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时三门遗存,钩沉一段历史

 窗前有树905 2022-06-24 发布于浙江

多宝讲寺

本报记者元 萌/文 杨 辉/摄

三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六敖镇尖坑山、亭旁镇包家上坟墩、山根邵以及满山岛等地先后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成为当时历史的有力佐证。

宋时于浙江境域置两浙路,神宗熙宁七年(1074),分两浙路为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时分属临海、宁海两县,隶台州。能够证明当时历史脉络的,除了历史典籍中名人事迹的“人证”,也有遗留下来的文物、遗迹等“物证”。

这些古老的遗存,钩沉出一段历史。

文物探微

今年6月初,三门县博物馆在花桥镇方前村新发现了一处窑址,目前仍在挖掘中。

三门县博物馆馆长吴元俊介绍,当地村民在耕地过程中发现土地中有瓷器碎片,后在工程修建中挖出保存较为完整的韩瓶,经初步判断为宋代遗留下来的文物。

相传,韩瓶是南宋名将韩世忠攻打金兵时,士兵用于汲水、饮水的一种行军壶。韩瓶整体简约修长,粗瓷厚胎,外观为小口、双唇、弧肩、直腹、下部斜收、小平底,饰旋纹,瓶外略施一层薄薄的橄榄色青釉,有无系、双系、四系之分。

后人普遍用韩瓶贮存腊月花瓣上的雪水,封口后埋入土中,等来年取用。据说腊月里采集的雪水放在瓶中长久不会坏,韩瓶故又得名为“雪瓶”。如今,这种韩瓶仍具有一定的观赏性与实用性,会有人将其作为插花用的器具或酒具。

宋代的三门窑口,已发现的主要有上鲍窑、悬渚陈窑址、外余窑、横渡窑等,基本分布在健跳港以北。另外,在三门湾发现渔民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瓷器,宁河乡玉溪寺遗址部分发现宋代瓷器标本,在当地古村落也散见出土瓷器及残片。

上鲍窑址位于亭旁镇上鲍村庵山南坡,从地表可采集的标本来看,有垫具及韩瓶残片,应是南宋时期一处专门生产韩瓶的窑址。

上鲍窑坐北朝南,窑床宽1.5米,窑壁厚0.6米,窑址堆积分布面积约450平方米。现窑址废,碎片随处可见,堆积厚度0.9米。发现有碗模具,但未见有碗器,器物主要以韩瓶为主,瓶基本呈青黄色,小口凹底。

早在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三门县博物馆联合对三门横山古墓群进行了考古挖掘。该古墓葬群位于三门县亭旁镇邵家村西北部,开掘面积达5000平方米,清理出古代墓葬19座、窑炉遗迹2座,共出土107件(组)文物。年代最早的11号墓为东汉时期,年代最晚的16号墓为北宋时期。

如今,保存在三门县博物馆的宋代文物以青瓷器为主。器形有青瓷粉盒、瓷罐、双系罐、四系罐、瓷瓶、瓷碗、瓷枕等。纹样有弦纹、花鸟纹、缠枝纹、莲花纹、人物纹、堆贴纹等,显示出宋瓷细致素雅的特点。

寻迹古寺

宋朝时的台州,佛教文化发展开启了新的局面,一方面循着原有天台宗文化主脉持续发展繁荣,另一方面随着禅宗与净土宗思潮的兴盛,涌现出新的派系。

东汉初年,佛法传入中原,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而佛教传入三门始于东晋,兴于唐宋,后各代间有兴衰。三门由于地近佛教圣地天台山,以信奉天台宗为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门的佛教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三国孙吴在东南立国,三门地处海口,交通方便,经济文化日益繁荣。其次,天台山在汉代时开始名声初播,成为文人墨客、名僧高道的神往之地。

相传东晋兴宁年间(363-365),敦煌僧人昙猷乘枫槎从海上东渡,在三门湾畔登岸,之后陆续创建了永福、广润、多宝、柯山、石梁、赤城、万年、清居等佛刹。

五代十国时期,三门佛教进入全盛时期,虽然吴越国只有短短70年(907-978)就纳土归宋,但三门在这期间新建寺院六座,到了宋代,不少寺庙改名、赐额、重新光大,福泽数代人。

宋时三门的寺院,往往都有前身,始建于宋的不多。像宝惠寺,始建于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初名“水陆”,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改今额。宋天禧初年(1017)僧如拱在亭旁大龙山东麓建大龙寺,明隆庆二年(1568)重建,改名为兴教寺。

丹邱讲寺,位于三门亭旁灵凤山南麓,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建成,北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6)改为丹邱院,宋真宗祥符年间(1008-1016)赐额丹邱讲寺。

丹邱,古为三门亭旁别称,因产丹砂而得名。相传三国时期葛玄曾在此地炼丹,吸引了众多文人雅士前来拜谒。

提起丹邱讲寺,有一人与之渊源深厚,那就是三门梅氏始祖梅盛。

梅盛(373-464),字昌图,东晋宁康元年(373)出生于桐庐,隆安五年(401)就任南昌县令。他秉性质直,得罪了权贵,为官仅两年就被贬谪到章安任县令。东晋末年,梅盛预感晋室将亡,辞官移居章安宁和乡(今三门亭旁)。

梅盛在此地依山筑屋,日夜诵读佛书,引得丹凤来栖。临海郡守以凤栖丹邱听经一事上奏南朝宋文帝,文帝下诏褒之,称为“长者”,并下令将梅盛的住所改建为丹邱寺。

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梅氏后裔梅良阜酷爱佛理,重新光大了寺院。丹邱讲寺经过重新修建,福泽绵延千年,如今香火仍长盛不息。

多宝讲寺,位于三门县珠岙镇高枧村,初名龙翔院,东晋兴宁年间(363-365)由敦煌高僧昙猷尊者始建。南宋乾道八年(1172),由郑氏祖上迪功郎郑湜公移建于现址,改称今名,曾属天台山国清寺下院。

寺院清代曾二度重修,至1992年智敏上师住持时,古刹仅剩破殿残垣。敏公率众筚路蓝缕,重建了大师殿、大雄宝殿等建筑,使多宝讲寺成为汉传佛教大般若宗道场。

寺院中轴线上依照传统风格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大师殿、藏经楼。路边拾阶而上,苍松翠柏掩映的龙头山顶,屹立着定公上师舍利塔。塔高9.6米,参考印度菩提塔造型,庄严殊胜。

海游灵康庙,位于海游街道前郭村东,始建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灵康庙最初为马湖黎氏高祖舜连公建于岭根水口的“白鹤帝宫”,又名“昭彰观”。

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庙宇在一场洪水中被毁,后经十五世祖雍海公重修。及至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再次毁于洪水,庙宇荡然无存,敕牌却逆水而上,流至马湖田中,便力举不动,乡人称奇,敬而拜之。

敕牌所立之地,为左榜进士、时任熊安节度使黎大所有。他看到敕牌经此地而止,预兆着长治久安,于是出资在此地建庙,命名为灵康庙。灵康庙供奉的白鹤大帝神像,历来为台、温两地民众所信奉,历代香火鼎盛。

参考书目:《琴江撷古——三门县博物馆馆藏文物集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