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方式变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涉及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素养导向的教与学方式变革是其核心和关键。传统的知识传授式教学无法支撑起素养培育的重任,需要用新的路径和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而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进阶。而阅读,尤其是全学科阅读是学科学习的必要路径,也是“双减”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基于上述认识,北京市一零一中学将阅读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引领各学科教师深度实践全学科阅读。全学科阅读实践以2019年申报立项的北京市教育规划课题《中学全学科阅读指导体系建设实践研究》为依托。我们组建了由校长领衔,各学科组长牵头、130余名学科教师为主体的研究共同体,与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全学科阅读研究。在具体实施上,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开展全学科阅读现状调查,明确推进着力点。2019年初,我们通过对13个课题组教师的访谈和问卷调研(共回收123份问卷,各学科组人数的50%及以上),了解本校及教育集团内各校区学科阅读的实施现状,以及教师开展学科阅读教学的已有策略及现实困难。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各学科组教师对学科阅读的认同度高达90%,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二是开展全学科阅读资源建设,优化学生学习资源。各学科教师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资源建设,根据课标要求与教学实际,搜集整理优质资源,编写出版《中学学科阅读指导丛书》(12册),为全学科阅读教育教学实践提供依托和载体。当然,我们的学科阅读资源并不限于本套丛书,而是以教材阅读为起点,以拓展性阅读篇目及书目阅读为核心,以寒暑假阅读书单为补充的多元体系。三是开展全学科阅读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阅读指导策略。丛书编写完成后,各学科组开展了广泛的教学实践和观摩研讨,先后推出了57节研究课,探索出一系列学科特有及一般通用性的阅读指导策略,充分彰显了教育教学的实践智慧和创新活力。有些策略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比如,数学学科的“新定义阅读”,历史学科的“三次序材料阅读”,英语学科的“文学圈”阅读等。有些则是一般通用性策略。比如,情境创设式、任务驱动式、问题解决式等,鲜明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另外,我们还通过课例分析提炼形成了《学科阅读备课指导(7条)》《全学科阅读教学关注主题及细目》等阶段性成果。四是开展全学科阅读效果评价,研发过程性评价工具。我们在综合分析PIRLS等国际测评项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阅读的外显行为和内在认知,将阅读能力分解为“信息提取”“整体感知”“解释说明”“推理判断”“反思评价”“创新应用”六个要素,以之作为一级维度,每个维度又细化为代表不同发展水平的若干二级指标,构建了阅读能力评价的基本框架,成为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参考。另外,我们还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开发了《一零一中学学科阅读研究课课堂观察量表》《一零一中学全学科阅读学生自评表》《一零一中学单元学习过程性评价表》等一系列量表。一是学生学科学习兴趣增强,学科素养提升,学习方式发生显著改变。首先,从显性的层面来看,学生的课内外阅读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2020年寒假,各学科组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籍并要求任选一本撰写书评或读后感。各学科组共收集学生作品140篇。初二8班赵梓翔在《原来数学可以这样学》读后感中写道:“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学好数学的意义绝不在于考高分。数学是可以让我们在不占有任何实物、不参与任何竞争的情况下去获得精神世界更高层次享受的一门学问。”高二10班郝奕佳在《地球用岩石写日记》书评中写道:“此书之不凡之处,在于以精妙的比喻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可以让人提升地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全新的视角审视物种与自然,加深对世界及自身局限的认识。”通过阅读,学生与学科学习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理解了学科价值,把握了学科思想,感受到了学科魅力。可见,学科阅读不只是单纯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产生学科学习与研究的兴趣和动力,最终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二是教师学科阅读指导意识和能力增强,指导策略凸显学生自主学习,日常教学逐步“从教走向学”。从教师层面来看,学科阅读教学成为各学科教师的思想共识及行为导向。学科阅读资源建设显著提升了教师的专业阅读量,在大量阅读材料的筛选及编写中更深入理解和把握了学科本质,而且读本编写过程本身就是梳理实践经验、转化提质的研究过程,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显著提升。教师还及时地将自己的实践反思转化成文,先后发表论文十余篇。综上可见,北京市一零一中学的全学科阅读实践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效,引动了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学校育人方式的变革。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全学科阅读评价研究及跨学科阅读课程的实践,进一步凸显新课程改革的综合育人导向,以期将来可以惠及更多的学校和师生。【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人民教育。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中小学校长论坛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