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娃从一做数学题就崩溃,到“数学能有多难”,我们走过了这样一条路……

 帝呱呱星球 2022-06-24 发布于北京

前段时间,自诩“女儿奴”的孩他爸突然提议,等疫情后一定要把姐姐送到农村呆上一段时间。

我都惊呆了,问:“为啥?”

孩爸说:“去干农活,割猪草,啥活累就干啥。”

孩爸说得津津有味:“干完农活,给两窝窝头加咸菜。保准两个月后,孩子脱胎换骨,恨不得每天都上学。”

听完我立马脑补了女儿在农田里奋力干活,饿得两眼放光,逮啥吃啥的小可怜样。想想这美好画面我没忍住笑出了声。我承认有那么两秒我真想这么干。

但也就这么两秒,这个提案立马在脑子里被一票否决了。

我怕真这么执行后,这娃倒是能分得清五谷,干得了重活,但只怕是不认爹妈了。

慈父慈母人设差点崩塌。

事情的起因是酱紫的:自三月份疫情爆发以来,姐姐就一直居家上网课。这娃一上课就把自己的房门紧紧锁死。我假装信任,也没太理会。

结果一段时间以来,多次数学课都开始了十分钟了,这娃还没有及时现身,或者还没上完课,就先下线开溜了。惹得数学老师频繁来电慰问:某某妈妈,孩子不在线,是有什么困难啊。

同样的状况一而再再而三,搞得我要原地爆炸。这娃是屡次犯案,屡教不改,在老师面前老母亲要不要面子的。

气急败坏之下,我和娃说若再缺课我就要编辑如下信息给老师了:下次再无故迟到缺课,请老师不留情面直接在全班同学前狠狠点名批评。若再不行,再来个正式的批评处分信好了。真想给她点教训,看下次还长不长记性。

熊娃熊起来是全方位的。这不,刚消停了一会儿,一天傍晚因为作业的问题哭得稀里哗啦的,嚷嚷着再也不要上学。她一下午对着几道数学题,从发呆,到埋怨到崩溃,情绪变化之大,把我和他爸都看呆了。

我和她爸感叹,这届儿童太难带了。从小就在蜜罐子里长大,不知人间疾苦。

所以这就有了孩爸上面玩笑式的提议。

孩爸的提议其实涉及到一个我一直在思考的教育话题:挫折教育。这是我们上一代父母秉承的教育理念。轻则打压挖苦,重则打骂体罚,理论基础是“棍棒下出孝子”。

现如今,语言暴力和体罚当然是不可行的,但是给孩子增加点挫折,把孩子放到一个逆境里,让他自行面对来增强抗压力,行不行?

这让我想起多年前,在游泳池遇到的一对父子学游泳的事件。

一个负面案例

大概姐姐三岁多的时候,我有一次带孩子去泳池游泳,遇到一对邻居父子。爸爸带着儿子在学游泳,孩子和我女儿差不多大。

男孩手上带了游泳臂环的,所以下水应该是安全的。但是孩子是第一次下水,害怕极了,像个考拉一样紧紧的抱着爸爸不撒手,任凭爸爸怎么哄骗劝说都无济于事。最后这个爸爸耐心耗尽,一把将他扔进了泳池。

只看见孩子吓得大叫,在水中拼命扑腾,还呛了好几口水,等他爸爸把他从水里捞上来时,孩子大哭大叫,拒绝爸爸抱他,使劲往泳池的出口处跑。

之后我就再没有在泳池见过这对父子了。后来在小区遇到这位爸爸闲聊时得知,在很长一段时间,这男孩一听说游泳就奔溃大哭,在家里甚至不愿意进浴缸洗澡。

这位爸爸给我上了很好的一课:每个孩子接受挑战的承受力不同,如果强制孩子独立面对挫折,可能造成的问题比被解决的问题要多。

在我看来,所谓的“挫折教育”给孩子带来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破坏安全感和信任感,二是失控和自我怀疑。

