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对孩子期望,到底错在哪里?

 新用户37962335 2022-06-24 发布于湖南
熟悉的场景,悲伤的味道


ENTER TITLE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情景:

考试考了80分,父母却说,“你怎么没考100分呢?你看你这里错了,不应该;这里这么容易怎么出错呢?”

想学吉他,妈妈却说,“学钢琴好,钢琴有用,钢琴是乐器之王,学会了,什么乐器都不在话下”

自己本想买一个芭比娃娃,却告知:“这有什么好玩的,你都是大朋友了,要玩乐高、玩积木,这样更聪明……”

慢慢的曾经的我们长大了,当我们心中有事时:

“妈妈,我又失业了”,“爸爸,我被骗了”,“我没考上大学”“我想离婚”“我好累”“我想放弃”“相亲又失败了”……

一行字打了又删、删了又打,一句话欲言又止。来来回回,好想告诉父母,但最后又放弃了!

怕对方传来的是责备、担忧、失望……

亦或是:父母想让我们向左,我们非要向右;即使我们心里认可父母的做法,依然也想着对着干。

亦或是:我们确实有出息了,却离内心真实的自己越走越远,越来越不明白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想法,越混沌或越想尝试真实的自我……

离我们远却又近的故事

ENTER TITLE

在曾经我看到的一部电影,叫新警察故事,里面反面角色关祖:关祖出身警察世家,但因为自幼受到父亲的虐打,稍有做的不满意的,就会遭到父亲的皮鞭伺候。想想在影片最后一刻,父亲依然是一种指责、训斥的姿势,试图劝服,即使关祖手枪里没有子弹了,依然举起枪指向父亲,而被击毙了:为了那个永远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真实的自己画上一个不留遗憾的句号!

另外一个故事,也常常引起我作为父母的反思,优秀的的小提琴演奏家宋晓晨在自己38岁,如花一样的年纪了,在自己人生的顶峰,毅然决然、从容洒脱的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父母,我们都对孩子抱有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即使不期望多有出息,但至少期望孩子能有点出息、活出个人样来。

但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后,活得太累呢?活得怀疑人生、怀疑一切呢?……

正因如此,所以现在很多父母也都不敢对孩子有什么期望了!

之前一则新闻报道:一托班老师暴晒学生当街扇耳光。父母忙于工作,孩子放学后放在托管,托管的老师,“协助”孩子完成作业,用打的方式。孩子的母亲向记者哭诉:“为什么他们要打我家孩子,我也不期望我们家孩子将来多优秀,我都不舍得打他,你为什么要打他,不想让孩子童年受到这样的对待”……

首先一点,我觉得这位家长能觉察到孩子被老师打,并能站出来为孩子发声,还是挺不错的!不过,我今天主要讲这位家长反应出来的另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对孩子没有什么特别大的期望。

是否应该对孩子有期望呢?

ENTER TITLE

在心理学曾有一个这样的实验:罗森塔尔实验;

实验对象是18个班的学生。罗森塔尔对这群学生进行测试,然后给学校的校长、相关老师一份名单,告知他们:这份名单上的孩子是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但为了实验的准确性,请老师们务必保密,还是按照平常的方式正常教学。

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些学生又进行了复测,结果发现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每一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性格活泼,自信,有求知欲,更愿意跟别人打交道……

实际上,罗森塔尔的这一份名单是随便挑选的,开始的测试也只是虚晃一枪。

在后面的调查中,虽然老师们没有刻意表现出来,但由于老师对名单上的孩子抱有期望,会潜意识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了一股正能量推着鼓励着学生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实验给我们养育者的启示就是:我们养育者、教育者对孩子期望的重要性!因为那份名单,让老师们义无反顾的、坚定的相信这群孩子,就是会有出息的,抱着这样的心态,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在向这群孩子透露这样的信心……

那要不要对孩子有期望呢?很显然期望本身是个好东西,但为什么会变味了呢?仔细的对比罗森塔尔实验与上面提到的例子,我们会发现:扭曲的不是期望,而是我们传递给孩子时,我们的方式方法扭曲了还有我们的对孩子的初心弄错了!

比如,我们很多家长靠打、骂、逼……的方式,用的都是负面消极的方式,为什么会用这些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反应了我们认为孩子本质上是不好的、坏的,而如果我们本质上认为孩子是好的、一定能行的,那我们只需要鼓励以及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方法,那孩子原本好的一面就会展现出来!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革马利翁效应,是1868年由美国的罗森塔尔《课堂中的皮革马利翁》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期望效应,详细内容可以点击下方书籍

生活中的小事,换一种回应,会怎么样?

ENTER TITLE

我曾遇到一个小男孩,在爷爷奶奶眼里,真的是非常调皮捣蛋,特别喜欢故意撞人、打人、推人,每每一起玩时,爷爷总是提醒我们说:“你们要看着点,离我们家这个远一点,我们家就是爱打人,爱撞人,上次,就把一个小弟弟推倒了,撞了一个大包……”

一听到有小孩子哭,就去问自己的孙子:“你说,是不是你,是不是你打了小妹妹呀……”

我想如果孩子每次受到的是另外一种对待:会怎么样呢?

比如:“你是不是要跟xx玩呀?那我们可以轻轻拍拍小朋友肩膀,或是问他:'可不可以跟我玩呀?’”

每次都一种相信他的角度,然后耐心的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即使真的推倒了人,也教孩子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告诉孩子如何弥补……

作为父母的我

ENTER TITLE

当我自己成为父母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孩子是好的、坏的?

对孩子期望是什么?

我采取的方式、方法是什么?

又会有什么后果呢?

交流育儿、育儿烦恼,咱们一起聊一聊!加阿丽微信或留言,欢迎!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