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职责不是去喜欢那些孩子们”

 卷子路上 2022-06-24 发布于广东

作业贴(2

“我的职责不是去喜欢那些孩子们”

卷子 

我的职责不是去喜欢那些孩子们,我的职责是教书。

我的职责不是去喜欢患者,我的职责是诊断和医治。

我的职责不是去喜欢同事和客户,我的职责是完成或推介产品。

我的职责不是去喜欢领导或下属,我的职责是布置或完成任务。

……

第一句来自美国知名教育家丽塔·皮尔逊2013年的一个演讲《如何唤醒每一个孩子心中的冠军》,后面的是我推演的。

在广州培训班,再次看到这个视频,再次去想“关系”和“喜欢”这两个词。人是关系的动物,如何理解各种关系并运行于关系之中,如何在关系中产生愉悦感,关乎到学习,也关乎到工作与生活。

皮尔逊老师说,学习就是理解各种关系。

印度合一大学创办人阿玛巴关说,生命就是关系。

在对的关系中做对的事产生对的结果,或在好的关系中做好的事产生好的结果,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期待。

我是教育工作者,还是从教育说起吧。

亲其师,信其道,以“亲”为沟通渠道,从而产生“信”,是也。

某某大学最美女教师听课者爆棚,以接近学生的审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唤醒学习的欲望,是也。

一场球赢了一群男生的叹服,以相同的兴趣爱好凝聚了青春驿动的心,从而心甘情愿跟着走,是也。

在某个黄昏的木棉树下听一段漫长的青春故事,以敞开的心扉交换彼此的一段人生,从而让生命多了信赖、温暖与倚靠,是也。

为某件正在发生的事情争论不休,以平等的探讨、碰撞,让人学会审视、判断与吸纳,从而建立积极的价值观,是也。  

明白一节课死活听不懂一道题的忐忑与紧张,以同理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感同身受,从而让人宽慰释然消解,是也。

……

好的关系,不是大道理可以构建的。我们每天说了很多正确的废话。

比如,要认真学习,这样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比如,认真、勤奋、拼搏的人才有未来;比如,珍惜时间,就是建构人生……说的再多,也没有用。许多道理都已被嚼过千遍万遍,不需要我们反复强调,很多人不是不知道,只是做不到而已。

能输出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对方就拥有了正确的人生打开方式了吗?NO

很多师生对立、夫妻破裂就是因为道理讲得太多了,而没有在特定场景中,去关注特定关系中的彼此心理心态,所以说得越多,将人推得越远。

人际沟通五个层次:打招呼、讲事实、说想法、谈感受、敞开心扉。

我们现在的尬聊就是停留在第一层次,那是很难熬的时间段落,如果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家庭成员之间也停留在此,很难想象如何共处与共事。

家长说:作业做了吗?考试多少分?我给你报了补习班,我给你炖鸡汤喝补补身子……

这就进入第二层次了,这样的讲事实,也会让人如坐针毡,不想继续。

家长说:我不喜欢你钻进房间打游戏,我认为报财会才是最佳选择,你可不要早恋……

说想法本没错,如果允许对方也表达想法,才是沟通的正道。

电游是思维的游戏场,财会不是我的兴趣点,恋不恋的要跟着心走……如果孩子有机会平等表达,有效沟通才算开始。。

而进入到能交换彼此的快乐与悲伤,交换彼此的小秘密,真正的、亲密的沟通才全面展开。

“我不和讨厌的人学习。”人处于讨厌状态时,情绪低落,心门紧锁,对方再正确的理论、再丰富的知识都被隔绝在心门之外;只有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人才会处于愉悦和开放状态,各种信息也才能源源不断的进入,人的认知也才能不断提升。

好的人际关系甚至会加长寿命。霍华德教授心理实验对600名研究对象追踪60年,研究影响人寿命的因素,排第一的竟是人际关系。

人不是孤岛,与他人连接是生存的基本。

那么如何连接呢?当然需要共同的价值感、爱和理解等。但是有很多感情的破裂并不在不爱上,而是不会爱。

沟通是门技术活。为什么网络诈骗能成,人家那也是对建立关系有过研究、进行过专门培训的。

影响沟通效果的通常有:内容、肢体语言、表情眼神呼吸、语音语调等。我们习惯上认为(尤其是教师)语言是沟通的最重要部分。然而美国调查研究显示:影响沟通的因素,语言内容 7%,声音表情语音语调、身体语言等占93%(其中语音语调38%;身体语言55%)

前者属于理性沟通,后者更多属于情绪沟通,可见,讲道理并不是教育的最佳方式,而靠近他、与他建立感情,去浸润他、影响他才是。为什么说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母的作用更大,就因为父母的情感因素更强大、更丰沛。

