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皮书》:我更希望主角是黑人钢琴家

 卷子路上 2022-06-24 发布于广东


《绿皮书》:我更希望主角是黑人钢琴家

卷子

生日当晚,我用电影《绿皮书》给自己画了个句号。

选了一个较大的放映厅,身边没有周日影院里孩子们的吵吵嚷嚷和情侣们的窃窃私语,是一个很纯粹的一个观影空间。

身边的笑声多源于片子本身的梗,算是成年人的会心会意。

我是被剧透了之后走进影院的,情节和我想象的一样清晰简单,没有任何的故弄玄虚,但也还算是意味深长,是温暖可爱精致型的。

观影体验良好,剧情流畅,细节到位,表演精彩,我给8分。

但心里又有着一些其他的期待,觉得不够满足。

影片理论上应该是双主角:黑人钢琴家、博士Dr. Don Shirley和夜场保安、白人司机Tony。在漫长的公路上,精英黑人和底层白人在彼此融合与交流,最后亲如一家。很主旋律。

但在这过程中谁才是真正的主角?谁在主导谁呢?

影片仍旧是白人视角。所以在这段两个人的旅程中,真正的引领者其实是白人司机Tony 

首先是充满烟火气的白人司机把不食人间烟火的黑人钢琴家从孤独中拯救了出来。

世界上孤独的人都害怕迈出第一步。白人司机Tony从头到尾都在逗黑人音乐家说话,帮他排解,让他看到自己的温暖家庭,提醒黑人要去联系自己的兄弟,要走进人群中去享受世俗快乐。

黑人音乐家从开始在旅馆里不愿参加庸俗游戏,到后来在黑人酒吧狂欢;从刚开始的一个人独坐高椅,到最后圣诞节,走进了别人的大家庭感受节日的温暖。全是Tony的功劳。

可是,片子开头Tony扔掉黑人修理工喝过的杯子,可见他是有强烈的种族偏见的;在影片里并没见到黑人音乐家给他多少精神指引,他就改变了。

这样的一个旅途或半个旅途就可以搞掂的自我觉醒,是白人Tony自身力量的强大,而非黑人Shirley的精神魅力。

普通的、家常的白人与高深的、孤独的黑人,后者还是输给了前者。

但是,孤独是可以被轻易改造的吗?需要被改造吗?

黑人音乐家Shirley是钢琴神童,三岁就登台演出,他有音乐、心理学、礼仪艺术三个博士头衔,可以流利地说8种语言,是个不折不扣的上流精英人士。

他有着深邃的思想和孤独的灵魂,他在不平等的世界里寻找归属感,并用自己平和而冷静的方式为这个不平等的世界发声。

我不是白人,也不够黑人,还不够男人,那你说 ,我到底是什么?

他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龃龉,他的高贵灵魂和黑色皮肤冲撞。不黑不白,甚至还man”这种痛苦,内涵与层次更丰富、更有深度,绝不是一个炸鸡就能够解决的

而且,孤独是一个人的事情,没人帮得了,除非世界改变,或者自己跟自己和解。

普通的、家常的白人与高深的、孤独的黑人,后者才更有戏,更有大世界与大乾坤,更应该成为主角。 

其次是混混Tony的街头智慧竟然胜过了精英博士的理性思考。

多年来在底层的摸爬滚打,Tony的社会经验十足,他明白利益的强大作用,所以用小恩小惠就把黑人音乐家从警局捞了出来;他清楚拳头、枪支的简单粗暴有效,能迅速解决问题。

这一路下来,如果没有Tony,黑人音乐家决然到达不了目的地。

而黑人音乐家的讲道理、讲规则却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如果仅仅是失败,也没问题,因为这是历史特有的阶段;可在这个败阵中让我们看到的是博士的迂腐、好笑,而不是坚持真理的可贵。

其实,清醒与理性,学识与名望果真败给现实就是戏,而这个过程中人物的灵魂撕扯、求索、无奈等,才更有冲击力与震撼力,更能引发人们去认识时代与人性中的黑与白、进与退。

还有Tony接地气的乐观与勇气,也让他收获了一大波粉丝。

我们看到黑人音乐家是不爱笑的,他习惯于沉思。可Tony不一样,他哪怕没了工作,也可以通过26个热狗攒足生活的能量,让人生这只小船快乐地向前。

Tony一路抽烟、啃炸鸡,满嘴放炮,粗鲁而快活。Dr.Shirley一路演出,一路收获掌声,却始终无法开心,因为台上光鲜的他,台下却被拒绝使用他们的厕所、餐厅、更衣室与酒店等,他在嘈杂的路边旅店里独坐饮酒,他无法加入到这种底层的无聊中去,在上流与下流的夹缝中生存,欢笑不是他的常备品。

你说这里的心灵层次谁更丰富、更有质感?

