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试解No.111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6-24 发布于上海

111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本条也是讲(误用)火治法后津液衰亡的病机,但程度比上一条更重,本条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理解: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
此部分主要讲述的是病机
太阳病(或太阳中风证),正治应该是使微微发汗则愈,发汗(等伤津液的治法)太过的话病必不除(参见《伤寒论》试解No.12中桂枝汤服法: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还可能会传变。此时医者用火治法强行发其汗(以火劫发汗),为误治(如果按太阳中风证理解的话更为误治,因为太阳中风证本身就隶属于太阳病中津液不足的证型),大伤津液血液,原本的邪气(邪风)又加上(误用火治法后)新的火热之邪(被火热)邪气大盛,非但太阳(中风)病不除,而且疾病内传,使脉管内外(血气[注1])的平衡全部散乱,气血胡乱流散溢出(血气流溢),是本身的稳态平衡被破坏的表现(失其常度)(在现代医学范畴,这类就可以理解为使代谢紊乱,包括但不限于酸碱平衡紊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体温调节失衡等,在临床中此类情况也不少见,最直观的例子就是——酷暑时室外工作大汗出后休克,也是此类津液亡脱引发的,跟本条病机相同,引发原因不同罢了)。
原本的太阳病之邪误用火治法的热邪共同熏灼津液(两阳相熏灼),津液灼尽,肌腠被火邪所伤,而发特征性的黄色(其身发黄)(可参见《伤寒论》试解 No.6中温病叙述中:...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正如前述,太阳病传变可传少阳病、阳明病、阴证(三阴病),热盛和津虚是互相影响的(热盛灼津则津液更虚,津液越虚则热相对更盛),以热盛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多为传少阳病或阳明病,津液虚亡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多为传阴证。因此,以热盛为主要表现形式传阳明者,热盛驱津血外出则衄血(阳盛则欲衄)以津虚为主要表现形式传阴证者,津液虚亡不至下焦后,①肾膀胱等泌尿系功能减退,②无津液则尿液产生无源头,故小便难(阴虚小便难)。当阴(阴液)阳(津液)均衰竭的时候[注2],体现出的就是身体干枯的气血全衰、液体全虚表现了[注3]

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此部分主要讲述的是症状。热盛攻于上,灼津外出,而化头汗(但头汗出);(胃中)津液衰竭,脖颈以下均无汗可出,故只有脖子以上的头颈部有汗(剂颈而还[注4];津液亏竭而使里虚,出现虚胀、虚满(可参见《伤寒论》试解No.66,热盛灼(肺)津,出现喘(腹满微喘);热盛攻于上,出现口干口渴、咽喉肿烂(口干咽烂);若热盛结于下(阳明腑实),可能会出现便秘或大便干硬,不治疗的话,里实热结无有路出,阳明腑实里热证更重,则可能出现谵语甚至是津亡胃败的呕吐了,若已经到了这种津亡胃败的程度,不抓紧干预的话,接下来就是我们中医基础里面里面提到的亡阳/亡阴之失神证——手足躁动、循衣摸床、撮空理线(但自己做这些动作时自己都没意识到(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为极度险恶危重的症候了。
但此时若小便仍能自己正常解,说明津液尚存可转化为尿液,不至于到津亡的地步,那这个患者就还能(用中医的手段)治(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因此这里也侧面说了这类重证的治疗,急存津液(阳气),有一份津液(阳气)有一份生机,所以才会有“急下存阴”把实热泻掉好留存津液的说法,时机切不可耽误[注5]

总结此二条(第110条、第111条),我们可以延伸其警醒范围,即不仅指(误用)火治法,还可以代入其他重伤津液的方法(如烧针、巴豆类下法等)后的转归和预后,病机同此。

PS.在写本条的时候,想到一个idea,之前我们说的《伤寒论》中的阳指的就是津液,那是否可以理解为,阳在人身体存在的形式就是津液呢,即液态的存在形式,其跟阴液应该是对立但可以互相转化的,但中医缺乏微观细节的内容,即,我们只能知道身体机能正常的时候,津液跟阴液可以互相转化(临床验证了这一点,理论上也有津液汗血同源故可互相转化的说法),但具体是哪一块脏腑或者系统的机能支撑着这一点呢?按经典的说法多为——脾胃为主要转化脏腑,临床上确实大部分如此,但也有脾胃尚可但津液(阳)阴液(阴)无法互相转化的例子在,这个部分是否能用现代科技的手段辅助研究得到呢?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有很多前置工作,即,哪些现代定义的微观物质(如ALT)微观物质协同集(转氨酶类)可以被涵盖进中医范畴的定义里呢?我觉得这才是中医科研的方向。【给自己mark重点以防过几年忘了】

[注1]脉内为血,脉外为气,血气流溢即“血流散气溢出”,指脉内外的气血都流散、溢出,不按常度行使。
[注2]我发散了一下思维,想了一下在临床中遇到的纯阳虚(津液虚)患者和纯阴虚(阴液虚)患者的皮肤组织筋状况,总结如下:(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阳虚(津液虚)者,容易抽筋、肌紧、痉挛等痉病症状,皮肤摸着虽干但不会有明显脱屑。

阴虚(阴液虚)者,容易口干、口渴,喝水能缓解(视程度决定缓解的时间,但起码都不会太短如1-2分钟),同时有比较明显的皮肤干燥脱屑,或伴渔网状干裂皮肤。

值得进一步观察!

[注3](胃中)津液一衰,津液血液丧失,人很快就变消瘦,正如《伤寒论》试解No.86中“衄家不可发汗发汗则额上陷”,同理,都是津液迅速亏耗而消瘦的表现。临床中,肿瘤患者开始迅速消瘦的时候已经说明津液(正气)已经开始顶不住邪气(多为实邪)而迅速衰减了,津液枯竭,身体枯萎而燥(热)。
[注4]此处的剂颈而还和第134条湿热导致的脖子以下均被郁滞的剂颈而还的病机不同,本条是不荣(津液虚竭),第134条主要是不通(湿热阻滞)。
[注5]在我的判断标准中,一个入流(及格60分)的中医的底线要求是不治坏,即你的治疗大方向,判断病机的大方向要对,例如要滋阴,你可以不明确要滋肾阴还是肺阴还是肝阴,但你至少能辨证准确知道要往滋阴的治疗方向走;一个良好(70-80分)的中医的底线是细致辨证准确或能够抓准时机,很多急症的治疗都是需要抓准时机的,时机稍纵即逝,过了时机单靠中医手段就不一定救的了了,就比如本条热盛津衰,如果还不抓准津液还没亏到底的时机治,等拖到津亡不可清热的地步,就陷入到底是清实热(邪)还是四逆救津扶正来治疗的两难境地,当然如果配合西医手段,这个给我们的时机和思考时间会更长,有更多机会救,但前提仍然是以(中医)整体思维来分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