而有亲和感的老师已经成功了一半。

我做年级长时,有位家长来投诉,表达对某位班主任的强烈不满,而这位班主任在我眼里是位勤勤恳恳的好老师,来得早、走得晚,总在教室门外守着。家长说,守得越多,孩子越不爽。因为这位老师从来不会笑,天天讲道理,吼学生,孩子们烦死她了。

“会不会笑”真可以作为评判老师的标准之一,学生说那位不会笑的老师是“老巫婆”,外号起得很恶毒,也很令人心酸,仅仅是因为不笑,那么多的苦劳都被抹杀了。

可见亲和感的建立有多么重要,没有亲和感就没有影响力与说服力,就失却了教育的力量。

亲和感之外,还得有同理心。

“这道题我都讲了三遍,怎么还不会?”

“为什么上课打瞌睡,你这是什么学习态度?”

“作业又没完成,罚你再做一组!”

……

这样的对话在课堂上是经常出现的,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讲过的就应该会,练过的就应该对,坐在课堂上就不应该睡。

可是每个孩子的起点、状况、程度、目标各不相同,他们怎么可能整齐划一齐刷刷地在你的指令下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呢?

可能他不喜欢这个模块,可能他理解能力本来就弱,可能他不舒服了,又可能他遭遇到故事了……

如果站在他们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和内心世界,学会移情、共情,或许我们的批评及帮助才有实效。

“这道题我做学生时错了10次,才彻底会。你不用急,慢慢来。”

“不舒服了吗?需不需要去宿舍躺会儿啊?”

“这次作业量对你来说,大了点,看看哪个难点影响了你的速度?需要我帮忙吗?”

如果这样去交流,被接受的几率就会更大些,至少不会对立了吧。

现在都在说赞赏教育,又有自媒体为博眼球反其道而行之大骂赞赏教育。

我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只有一以贯之的欣赏与鼓励,才能让人有向前的欲望和动力,以及在奋斗过程中的愉悦感。

当然,千篇一律的“你真棒”是偷懒,是投机取巧,重复多了就变成了无效的赞赏。

真正的赞赏首先态度是真诚的,由衷地发现了对方的好,可能是一次早到、一篇作文、一个板报、一次发言、一次扫除、一次跑步,总之是你见到他的那一个切面,他呈现了某种好,被你发现了。

其次赞扬是有信息量的而不是空洞的表扬,内容越具体越好,指向性越清晰越好,像“说得很好,请坐下”这类就属于无效表扬,人家好在哪里,是切中要点还是角度完整?是用词精彩还是观点新颖?新颖又是新颖在哪里,精彩又是如何体现的,得提炼出来再去表扬。

还得注意赞美的场合,能公开赞扬绝不偷偷赞扬,能全校表彰绝不压缩在班级表彰,在更多人面前接受表彰是件很长脸的事,会让他骄傲很久。

如果是具体事情的表扬,或稍稍虚一点的称赞,适当运用间接赞美的技巧,“我听你以前老师说,你数学很厉害哦”,“听同学说,你是最受欢迎的人”,“你爸妈说,你很懂事,又很有理想”……让被表扬者感觉到有更多的人,知道了他的好。

而通常批评的时候,场合越小越好,不要伤害到他的自尊与自信;最好用真诚的赞美做开头,如“这次作业不错,就是最后一题有点问题”,——先扬后抑,让被批评人听得进去;还得就事论事,不要牵扯面太大,不要因为一件事,否定一个人,“作业没做好,态度不端正,没有上进心”,这样递进式的批评,重复几次,仅剩的一点上进心就被批没了。

如果我们面对的是成年人,更不要想着一味地去说服,——世界上最难的两件事: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到别人脑子里,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不轻易接受他人观点,是人之常情。那就先交心谈感受,然后启发引导他们自己去感悟和发现。

好的关系,有利于他朝着你设定的方向去思考。

有话好好说,有理慢慢谈。

教育是浸润,不是征服。

师生关系、伙伴关系的构建,是人在学校中是否具有安全感、并感到愉悦的关键。一个被人喜欢、被人需要的人,一个有倾诉对象、有亲密伙伴的人,不会轻易地盲目地不管不顾地走向天台,支撑他的元素很多,他能感受到关系的力量,感知到明天的存在。

皮尔逊老师说,“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一个冠军,一个成年人要永远不放弃他们,懂得联系的强大力量,坚信他们可以变成那个最好的自己。”

我们不可能喜欢上每一个孩子,但让他们学会喜欢和被喜欢,最后爱上世界、爱上明天,是我们的职责。

听广东省二师郑向荣教授《领导者语言艺术与沟通》有感

2018年6月11日


卷子路上,总盼花开。

世界很好,别上天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