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作组优秀文章荐读】万彬彬∣再出发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2-06-24 发布于广东

再出发

中山市大涌镇岚田中心小学∣万彬彬

都说似水流年,貌似人总是在回望过去的时候才会感叹时光飞逝。一年时间,真的无比快,身边的同伴也换了不少。进入第五期,感觉自己也要开始从“活下去”的最低目标往上攀升一点点,树立一个高一点的目标了。看着QQ不断提醒第五期小伙伴上传随笔的信息,心中多少还是有些焦虑的,也十分抱怨,为什么自己总是特别懒散。

看着群里的考核结果,得到自己顺利“晋级”的分数,细细回想之下,与当初报名参加第四期时的心情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记得第四期从报名到出结果,到后续的论文写作、研磨、随笔、读书打卡,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新鲜感和紧迫感。因为从未参与,所以对组中的伙伴、活动和规定都抱有强烈的好奇心,每次论文研磨,感觉还没有完全开始,就已经到时间结束了,而且也发现自己除了“官方活动”时间外,和小伙伴联系的次数少之又少。诸多原因之下,我在参加第四期的这段时间里,记住的名字不少,可是真正认识的人却并不多。这其中除了因为大多数时候大家要戴口罩的原因和我在面容记忆力方面的缺失外,更多还是因为自己不够主动。所以,有时候,明明应该相识的小伙伴坐在身边,我却感觉陌生又熟悉。

进入第五期,新鲜感已经消失了不少,紧迫感却依然存在,甚至有增无减。从第五期开始姗姗在QQ群内的那句:“开始写随笔了。”到看见“参加完三期,必须有文章发表”的要求,我居然产生了做鸵鸟的想法,把头埋进沙子,心里不断默念:“我看不到!我看不到!我看到不到!……”。可是,我发现,这种自我催眠让我更加心虚。“比你优秀的人都在努力,你还在装聋做哑!”。在那些优秀的小伙伴的映衬下,感觉自己真的特别不争气。

今天,翻出另外一个珊珊的第1篇随笔《向前再一步,走出舒适区》。突然发现,同她一样,困扰我的也是我的舒适区(看她的随笔的时候,莫名还产生了舒适感,原来大神也一样!)。仔细对照珊珊提到的四个方面,我发现,每一点都在直击要害!

阅读上,因为六月份不用打卡,我看的书除了《教育机智》,其他基本又回到了我以前爱看的那些“通俗易懂”的读物上,而且最重要的是,没有那几百字的反思,读书好像也就仅仅停留在往前翻了几页。(可以想象,如果一直不用打卡,或许我的专著阅读,会就此夭折。)再说“文献研究”“期刊研究”,我更是无比心虚。虽然,郭哥无数次提出其重要性(我也深以为然),但第一期下来,除了每次写论文前,硬着头皮查阅相关主题下的文献,研究它的框架,行文方式,然后模仿写作,其他的其实我都没有做。论文写完,研磨完,除了小伙伴们提出的基础错误的修改,其他的框架问题、逻辑问题,均未列入打磨范围。“期刊研究”就更加薄弱了,第四期一整年,我仅投稿一次,还是最后一期研磨的论文(为了完成自己当初立下的“尝试投稿”flag,就向《广东教育》投稿了,目前音信全无。)而自己年初怀着宏远,订阅的那一堆期刊,它们的作用也仅限于在我写论文的时候给我提供写作思路、框架、灵感等有限的帮助而已。至于科研,说真心的,自从2021年8月,自己主持的市级课题顺利结题,上岸后,就完全不想再碰课题了。但,其实回看自己三年多做课题研究,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自己收获的也是不少的。但舒适区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所以,就抱着工作繁忙、缺少选题、人员有限的借口,采取了敌不动我不动的态度。最后是团队,这个就更加汗颜了。自己的工作室组建也有9个月了,除了常规的教研活动、听课评课、邀请专家等碎片化的活动外,完全没有计划地开展系统的工作。对比自己所在的论文组的组织架构,初心坚守,我真的很对不起自己的小伙伴了。

写到这里,忽然让我想起了第四期的最后一篇随笔。那篇随笔提到的基本都是自己的进步和收获,对比第五期的第一篇随笔,这会儿更像是在自我剖析反省,写检查材料的感觉。但是,无论如何,第五期已经开始,这里针对自己最大的问题立下一个小目标吧!本期的每一篇论文都一定认真修改,反复打磨,有针对性地投稿,争取能在第五期,打破投稿零记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