最后一场演出,在餐厅被刁难后,不是音乐家勇敢选择退出,而是Tony替他做了选择,带他去了黑人酒吧,让他释放自我。Tony成了勇士、领路人。

“因为天才还不够,唯有勇气才能改变人心。”

但是,Dr. Shirley是有足够的勇气的。他勇敢地走出纽约的上流生活,走出舒适区与安全区,放弃了在纽约享受万人的追捧、轻轻松松挣着比巡演高出三倍的演出费用,而选择自找麻烦、直面歧视甚至是人身安全的威胁,去危机四伏的南部九城为黑人发声,努力改变黑人被歧视的现状。

他要世界看到不一样的黑人,不是田间地头扛锄头的黑人,也不是端盘子扫地的黑人,他要让世人明白黑人也能和白人一样,创造一流的艺术、享受一流的艺术,我们本质上是一样的。

这个显然比做一回自己更有力量、更有内涵。

更多的镜头与掌声应该给他才是。 

再有,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的做人素质,结果竟然也是高尚黑人被庸常白人同化。

一个从来不吃炸鸡(“黑人食物”)的上流黑人在底层白人的“推荐”下吃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块炸鸡,并表现出兴奋和喜悦。Tony在路上教斯文的Dr.Shirley直接用手吃肯德基炸鸡,并教他吃完了就顺手丢出车窗,而Shirley后来竟然真的向窗外扔了鸡骨头。不可思议。

这是世俗的力量,还是白人的力量?

还有Tony顺手牵羊的那块石头,被博士勒令放回而没有放回,最后博士竟然接收了它,并郑重其事把它放在了自己家里的艺术品中间。

原有的素质呢?该有的原则呢?

难道这就是走下云端、放飞自我?

倒车捡垃圾只是贡献了一个笑点而已。

让博士接纳肯德基、爵士乐都没错,制造各种笑点也没错,但高雅与文明何必一定要退让呢?

还是因为他是黑人,所以要把主角的光环留给Tony吧。

还有,TonyShirley同性恋身份的理解与接纳,展示出了一种文化胸怀,这也很加分。

而黑人音乐家算是被小小地黑化了一下。

Dr.Shirley起初是羞愧于自己这个身份的,但Tony的包容与理解,让他也开始接纳自己,在这个环节中,他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听任了Tony的贿赂行为。 

这一节,Tony又赢了。

Dr.Shirley在片中最亮眼的贡献是家书。

他替Tony写文艺范十足的情书,高雅、煽情,一看就知道不可能是一个糙汉子的原创,却感动了Tony老婆。其实,Tony原创的流水账我认为还更感人呢。

所以这个桥段笑料多于温暖。

不可否认,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它讲述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人性的碰撞。

两位身份、背景、地位、性格、肤色等都天差地别的人走到一起,自然会擦碰出别样的火花。

这是颇为有趣的人物设定:两位主人公,白人是提供服务的那位,且粗俗、贫困、受教育程度低;反之,黑人却是那个享受服务的人,他高雅、富有、文明,这种和大众认知的错位,打破了人种上的刻板印象,本身就是出彩的。

两个全然不同世界的人发生种种碰撞,让一个个温暖而幽默的桥段缓缓流出,包括结尾的类似于大团圆的式的平安夜,给观影者极大的愉悦感和满足感。

我只是换个角度去想另一种可能。

因为Tony的角色太过讨喜,不可避免地掩盖了另一个角色的光彩,不自觉地他就成为了片子里真正的主角(连海报头像都有大小之别)。

撇开肤色,在一个禁欲式的孤绝天才和一个世俗的享乐主义者之间,在一个注重理性和道德的孤独者和一个追求放纵、热烈与感性的喧嚣者之间,我站前者。 

他们不是敌人,只是人性的两个面,在对峙与妥协中,彼此交换密码,构成完整人生。我只是觉得前者更丰富、更痛苦,而文学本来是给痛苦者的空间就更多。   

黑人音乐家的自卑与高贵,对生活的渴望与远离,对自我的认可与否定,与外部环境的斗争与妥协……一切都值得更多笔墨、更多镜头以及更多的目光。

如果作为写实作品,黑人音乐家更可能是主角了。

据Don Shirley的家人所说,Don Shirley和Tony并没有建立真正的友谊,他们之间的关系就是普通的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关系。Tony也没有为Don Shirley工作很久便被解雇了。事实是,Tony的儿子Nick Vallelonga是这部电影的写作人之一,电影只选择了一个人的叙述,而没有参考(或尊重)另一个的人的叙述。(本段为资料引用)

有人说,这“明明是一个黑人音乐家雇佣一个白人司机的'主仆’关系,在电影里反客为主地讲成了一个白人司机带领一个黑人音乐家“闯关”的故事。”

最后的结果是,让观众们一发不可收地爱上了温暖乐观充满人情味的白人司机。

Tony这样的角色可爱却不新鲜,如果换成黑人视角,让Shirley来充当绝对主角,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另外,我是公路片的超级拥趸,光看着路边飞驰而过的黄叶、天空,都让我生出无限地欢喜。

附《绿皮书》简介:

    一名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严重的南方巡演,找了一个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机。在一路开车南下的过程里,截然不同的两人矛盾不断,引发了不少争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时候,一起共渡难关。行程临近结束,两人也慢慢放下了偏见。绿皮书,是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旅店、餐馆。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


卷子观影

《流浪地球》热浪滚滚

《四个春天》:“一屋、两人、三餐、四季”

《无名之辈》:荒诞人生将尊严弄成了笑话

狗13:“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吗?

《小偷家族》:谢谢你利用了我,也温暖了我

没有“药神”,只有一地鸡毛的世界和一地鸡毛的我们

《神秘巨星》:有爱,才有梦想以及人生的出口

《无问西东》:你的小情感里有没有藏着大情怀?

《至暗时刻》:至暗之时的伟人之光

《芳华》:谁的芳华被碾压成霜?

《寻梦环游记》:穿越亡灵世界去认识一下死亡

挚爱梵高:其实真相已没那么重要,你来过就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