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命与中医

 人老颠东 2022-06-24 发布于安徽

人活着,总要安身立命。尤其是中医人,更是不可不如此。立命即是走上圣贤之道,从此向圣而行。

在当今社会中,“立命”的问题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及和思考。那么,何谓立命?辞典的解释是:“谓修身养性以奉天命。”

我的理解是,天命就是心性,就是生命的彻底解脱。立命,就是把此生的唯一目的放在追求心性上。这样说来,我们每个人都要立命,因为我们都有痛苦、烦恼,我们都希望能获得生命的解脱,从而获得永恒的自由。

但是不是人人都愿意立命呢?事实上,极少有人能立命。为什么?因为没有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没有学透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本质,自然也就不懂得立命的意义。但作为一个中医人,我们是一定要立命的。

一方面,中医人学的是中医,实践是中医,而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接地气的一个分支;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即是心性。心性起源于中华文明的十六字心法,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中华文明的十六字心法内涵几个特点,其一,人心与道心是一心,我们本有道心,只是被污染蒙蔽了;其二,要寻找到道心,需要心向内求;其三,获得道心的办法就是反复做精一功夫。

这三个特点完全适合于中医。中医与十六字心法一样,都是先验智慧,都是圣人传承下来的学问,其中即是关于心性的学问。中医也主张内求,比如,《内经》明言“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与十六字心法一样,都是要内求的。

而且,要让真气从之,人获得持久的健康,就要做功夫。中医的功夫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致的,都是静心。在我看来,不管是追求健康,还是追求心性,都要先把心定下来,静下来,安下来。这个过程,即是立命的过程。

孔子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我的理解是,孔子所谓的“知命”,并非要预知人的命运,而是说只有明白了心性,才会立下大志,此生以成就心性为目标,不动摇,不游移,时时刻刻都在调心炼心,以追求最终的觉心,即明心见性。非如此,则不能算是君子。君子是有智慧的人,是以心性为人生唯一目标的人。

立命之后,我们的所思所言、一举一动都将围绕着心性,我们的内心会持续地处于安静、恬淡、善良之中,我们不会再去计较现实生活中的成败、得失,我们会有“乐天知命”的心态,当然也就会“不怨天,不尤人”,活在快乐、恬淡之中。

我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后,即认识到了心性才是人生的唯一追求,从此走上了立命之路。我是一个中医人,我从临床来践行心性,我时时省察自己的内心,时时改正自己内心的各种不善的念头,时时用心性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的生活非常美妙,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过得更简单,更清静,更少欲了,但从内心而言,心更定更静更安了,更有幸福感了。

喜欢这样的感觉,我也愿意把这样的感觉写出来与读者分享。我的建议是,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一定要及早立命。

关于如何立命,我们不妨多学习圣人的教诲。《孟子》谈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矣,所以立命也。”我的理解是,人心与道心本是一心。如果能反复调心炼心,使人心合乎道心,那么心就是性,性就是天。所以,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要认识到心性的重要性,从而及时修身养性,这就是立命。

明代学者袁了凡晚年总结一生的经验教训,写成《立命之学》,文中谈到,“凡祈天立命,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意思就是说,要追求心性,就要无思无虑、清静本心、不起妄念,如此我们的内心方能与天地之心有所感应。这里特别强调,立命就要活出心性,平时要保持真诚之心、清净之心、恭敬之心,没有妄念。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要立命,我要明确地认识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即从心性中来,到心性中去。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可以活得更明白,从此人生更清静,更和谐,更愉悦;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帮助病人,更好地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我认为这样做非常值得。

虽然这样做会有所约束身心,有所收敛精神,但这样是有意义的。与其把精神外放,去追逐无聊的喧嚣,不如精神内守,守住心性,进而回归心性,让生命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这才是此生最有智慧的选择。

我一直认为,中医人是最有智慧的。中医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接地气的一个分支,学习并实践中医,即可方便地从中医进入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去践行圣贤的教诲。我是一个中医人,我愿意向圣贤学习,我致力去做一个明心见性的中医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