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雁:城中村的价值认知与活化提升【学术报告】

 游客y3pzs2uxy4 2022-09-22 发布于北京

全文字数 | 3278

阅读时间 | 10 分钟

2020年11月28日,2020年度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乡村规划方案竞赛(浙江绍兴基地)初赛评优暨乡村发展学术交流会在浙江省绍兴市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主办,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小城镇学术委员会、中共绍兴市越城区委组织部、越城区斗门街道办事处承办,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协办,浙江省科协等单位支持。会议邀请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杜雁做题为《城中村的价值认知与活化提升》的学术报告。

本文由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郭豆豆,乡村委志愿者、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朱佳丽,乡村委志愿者、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杨亚妮,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乡村规划与建设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邹海燕,根据会议听录稿及主讲人PPT整理校对,特此感谢!

本文已经秘书处审核,未经发言人审定。

开卷有益

主讲人

杜雁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  委员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副院长

报告从系统整体视角看待城与乡的关系,梳理深圳市城中村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揭示了城中村的发展对原住民以及城市的影响,总结并提出了对于城中村未来都市和社会空间重构的启发。

从系统整体视角看待城与乡的关系

城和乡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关系?城和乡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共同的连接点就是土地。

以绍兴为例,绍兴约有2510年的建成史,在最近30年才开始施行大幅度的城市扩张,把原来是乡村的土地变成城镇,也就是城镇化。从1980年最初的城镇化开始,城镇化水平约为15%;在之后的发展中,城镇化持续推进,目前城镇化率已达到60%,未来可能会达到70%。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流动的要素是人和资本,居住在乡村的农民进到城市打工,变成新的城市人,同时乡村和城市的资本也在进行双向流动。此外,城与乡的主要差别体现在环境与服务:(1)城镇是人聚集的场所,规划与建设是为了创造人们聚集的机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多元与包容,法规的约束治理;(2)乡村则是另外一种状态,乡村是人安放乡愁的家园,也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地,在未来乡村还可能是高产值的农产品输出地。如今乡村发展进程已经从脱贫攻坚到了乡村振兴的转折点,应该有体面健康的环境,基本的教育医疗保障,以及作为乡亲的联系纽带。

总体来说,城乡关系的根基是土地,城乡流动的要素是人与资本,城乡体验差别的核心是环境与服务。

城中村的产生与发展

土地在中国绵延2000年的历史中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自1978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7年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再至2015年农村“三块地”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对我国城乡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城中村的出现,其根本原因是城镇与农村的土地二元化。

城镇土地以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为核心,以土地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为目标,以划拨和招拍挂为主要供应方式。而农村土地主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以农村土地资源保护为目标,以地权分配和隐性流转为主要供应方式。因此,城镇与农村的土地二元化顺应而生。虽然城镇的国有土地和农村的集体土地是以不同的方式在进行管理和供应,但是往往会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产生碰撞和交集,城中村因此产生。

以深圳为例,深圳40年的快速发展,不仅仅是罗湖商业区、福田中心区、前海蛇口自贸区等城市中心区域的快速崛起,还伴随着农村集体土地的工业区、村宅等的迅猛扩张,由此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城中村。深圳600多万套的住宅,有2/3都位于城中村,产生了很多的包租公、包租婆等人群。例如深圳的渔民村,因为在邻近口岸的利好位置,渔民村是深圳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拆除的第一个村庄,如今已建成高楼大厦,当地的村民也因此获利颇多,变得十分富有。这个现象产生了世界级的关注,许多外国学者对此非常好奇,认为这是在城镇发展史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深圳渔民村旧照

 深圳渔民村改造后

1

城中村:认知的争议

城中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诸多争议,被视为“城市毒瘤”。主要原因在于,2005年前后,城中村普遍地出现了社会治安差,环境差等问题,并且当时城市中一大部分的黄赌毒现象,以及一些火灾隐患就主要发生在城中村。

其实,城中村的存在给很多外来人口提供了一个基础服务,是个人在城市发展的最低门槛。因此,城中村最重要的居住人员不是可转制为城市居民的当地农民,而是数以十倍、百倍的外来人口。

