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城中村里的双城双年展:这一次我亲爱的南头古城成了主角

 卷子路上 2022-06-24 发布于广东

这一次,我亲爱的南头古城成了主角

卷子

居住在南头已近二十年,我自言是南头人。

学校在古城的西边,家在古城的东边,我是可以穿古城上班的。

可能很多深圳人都不知道,在深圳现代气息最浓郁的南山区还有一座1700年历史的南头古城。这里曾是新安县衙所在地,所以又叫新安古城。

它曾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也是深港澳地区的历史源头与文化高地。其辖区自晋代以来就包含了今天的香港、澳门、东莞、珠海等广大地区,被誉为“深港澳之根”。

南中的前身凤冈书院就曾是古城的一部分,被誉为“深圳教育之根”。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我一直以此为自豪的。 

现在,古朴雄伟的城门还在,里面却沦为城中村了。

城中村在深圳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算是很多新深圳人梦想的起点,同时又是脏乱差的代名词,每一个握手楼里面,多多少少会藏有一些心酸的故事。

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与城中村的存在一直是一组矛盾,彼此碰撞又彼此依赖。

城中村该怎么走,城市发展模式该怎么走,人与城市是什么关系?城市未来的蓝图该如何设定?城中村与人会有怎样的博弈?……很庆幸,有一些文化人在思考。

12月15日,2017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揭幕,以城市共生为主题,南头古城成为本次为期三个月活动的主展场。

本届深双与古城更新计划合体并进,将展览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遍布南头古城的大街小巷、住宅和厂房,借此探寻一种“和而不同”的城市模式,挖掘人们对城中村、对城市与公共空间的重新思考。

在探讨城市一种新的方向中,落魄的、被遗忘的南头古城,会迎来不一样的明天吗?

在深圳众多的城中村中,南头古城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既是历史古城,又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典型城中村。它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是双重的。

作为历史古城,它还保留了新安县衙、东莞会所、文祠、德报祠、甲绣楼、烟馆等古迹,让深圳这个小鲜肉般的特区,也有了可供挖掘与追忆的历史。——这样不可复制的财富,任哪座城市都不会轻易丢弃。

寻找城市记忆,永远是城市根深叶茂、绵延不绝的理由之一。

重新修葺过的古迹在此次双城展中隆重亮相,给古城的“古”字描了色,加了彩,也让落寞慌乱嘈杂的老街有了一丝深远和宁静。

当琉璃屋瓦和陈旧厂房共生在同一片蓝天下,城市也有了立体感和纵深感。

作为城中村,我们习惯称南头古城为九街。这里握手楼的房主大多已离开。据说在布展时,策展方和九街的房东们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谈判。房东们希望这里可以烂下去、破下去,这样他们才能等到拆迁、等到高楼大厦、等到瞬间成为亿万富翁的那天。

老街、古祠不是他们生活的主旋律,都市化、现代化、富裕的生活才是。

九街现在是属于来自天南地北的租客。因为租金便宜,也因为离单位近,我们就有一些同事租住在里面。我还看到一批出租车司机聚集在里面,这里居住人口绝对多元化。店铺林立,毗邻公园,生活的便利度很高,是他们选择进入这个城中村的理由。但现在,这里的房租由十年前的几百涨到现在的几千,加上缺少地铁,房子老旧,因而对年轻人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弱了。

九街在衰落,在沉寂。它极需要一种介入,来寻找出口。

在这之前,大家一直盼的就是拆迁,像立马高大上、身价飙升的大冲那样,成为城市的又一个符号。

如果那样,我们看到的就是千篇一律的、一元城市的面孔了。

而这次南头古城双年展的策展成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古城与城中村共存的另一种可能:介入,更新,改造,营建……旧的建筑结构与新的公共空间,以及创意作品的呈现,让“城市共生”这个理念有了落地的可能。

以前一直以为双城双年展是建筑展,后来才知道他们关注的不仅是建筑,而是以“城市/城市化”为固定主题,关注当下与每一个人休戚相关的城市议题。他们每届选择不同的城市空间作为展场,与城市实践互动,介入所在地区的转型发展,激活城市空间和建筑,真实地改变城市未来面貌的同时也激发更多公众讨论和社会议题。