安全感和信任感

如果父母刻意将孩子突然推入逆境,那么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建立起来的信任感,父母给孩子营造的安全感会遭到破坏。

比如,因为孩子上网课迟到早退的现象,我如果发信给老师要求老师当众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这无异于公开打击羞辱。

孩子对我的信任感消失了。她也许会长了记性不再敢迟到早退,但是与我的沟通的心门也可能因此关闭了。

如果爸爸执意要把孩子送到农村接受再教育,可能孩子能掌握很多干农活的技术,但是和父母之间的爱的联结可能就被切断了。孩子会认为自己是可以被父母随时发配的生物体,而不是被呵护在手心的宝贝。

还有那个游泳池里的男孩。如果他一次次地被爸爸扔进水里,无论他最终是否被迫学会了游泳,但是游泳事件一定会给他留下不小的心理阴影,这种阴影不是来自于游泳本身,来自与对把他扔下水的爸爸的恐惧。

孩子与父母的信任感,父母带给孩子的安全感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和沟通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给了孩子力量和自信。“挫折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是破坏了这种感情的联结。

前两天看了一个育儿节目,节目中一年级的小女孩小小一直被寄养在上海的姑妈家上学,家里还有比她更小的表弟妹。小小一年也就只能见父母两次面。 在家里,姑妈和奶奶对孩子是严格管束的,姑父对她是无视的。小小长期地生活在这样的“逆境”里。

同样都是七八岁狗也嫌的年龄,我家刚八岁的姐姐欺负起弟弟来理直气壮,哭起来惊天动地。相比较下,不过七岁的小小是谨小慎微的,面对弟妹是躲避谦让的,她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讨好着姑妈家的每一个人,来换取继续在这个家庭里生活的权利。

小小身处的“逆境”并没有让她成为一个勇敢大气,爱表达的姑娘。相反她闪烁躲避的眼神,逃离的身体语言让我隔着屏幕为她心疼。这是安全感缺失,孩子与大人间的感情联结被破坏的结果。

 

失控和自我怀疑

挫折教育的底层逻辑是“越挫越勇”,出发点是认为孩子在逆境中能获得新的认知和勇气,最终形成“逆商”。

但是这个逻辑的bug是“越挫越勇”这个概念适用于成年人,而忽视了小朋友的成长特征。孩子的大脑发育规律决定了孩子对自己的认知能力不足,无法客观评价目标和困难,更无法自己疏导情绪,容易产生自我怀疑。

尤其在大人的安排下,被迫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时,孩子会失去掌控力。而控制感能很好地帮助孩子应对压力。在失控的情况下,孩子压力倍增而无法应对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设计了这样一个实现,解释了在面对挑战时,为什么很多人会选择后退而不是战胜: 

有三组狗,A组和B组狗都接受轻微电击,但A组够可以控制电击的开关,而B组够则无法控制, C组狗只是被绑缚,不接受电击。在实验的第二阶段,三组狗都接受轻微电击,同时提供了逃脱的方法。结果A和C组狗能轻松摆脱电击,只有B组狗呜咽哭泣,放弃尝试逃脱。 

这是认知心理学的“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最大的形成因素是:失去了对不利事件的掌控感。

当一个孩子总是处于逆境,总是被打击而得不到支持,在经过了长期的失败和掌控感的丧失后,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最终放弃抗争,造成“习得性无助”。

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在爱的滋养下的孩子更容易成为一个坚毅的,乐观有目标的人,而长期在逆境中成长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一个逆来顺受,不战而降的人。 

中学时我有个和我关系很不错的同学,天赋很高,成绩也总是名列前茅,可是在经历了早恋被家长老师联手打压,连续几次大考失败,再转学后,成绩和表现都一落千丈。后来再遇见她时,她眼中少了光芒。此后只听说她毕业后早早进入了社会,人生的轨迹从此不可逆转与从前的理想背道而驰。

可以想象当时年少的她在连续经历了几次重大挫折后,得不到理解和支持,长期陷入无助,失控的状态后,最终无奈地麻木地选择了接受现状,而不再寻求出口。 这便是习得性无助的后果。

 

那,应该怎么办?

