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喀什笔记:爱它就走遍它(30)去英吉沙寻找杏花、湿地和小刀

 卷子路上 2022-06-24 发布于广东

去英吉沙寻杏花、湿地和小刀

卷子 

经历了三月此起彼伏的沙尘与连绵不断的咳嗽,还有高潮迭起的工作,四月的蓝天和花朵终于光临。

在医院里过了清明节,对春天的愧疚之情汩汩滔滔。一个多月没出门,对于我来说是空前绝后的,不可容忍的。

在路上本是卷子的标配。

还有,没我的引领,队里那帮兄弟竟然也窝春了,有负天恩啊。肩负着这么多人的春天花事,我更责无旁贷了。

预约工作是在病床上完成的。我一手挂着水,一手打着电话,问车,问伴,问路线。

周六上午还开了会,下午去吊了针,周日便去看花。——我这样的花痴是该歌颂还是该鞭挞呢?

英吉沙不是大众景点,去年暂时放下它,就是等着今年春天的花期。我早就路书在胸,清明节还提供给别人先用了一回,醋意十足地看了别人在花下的艳照,更坚定了我抱病也要向春天出发的决心。

英吉沙前些年都有搞杏花节,今年没了(阿瓦提的桃花节也停了)。节没了,花还在。我给小伙伴们说的广告词是:去安慰冰雹与大雨过后哀怨的十里杏花。因为我不能保证花是在枝头摇曳,还是在土里颤抖。周五、周六一直有雨。——喀什今年的雨也是醉了。

周日一早推窗望去,大雾锁城。

沿吐和高速向英吉沙方向,也是一路浓雾,——在沙漠边缘上演这样的雾中行,连老司机都诧异难得一遇。

喀什以百变形象示于我,是要让我们的记忆彻底满格,进而载不动、带不走么。

英吉沙有着全中国最多的杏树和最大的杏花园。它虽不如大同乡声名远播、如梦似幻,但大同远在深山,想往而难以往,英吉沙的杏花更家常、更亲切。

英吉沙杏花节在艾古斯乡五村。上次援友们去的分别是四村和乌恰村。在遍地杏花的英吉沙,你只管往乡下走,如果被路上的花拖住腿,停下便是。

喀什至英吉沙艾古斯乡约85公里,车程两小时不到。过县城往西南,导航可达。下高速要走一段村道,但整体路况不错。

英吉沙杏花是春天最美的注脚。在皑皑雪山下,在青青麦田里,纯真、淡雅,宛如少女。

恰逢几无杂质的蓝天,蓝白之间,便是一首初恋的歌。

花如雪,似宋词一阕。

半开半落闲园里,何异荣枯世上人。(唐 罗隐)

静落犹和蒂,繁开正蔽条。澹然闲赏久,无以破妖娆(唐 温宪)

春物竞相妒,杏花应最娇。红轻欲愁杀,粉薄似啼销。 愿作南华蝶,翩翩绕此条。(唐代 吴融)

麦田尽头的白色即为雪山。

走在杏花大道,轻嗅春之妖娆。

此行队伍以男生为主,是不是有点辜负这十里杏花?

