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试解No.287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6-24 发布于上海

287 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本条讲的是阴病预后紧脉相关的鉴别意义,①紧脉消失而转变为伏微脉为正气大败,预后差;②紧脉消失而转柔和脉为正气胜邪,预后佳。

《伤寒论》试解No.283中已述,少阴病可出现紧脉(如表受邪而里之津液外出支援之虚阳外越)(脉紧,若少阴病得病七八日都没有治疗干预至七八日,因阴病正气相对都虚衰故少阴病往往在4-5天就传太阴病了(参见《伤寒论》试解No.282,此时已7-8天需要优先考虑是否已经传太阴病了,而此时出现太阴病之自发下利、脉突然转更微自下利,脉暴微,这提示正气在表的层面打不过邪气还节节败退到了里的层面,为正气大败的表现,如果治疗干预不及时正气衰退速度极快,预后差,因此这种情况应以四逆汤类迅速回阳救逆干预。
若机体正气尚足,虽已传变至太阴,但胃中津液仍足可达四末因此手足仍温暖手足反温,那么此时紧脉消失转变为柔和脉为正气胜邪的表现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此时可出现暝眩反应短时间烦躁、下利(可参见《伤寒论》试解No.278中“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脉紧反去者...虽烦下利,为津液得复因势利导排除邪气的过程,若已出现暝眩反应,基本可以判断患者能通过机体正气(胃气)自复而自愈,预后佳为欲解也...必自愈

PS.“暝眩反应”一直以来反复出现在《伤寒论》的条文中,从《伤寒论》试解No.46开始我们对暝眩反应的定义、起因、症状进行了系统叙述,之后在《伤寒论》试解No.94《伤寒论》试解No.101《伤寒论》试解No.110《伤寒论》试解No.116《伤寒论》试解No.147《伤寒论》试解No.149《伤寒论》试解No.157《伤寒论》试解No.192《伤寒论》试解No.227《伤寒论》试解No.230《伤寒论》试解No.278不断补充不同证型的暝眩反应之症状,至此总结后应对暝眩反应有一个很系统的了解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