那么我们需要避免让孩子面对挫折吗?其实不是的。

关于挫折,我为自己总结为这三点: 自然地发生,鼓励式的陪伴,自由地把控。

挫折如同空气一样的存在,要允许挫折自然地发生,但不用刻意设置。

我记得我家小朋友刚出生后奶水不够,曾经饿得哇哇大哭;开始学走路了,有一次脑门磕到了桌角,立马鼓了一个大包;再大一点,上了幼儿园,在游乐场,老师让每个孩子走平衡木,我家的走了两步就被吓得哇哇大哭。

再比如这次疫情,孩子懂了什么是病毒,什么是封控,什么是食物短缺,为什么一块饼干要掰成两半和弟弟分着吃。

在孩子的一路成长中,挫折已经无所不在,如影随形了。真不需要我们费心人为得去创造挫折教育。

而且,孩子触觉是敏感的,思维是单线运作的。在面对人为挫折的时候,多半不能感受到大人的“良苦用心”,反而因为大人的“翻脸”和“对立”而失去安全感。

鼓励式的陪伴是指一方面不为孩子代劳,另一方面在感情上认同孩子的情绪,以鼓励的方式疏导缓解孩子的负面情绪。大人的情感上的支持和方法上的指导很重要,这能帮助孩子看到“隧道尽头的光”。

逆商理论的奠基人保罗。史托兹在《逆商》一书中提到, 一个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受他如何看到逆境的影响。如果他认为逆境是持久的,内在的,更有可能在遇到困难时难以挣脱,相反,如果认为逆境是外在的,短暂的,那么人就会表现的乐观和积极。

而大人的陪伴起到的就是这样的作用,点亮孩子心底的“光”,教会孩子用成长思维看到逆境的内核是外在的和和短暂的,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专注地应对逆境中的挫折。 

再回到一开始我提到的熊娃让我很抓狂的两件事,上网课迟到早退和一做数学题就崩溃。

说实话,孩子的表现我的确很生气,但等双方都冷静下来,我还是找个机会和她好好聊了聊。

聊完了才懂了,孩子不喜欢上数学课,是因为老师老拖堂,让她有点反感,所以采取了迟到早退的方式默默地抗议。

她自认为自己是数学渣,做作业时看到不会的数学题就强化了她的这个观点,所以自我感觉特别差。

我听完她的述说,表示感同深受,并告诉她同样的问题我也曾经遇到过。

关于拖堂,我说小时候的我最不喜欢老师总拖堂,但是却没有她这样反抗的勇气,所以夸她比我有主见。

关于数学渣,我告诉她妈妈小时候就是数学渣本渣,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我中学的时候,自觉数学太差,曾经让在北京上大学的哥哥给我买过相关的辅导书,还用大把零食贿赂过同年级的“数学大神”给我补过课。

认同了孩子的情绪,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和她一起做理性判断,但最后还是要把解决问题的把控权交给孩子自己。

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面对困难,无论是立马迎难而上或者先放一放再说。只轻推,不强制。

最后,在我家小朋友同意的情况下,制定了上数学课的规则,并且她选择课后用半个小时和爸爸一起补补数学课,平时听不懂的数学概念及时请教大人,多背背乘法口诀表等等。坚持了两礼拜,原本不清楚的数学概念通过讲解和练习,也学会了归纳总结,会举一反三了。加上乘法口诀表也背得烂熟了,做题的效率大大提升。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我还以为数学有多难呢,其实也就那样!

以上这些是我所理解的“挫折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人生漫漫,孩子成长的路途中其实最不缺的就是和各式各样的挫折和困难狭路相逢的机会,稀缺的是在挫折中来自大人的理解,陪伴和正确的引导,而这些都是对孩子爱的滋养,是点燃孩子对生命的热爱的燃料,也是未来他每每身处逆境中依然保持自信乐观的力量之源。

*快速了解帝呱呱星球,可以点击下方专辑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