杏花长廊。

男生们也痴狂。

繁花满天,落英缤纷。

长路悠悠,此心切切。

杏与天语,千娇百媚。

以春语,话杏知。且许我与你共享花时。

杏花树下的维族大妈。

雪山与花的对望。

很想知道被杏花簇拥的雪山有何感想。

不过,它们只是看着近,其实远着呢。

从英吉沙也有一条小路通向大同的。不知在不在这个方向。不过路很难走。

杏花路上的维族大爷和他的驴车。

清晰可见的雪山。

下一站穆孜鲁克湿地。

英吉沙湿地在托普鲁克乡穆孜鲁克村,故称穆孜鲁克湿地。湿地距离艾古斯乡有四十多公里(距县城28公里)。需先返回县城,再上315国道往南。导航可至。 

在县城觅食,看着房子找吃。

最终选了一家鸽子汤。价格比喀什还贵2块钱。不过味道不错,就是稍咸了点。 

去穆孜鲁克先经过英吉沙水库,被狠狠地闪了一下眼。 

水库尽头依稀可见的仍是雪山。

315正在修路,走了10公里无比颠簸的路之后,进托普鲁克乡,见一村再左拐(二村先左拐再右拐也行)。

最后便是这样一段盐碱地里的大道,直通向穆孜鲁克村。

穆孜鲁克村传说是西域的游牧民放牧经过这里,看到这里水草丰富,很适合放牧,放眼望去,四周荒凉无比,便决定在这里定居、繁衍生息下来,这里的居民过着原生态部落生活。

“穆孜鲁克”是维吾尔语音译过来的,维吾尔语意为“冰川”,得此名的原因是地处沟洼地,夏天洪水在此处汇集,冬天结冰,便形成一片冰川的地貌。

穆孜鲁克湿地是原生态湿地,盐碱地、芦苇荡、清澈的水面,成群的飞鸟,——它们的叫声好响亮,大合唱般的响彻湿地上空。  

这个季节草还没有冒青。如果夏天来,满眼绿色与蓝色的搭配,一定很养眼;如果秋天来,看金色和蓝色的呼应,可能更亮眼。

不过,我们已经没有机会与它的夏与秋会面了。 

枯草与盐碱地的配合,营造了凄迷萧瑟的味道。和这个春天时节有着强烈的反差。

荒凉但辽阔。栈道的延伸,加深了这种绵绵无尽头的大漠苍凉意味。

水草在湿地里如花般绽放。

水鸟在水面上栖息、嬉戏。

成千上万的水鸟在湿地上空盘旋。

芦苇丛里的观者。

芦苇丛里的摄者。

芦苇丛里的行者。

浅滩上白花花的盐碱,宛如雪。

认真的摄者。

盗一张他镜头里的盐碱花。

一条浅浅的水带,几头胖胖的羊和几匹瘦瘦的马,营造了极其宁静的氛围。

盐碱地上竟然也能长出如此粗壮的大树,一定是岁月的精华。

回程途经小刀村

英吉沙小刀世界驰名。最近形势特殊,几乎不能携带,我们抱着看一看的心态下了车。 

这一排都是刀具制作和销售的。有一些已经关门了。


看着招牌都心痒。于是一个个电话询问,得知有办法托运后,我们一伙人全都出手了。

这是观赏小刀。

这是我购买的小刀和菜刀,都选的是轴承钢制作。据说可以削铁如泥,人家真拿了小刀削给我看了。每一把刀都有标号,购买时要登机身份证号。

但愿它们能到达深圳。

从杏花的柔媚,到湿地的苍凉,到小刀的坚硬,英吉沙没有辜负我抱病前行。

附录:

英吉沙小刀  

英吉沙小刀是以原产地英吉沙县而命名的。英吉沙县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边缘,传统手工业相当发达,向以生产铁器、土陶、制靴、织花、织布而著称。生产这种工艺佩刀的历史约有300年左右。相传,在英吉沙城南小镇卡尔窝西,有一个毕生锻制小刀名叫买买提的艺匠,他制作的一种雕刻有直、方、圆、齿、三角形的图案、并涂有红、绿等颜色的木柄小刀,特别的锋利、美观。农家遂纷纷盘炉仿制,从而世代相传。随后艺匠们各出心裁,制作各种造型的小刀,并在刀柄上用黄铜、白银、玉料、骨石等镶嵌,并刻上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他们相互竞争,促进了小刀质量的提高。于是英吉沙小刀的名声越来越大,制刀技艺迅速传人和田、莎车、喀什和库车等地。

关于英吉沙小刀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则是相传古时候,英吉沙土地贫瘠,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真主安拉得知后,决定施泽于此,于是就赐一位能工巧匠打造小刀,以造福后世。此后,英吉沙慢慢富了起来,成为一座新城。英吉沙在维语中即为"新城"之意。英吉沙小刀手艺也随之流传下来了。另一则是古代英吉沙城南小镇卡尔窝西,有一位毕生锻造小刀的匠人名叫买买提,他制作的一种雕刻有红、绿、黑等颜色的木柄小刀,锋利、美观,农家纷纷盘炉仿制,从而世代相传,随后工匠们各出心裁,制作出各种造型的小刀,并在刀柄上用黄铜、白银、牛角、贝壳等镶嵌,并雕刻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英吉沙小刀手艺从此兴盛开来。

英吉沙刀的分类:

铜类:由白铜、黄铜,搭配胶木、枣木、牛角、牦牛角、牛骨、工艺宝石。刀身使用特种不锈钢手工精制而成。角类:由骨、角配合工艺宝石,贝壳等物制成刀柄,刀身用特种不锈钢手工精制而成。玉类:由纯正的和田玉加纯度为�的银制成刀柄,刀身用特种不锈钢手工精制而成。银类:由纯度为�的银加牛角、牛骨、牦牛角、白铜、黄铜等装饰制成刀柄。刀身用特种不锈钢手工精制而成。

真假鉴别  
怎样识别名牌英吉沙小刀呢?一是要看小刀的做工是否精细。凡名牌小刀,一般选用优质弹簧钢板锻打成型,制成粗坯和细坯之后,用各种粗、细、扁、圆的锉刀锉平磨光,然后再行淬火。淬火是艺匠们世袭相传的诀窍技术,一般都互相保密,绝少外传。经老师傅淬火处理过的英吉沙小刀,钢口锋利非凡,用它来削刮铁条,只见铁屑迎刃而起,而刀锋却未见崩口和卷刃。如果你用手指弹动刀体,马上贴耳,可以听到它那清脆悦耳的音响,延续达半分钟之久。其二,要看小刀的造型。英吉沙小刀的传统造型,为人们所公认者有弯式、直式、箭式、鸽式等12个品种,30多个花色。其中又以民族欣赏习惯的不同,分制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汉、藏等不同形式。每个花色大约都有大、中、小三个不同规格。维吾尔族人所喜爱的是一种刀体上尖后倾、刀柄下端前倾而呈S形的弯刀,它通常被认为是英吉沙小刀的典型。其三,要看小刀的装饰型刀柄。所有不同造型的小刀的刀柄,均使用各种铜、银、玉、骨、宝石等拼花铆钉,组合成各种晶莹俏丽、两侧对称的图案。最珍贵的当然要算用纯银和宝石镶嵌装饰的刀柄了。

佩戴文化:  
新疆少数民族多是游牧民族,且"尚武",以佩戴好刀为显示男子气概的标志。男子佩戴一把好刀会引起别人的羡慕。在以前,佩戴小刀主要用于生产,现在英吉沙小刀除了实用以外,还成为一种精美的装饰品,拜访家中或亲朋好友,都不失其引人之处。

注:附录转于阿卜杜拉-艾孜买提博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