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荣:“中医金三角”法则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探讨

 秦川半夏 2022-06-24 发布于北京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或功能的异常改变,导致心室泵血和(或)充盈功能低下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1]。我国心衰患病人数至少有1000万,患病率估计达1.3%,已然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心衰患者群的国家之一[2]。现代医学基于心衰发病的神经内分泌机制,提出了心衰标准治疗的“金三角”概念,但患者仍普遍面临着生活质量差、五年生存率低、再住院率高等各种问题[3]。因此,心衰被称为“二十一世纪心血管领域尚未被攻克的堡垒”。

  中医“心衰”一词最早见于西晋·王叔和《脉经》,其中有“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的记载。中医药治疗心衰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稳定心衰病情、改善心功能及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4,5]。基于心衰病气虚血瘀水停的基本病机,李荣教授在研习前人治疗经验及大量临证实践的基础上,以临床新理念和新思维首创提出了心衰病防治的“中医金三角”理论,现阐述如下。

1. 中医对心衰病“病机金三角”的认识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专家共识》[6]指出心衰病的基本证候特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血瘀为主、常兼痰饮。《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7]将心衰病归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其病机概括为“虚”、“瘀”、“水”三方面。国医大师邓铁涛认为心衰虽病情复杂,表现不一,但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气虚、血瘀、水停贯穿心衰病发生发展全过程,心衰病位在心,与肺脏、脾脏、肾脏息息相关;本虚是心衰的基本要素,决定了心衰的发展趋势;标实是心衰的变动因素,影响着心衰的病情变化,本虚和标实的消长决定了心衰发展演变。

1.1 心气虚是心衰发病之始动病机并贯穿始终

  心气虚是心衰发病的始动病机,同时是心衰发病之共性。心脏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不息的功能依赖于心气的充沛,亦离不开胸中之气的撑持。胸中之气主要来源于宗气,宗气不足,则不能助心行血,从而表现为心气亏虚之状。心气亏虚则见心悸气短、心胸憋闷、动则加重、夜间尤甚等心衰表现,正如《内经》中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8]。无论是心衰的急性期、易损期还是慢性稳定期,气虚表现始终存在并贯穿心衰病的全过程,只是在不同阶段虚实偏重不同而已。

  心脏以阴血为体、以阳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