芎、丹参活血通络,“气行则血行”,故加柴胡疏肝行气,枳壳宽胸理气,辅以陈皮、姜半夏健脾和胃,化痰消痞。二诊时患者热象较前减,瘀象及胃脘症状仍存,原方减栀子、川芎、丹参、柴胡、枳壳,石决明,加地龙搜风化痰,活血通络,茯苓健脾化痰,牡蛎镇心安神潜阳,厚朴下气除满,佛手疏肝和胃。三诊患者口干,饮水量多,脉细,为兼有阴虚之象,驱邪后期可加用补益气阴的太子参顾护正气。

郑重申明:

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剂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剂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应前往正规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