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81章

 启明书院_元默 2022-06-24 发布于江苏

承前启后,明德亲民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 | 涣朴老师

经典原文: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内容简介:

各位学友,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来讲《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也是最后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连续三句话非常实在,就告诉人好的话、好听的话,它往往呢并不那么真实,并不是人真实的想法。

人真实的想法呢或者是由衷的想法往往不那么好听。一个善辩的人心中很难存着至善,而心中存着至善的人呢,他往往就不过多得辩驳了。知识渊博的人反而像愚人一样话很少,而叽叽呱呱话很多的人呢,他并非是真的博学。

所以这三句我们可以看成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句话,当然不要把它理解为二元对立,说那优美的语言就一定不是真实的吗?能够辩论的人一定是不善的吗?这个很博学的人一定没有智慧吗?这个并非这么讲。不能二元对立的来看,只能说信言它是美而不美,不美而美。

就比如说《道德经》,《道德经》里的这些话“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在我看的有些《道德经》版本上面还有是这么写的“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鸡狗和鸡犬,很明显的鸡犬要美一点,但鸡狗呢好像又质朴一点。你说这个美还是不美呀?

他这就是不美而美。虽然语言不是那么优美,但是那种淳朴的意境却能让你一下子能体会到那个美,所以是不美而美啊!而同时呢这种美而不美呢就是去意境你能体会到它的美,但是它的美不是娇柔造作出来的。

我背过很多古诗,但是我对于那些文辞很华丽的诗呢就不太能记得住。为什么?就是感觉言之无物,所以就不很记得。那像苏轼先生说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一种,再像辛弃疾先生所说的那个“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这些语言就很质朴很平常,但是我读过两遍就就记住了。这不是说记性好,而是这种不美而美的语言,它是由心发出来的。由心发出来的话,虽然没有刻意的用华丽的词藻,但它的美已经是大美而不言了啊!

所以真实的话、哲理同样也是如此,哲学文学都是相通的,包括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

真正的美是不需要外在怎么去堆砌,或者粉饰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就是最美。所以信言不美。同样的“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那孟子雄辩天下,他难道不善吗?他很善呢,他纯善至善!所以善与不善并不是说你辩就不善,不辩就是善。非也。

看你为何而辩,看你辩的过程当中有没有脱离至善的这颗心,它的方向是否始终一致的。那如果像公孙龙子那样子的“白马非马”那个辩呢就是属于不善了,那就是为了辩而辩了。

所以虽然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我们不能够把它当成一个二元对立的标准,那么那样子理解我们又完全把老子的意思理解的十万八千里去了。

他就提醒我们凡出言信为先,与人辩驳那么内心要不离本,不离本善,博学的智慧啊不能够以炫耀博学为发心。这么一来的话那么你美言亦是信言,辩者亦是善,博学亦是知,它是一体的不是分裂的啊。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这所有的这个言、辩和知都是为人而不为己。所以引出下面所说的“圣人不积”,他不会为了积累自己的名、利、权而做事情。那么不为自己积累,他的这些事情、他的智慧、他的财富、他的言语用来干嘛呢?为别人啊!

像前面所说的大了你就帮助小的,强了你就帮助弱者。让人回归质朴啊 !让人走上一条正道啊!所以“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为什么呢?因为他在把自己所有拥有的东西投入进去,使天地形成一个正常的运转,像前面章节里面所说的“有余以奉天下”呀!当圣人把自己有余的都奉到天下去之后,那么他的财富他的资源他的智慧就和天捆在了一起,天地是四时运行,日月代明。那圣人也是合天之德不会消亡。

“既以为人己愈有”越是能够为别人,那么别人得到之后就越会反馈过来。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那万颗子你再拿出一百颗出来你又种出去,那不是越给越多吗?这就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啊!这就是圣人之道。

所以如果我们学道啊、传道、修德能够像那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何愁天下不大同啊!何愁人心不归淳朴啊!所以这个世界它就是这样子的。不停的会有人来讲道,讲道之人就像那个播种之人。那学道之人呢就是春生了夏长,到了秋天他也成为一颗稻苗。当然也有没长成的,像孔子就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啊!但是圣人们就不管那么多了,他只管耕耘。“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呐!所以圣人效法天地。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就只是利,它自身不会损坏的。“利而不害”的“害”不是害人嘛!天本来就不害人,是既不害人,也不害己,所以天的生长收藏不会损害天地自身。那同样圣人他给予别人、帮助别人也不会损害自身。当然他也不会与人相争,不会与己相争,所以“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就是为道,“不争”就是兼望天下。

那整个《道德经》,讲到这就讲完了,希望大家能够去践行,“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流传至今,一来是历朝历代都不乏仁人志士守护着,二来呢就是这些经典所承载的道理确实是历亘古而不变,历万代而弥新。所以我们要学进去,用出来,传下去。

好,那么我们《道德经》到此讲就结束了。谢谢!

涣朴老师

返朴归真 

涣若冰释

矢志知行合一

传递最纯粹的国学精华

最本真的生命力量!

主讲系列课程:

传统文化与家道建设(并实施)

儒家仁政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并实施)

END

国学精华,欢迎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