以参观者的身份进入我日日经过的古城,也让我有一种新鲜的喜悦。想必古城居住者也一样吧。

从深南大道新安古城牌坊进来,有了广场。新的公共空间,不但是美化了环境,还让从来只有烟火气息的城中村有了艺术的味道。

女艺术家尹秀珍的作品“竞技场”就坐落在南门公园上,宛若“城市天际线”,大家还可以在作品上攀爬游玩。

书院广场,像是城中村挖出的一个孔,让拥挤的生活突然变得舒展,熨帖。

这么多年了,才知道这个管道横七竖八、电线乱七八糟、门窗铁栏横锁的握手楼之间,还有个美丽的名字:春景路。

和姐妹们在春景路上握个手,然后穿行一遍,感受一种熟悉的陌生。——与此为邻十几二十年,却都是第一次走进它。感谢双年展调动了我们靠近它的心。

狭窄的春景路上还有这样的展室,艺术植根在俗常中,一点都不违和。

握手楼里的老屋门楣,将不同历史的痕迹都锁在了时间里。

古城老屋里的老外。他们正在参与这次的双展。

老外们在创作街面的涂鸦。他们的参与,似乎让这个老旧的城中村和国际化搭上了边。

广州一所学校做的壹村拾想设计,给人小惊喜。

坐进壹村拾想展室,聊聊城市,以文艺的姿势向布展者致敬。

原先破旧的九街,只有引车卖浆之流,现在一下子多了好几家书吧、书屋。愿这些小文艺与小清新的面孔,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古城、老街。

有老物件,才更像老城吧。

新改造的农民房和老屋错落共生。

展厅or工作室?喜欢这种调调,有明媚的气息。

被农民房包围的老屋,因为彩绘而熠熠生辉了。

原先的一个篮球场,后来变成室外排挡,现在成了“报德广场”,可以举办公共活动,更可以让市民在此休憩、嬉戏。

居住区域的公共空间打造,可以看出城市的品味与良心。

巷口的香炉,一个美女正在燃香祈福。

九街,大多数街都会有这样的门牌坊,沿街的买卖不算热闹,但存在即是需要。

这些老字号,有些是原先就已经存在的,有些是策展人隆重推出的。——没有老字号怎能叫古城呢?

街角的大妈、奶奶们。

晒太阳、聊天,永远是一件美好的事,她们这么坐着,就是在诠释老城的岁月静好。

这是一家浙江人开的修鞋铺,从我来南头起,他就在这里了。我改裤腿、修鞋跟都来这。师傅手艺很好,还会来点冷笑话。

我也不是这里的。

我就是这里的。

城中村本就是我与你、本地与外地、过去与现在融合的窗口。

南头古城既是历史古城、城中村,还包含旧厂房工业区。这三种形态的叠加也是深圳发展的一个缩影,结合了本土历史、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被改造的旧厂房里大有乾坤,各种创意展览让人目不暇接,兴奋不已。值得你扫码进入,慢慢转,细细看。

室内不好拍,得自己去看。在这个老土的城中村破旧的老厂房里,竟让人看到了最时尚、最现代的东西。

工业化烟囱下小资咖啡吧。

所谓共生,便是不同维度、不同层面跨时空的衔接与融合吧。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是本届南头古城展的特质。我看到了策展者的用心。

在“城市共生”的主题之下,展览从内容结构上分为三个板块:“世界|南方”、“ 都市|村庄”和“艺术造城”。构筑艺术家与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及城市研究者跨界合作,一系列“艺术介入城市”的直接行动,衍出了很多有活力、有创意、更开放、更民主的城市生活系统。而多元活动,也打造了属于大众的城市知识课堂。论坛讲座、城市辩论赛、建筑评论工作坊等多元化的学术活动,行为艺术、现代舞、戏剧现场、电影放映会和热闹非凡的市集等面向大众的活动,“一砖一瓦建深圳”、城市跑酷、城市漂流、木工、绘画、手工书等寓教于乐的工作坊,将更多的人能参与其中,关注城市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这些展览空间的改造以及建筑、艺术作品与活动的介入,为古城再生和城中村改造提供一次另类实验的契机,他们也希望这能成为渐进改善城市空间和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一项长期计划。

但愿能。 

这是本次南头古城双展的内容。

在城市几无例外地变得趋同和单一时,本次展览在尊重人性和历史的前提下呼唤多元、包容、有活力的城市生态系统,寻求城市文化、社会、空间多层面的共生。他们给古城、城中村、现代都市的杂糅共生提供了范例。

城市是多元的,每条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坐标。


给张地图,慢慢走,欣赏啊。

南头古城东门城楼。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愿有人为你停留,回眸;愿城市共生给你崭新的出口。

南中与九街相邻的围墙。

我们一直声息相闻。

为我亲爱的南头古城站台,打call。

爱我家园、爱我城市,再谈爱世界、爱人生吧。

注:2017深双主题为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由策展人、评论家侯瀚如、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建筑师刘晓都、孟岩(按姓氏拼音排序)共同策展。来自全球超过25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参展人汇集主展场深圳南头古城,通过融合建筑、艺术和设计的作品,探讨和反思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并尝试描绘未来城市的愿景。

又:深业集团借深港双城双年展的契机,除代建双年展场地改造外,正构思通过自然更新、有机生长的模式,以“城市原点,更新生活”的理念,通过对话、浸润、接纳、共生四个阶段,让艺术家、设计师入街,对南头古城进行更新改造,有策略有步骤地完成产业、文化、商业、环境和居住五个维度的升级,最终将南头古城打造成为一个集创意设计、特色商业等多种元素的设计小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