2008年的岗厦村西区,毗邻当时正在建设的

深圳市中心区——福田中心区

2

城中村的拆与留

为了城市的体面和治安而“端”掉城中村的方式是粗暴的,消灭了城中村,不等于就此消灭了贫富差距。所以我们在关注城中村时,不应该将其视为“城市毒瘤”,而应该是城市的“伤口”。以深圳市南山区白石洲村为例,其中的生活服务非常全面,就像一个小社会,什么东西都能够自给自足,包容着形形色色的人,大量流入深圳打工的年轻人都住在这里。

深圳白石洲村内部

伴随着人们对城中村的争议,首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于2005年在深圳举办,成为传播城市意识的重要标志性事件,其中2009年的第三届双年展将其主题聚焦在“城中村”。至此,城中村收到了广泛的关注,社会各界对于城中村的单一的负面评价逐步转向客观。

那么城中村拆完了之后是什么样子呢?城中村经过拆迁和改造后,较为普遍的是变为容积率很高的住宅区,以此来满足原住民拆迁安置的要求。以广东省最大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大冲村为例,华润集团费了八年的时间完成了对大冲村的改造,让大冲村脱胎换骨,华丽变身成为新型、时尚、现代化的商业商务中心及居住社区。同时,大冲村的改造中也保留了一些文化遗存,如大王古庙等。

深圳大冲村拆迁后留存的文化遗迹

此外,华润集团打造了都市新IP——华润万象城。万象城深受年轻人喜欢,品牌商业集聚,成为深圳最潮的“网红地”,也产生了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如此大规模的改造和超额开发量的背后是高昂的赔偿成本,这也使得原住民成为最大的获利者。

深圳大冲村改造后

华润万象城这种方式到底可不可持续?深圳市仍在不断探索城中村改造的新路径。近几年,在南头古城地区又出现了新的发展模式。

3

南头古城旧村价值再发现

南头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政府周围,对于深圳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古城内既有历史建筑,又有典型的、高密度的城中村肌理,因此,南头古城是历史古城与当代城中村的异质共同体。

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将南头古城作为主展场,主题为“城市共生”。此后,深圳市继续推进南头古城的艺术改造,使其逐渐褪去城中村的外衣,展现出崭新的城市面貌,同时形成了新IP——南头1820,吸引了许多年轻人。

南头古城艺术改造

4

城边村——光明迳口

此外,深圳市还在光明迳口进行了北深圳的田园创意地带“城市再乡村”的实验。其发展理念在于让城市回归到乡村,以“一山一湖一片田园 乡院”的模式为基础,以绿色文化、侨民文化以及特区文化作为加持,不是用新建的综合体去干涉甚至摧毁社区,而是用智慧、创意的方式去帮助和提升生产、生活和生态状态。在“家园 ”的概念下,部分农田保留下来,开展一些诸如读书会等活动,对乡村生活进行体验,新老结合。

光明迳口的“家园 ”

城中村的再出发

城市是一个不断生长演变的“生命体”,它本应具有丰富的、多元的表情与姿态。但是事实上,现代城市建设中特色丧失的问题日益凸显,在城市更新中保持参差和多元的城市生活成为当务之急。

1

水围活化:多元城市生命体

以深圳市福田区水围村为例,水围村一直是深圳城中村改造的先行者,多方合作的实践模式促成了水围村人才公寓的计划实施。

多方合作的实践模式

福田区政府、水围村以及深业集团三者共同合作,福田区政府出资金帮助提升城中村环境,水围村将村民楼出租,深业集团对住宅楼进行改造,添加电梯等公共设施,然后用连廊将楼体连接,每一栋的二层改为健身房、食堂、餐吧等公共空间,一层做网红小店,改造后公寓返租给政府。这样的改造模式实现了水围村的活化,形成多元城市生命体。

改造后的公寓

2

儿童社会公益活动——认识城中村

深圳还组织了“大梦想家”计划,组织小学生参与儿童友好以及儿童社会公益活动,其中主要的活动之一就是“认识城中村”,让孩子们知道,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中还有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城市格局应该是多元有趣的。

“大梦想家”计划

最后,城中村本身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日常生活雨林,里面交织了不同身份的、多样人群,不同时间的自发营造,以及不可再生的空间形态,城中村以最大的弹性,适应了长期的社会流传和迭代。在对城中村进行研究时,思想不应固化。大城市中的城中村是多元的、包容的、精彩的,应当焕发时尚光彩。

图文 | 郭豆豆、朱佳丽  整理

校对 | 杨亚妮、邹海燕

编辑 | 孙一休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