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9毛婧.空间再造:高校图书馆如何适应能动学习之需

 高教课堂研讨 2022-06-24 发布于江苏

      本文探究如何通过图书馆的空间再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能动学习兴趣。这需要加强图书馆的空间建设,以增强与能动学习相对应的创新性与包容性。同时要抓住用户需求,从空间功能多元化与空间设计人性化两方面进行改造。

理解能动学习:

克服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听讲

      “能动学习”是与“被动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强调的是彰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它意味着从“教”转向“学” (from teaching to learning)的范式转换。 “能动”指向两种偏向:其一,否定灌输式教学,这是一种“被动学习”;其二,否定单纯地听取,这也是一种“被动学习”。[1]

      能动学习理论最初诞生于北美,现如今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种思潮。我国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实行教学改革,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也就是要培养新时代大学生能动学习的能力。在这一要求的呼唤下,就对高校重要学习空间——图书馆的空间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促进空间分化:

空间功能多元化以拓展学习途径

      高校图书馆服务群体有其特殊性,主要是面向在校师生,这就意味着高校的图书馆不仅要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资源检索等服务, 更需要提供给师生们一个能够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空间。

      调研结果表明,美国常春藤联盟和国内C9联盟院校图书馆均重视图书馆学习空间的营造,均在图书馆网站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学习空间的布局、设备设施和预约方式。图书馆空间不再是单纯的阅览室,而是由各种灵活开放、多元智慧的现代能动型空间组成,包括自主学习区域、交流协作区域、文化展示区域、创新创意区域、个性化使用区域。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类型的学习空间,满足自主能动性学习需求。[2]相比起这些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图书馆空间建设,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空间设计仍离能动型学习空间有很大不足。它们普遍仍以传统的借阅室为核心,部分楼层中配有少量的休息讨论区域,空间建设上也大同小异,明显缺乏作为能动型空间所需要的包容性与创新型。面对此种困境,就应该充分把握住能动型学习者的用户需求,不要只是进行泛化的区域划分,将空间建设这一概念浮于表面。

      空间功能的多元化是改进的方向。应该侧重于不同种类信息间的交流互动,提供具有复合型功能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进行自主式的学习。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设立了学习创作区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哈佛大学图书馆提供小组学习室与会议和演讲空间,更是进一步拓宽了传统理念中图书馆的功能边界,有助于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合作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既给学生提供便利,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空间装备:

空间设计人性化以优化学习体验

      空间设计的人性化是重中之重。当代大学生的边界感显著增强,图书馆空间设计中可以考虑隐私保护等因素,尊重学生馆内体验感;而随着电子设备的普及与多样,前往图书馆携带多个设备的学生并不少见,与长时间留馆意愿相违的是电子设备电量的缺乏,在这一点上图书馆也可以做到从设计上增加充电插头亦或者充电宝租界服务,满足学生需求,延长学生留馆时长。

      总之,高校图书馆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空间再造,以适应学生的能动学习之需。首先是理解能动学习,克服教师单向灌输和学生被动听讲;其次是促进空间分化,基于空间功能多元化来拓展学习途径;最后是优化空间装备,基于空间设计人性化来优化学习体验。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能动型空间建设进一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在图书馆内学有所得,而非仅将花费大量资金投入建设的图书馆局限在信息阅览这一单一功能之中。

[1] 钟启泉.能动学习:教学范式的转换[J].教育发展研究,

2017,37(08):62-68.DOI:10.14121/j.cnki.1008-3855.2017.08.011

[2]李琛.基于能动学习的图书馆学习支持服务研究—以美国常春藤联盟和国内C9联盟高校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21,(02):50-55.DOI:10.16384/j.cnki.lwas.2021.02.007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