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栖园散记】三星堆祭器坑小议

 栖园散记 2022-06-24 发布于上海

《左传》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在周朝,祭祀与征战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且祭祀要排在第一位今就以这两个主要因素来试着探索三星堆的迷底。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那里有一道形似弯月的残破土城墙拐角,城墙往南,有一条曲折的跟鸭子河平行的小水流叫马牧河,马牧河南,有三个土堆,人们称这隔河相望的城墙和土堆,叫“三星伴月”,清代的嘉庆年间,《广汉县志》记载的“汉州八景”之一就是“三星伴月堆”,这个称呼自何时起,尚无考证。

今在称为“三星”的三个土堆以南,考古发现了非常宽大的壕沟,说明这个“三星”跟隔河相望的弯月一样,都是城墙的一部分,随着年代久远水土流失,至清朝尚遗留来三个土堆。而这三个土堆到今天,也只剩下最西边的保存了下来的半个,土堆的截面黄土裸露。就在这半个土堆的西南约300米处,存在着谜一样的“三星堆祭祀坑”。


“祭祀坑”这个词非常不妥,但官方一直普遍沿用,不知为何。叫“祭器掩埋坑”,或“祭器坑”更为妥当,因为这不是祭祀用的坑,是掩埋祭器的坑。


自清末民国初步发现,到1986年发掘的相距30米的1、2号坑,到2020年开始发掘1、2号坑之间的6个坑。至2022年6月,8个坑总共出土器物近两万件,有青铜器、玉器、金器、象牙、牙雕、丝绸等,经碳14测年,时间为商末周初。其中新发现的8号坑顶尊铜人像,与1986年出土的2号坑青铜鸟脚残部拼对成功,这初步说明,目前已经发现的8个坑应该是同时掩埋的。

古蜀国王

《蜀王本纪》记载:“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或言,古蜀人可能来自西北的羌氐人。《史记》记载“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柏濩、鱼凫,各数百岁。号蜀山氏。盖作于蜀。蚕丛纵目,王瞿上。”《华阳国志·蜀志》中也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这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纵目大人头像恰好对上,所谓的考古和史料的呼应,那么纵目者的身份就已经十分明确了。


《史记》还记载:“昔黄帝为其子昌意取蜀山氏,而昌意之子干荒亦取蜀山氏继其后叶。及高辛氏,以其少子封蜀,则继之者也。”说明三皇五帝的时候,长江流域的蜀地是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是通婚的。至商朝,今存的甲骨文记录的卜辞有 :“贞至蜀,我有使”, “甲寅卜,臣子来蜀”,说明在商朝的时候,蜀国已经成为半控制性质的藩属国。


《史记》记载的“蜀之为国,肇自人皇,其始蚕丛、柏濩、鱼凫,各数百岁。”这几个蜀王的名字其实就是一个传说,都是神话色彩的口口相传,这在别的地方也一样,日本人以天照大神为自己的始祖,但古蜀国的祖先更为具象化一点。古蜀自国首任蜀王为蚕丛,是教化养蚕缫丝的始祖,这个技术一直延续到今天,蜀锦是中国四大名锦之一。其后为柏濩,为种植之祖,其后为鱼凫,是捕鱼之祖。巧的是,这种用发明的一门技术命名这个首领,这跟中原始祖一样: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也都是以他个人的发明专利称呼其名字。

在这几个传说的各活了数百岁(其实就是不知道什么名字,不知道多长时间),其后有个具象的蜀王了,他就是望帝杜宇,《史记》载“上至蚕丛,年祚深眇,最后乃得望帝杜宇,实为满捍,盖蜀之先也。”杜宇好施武功,其时开疆辟土,《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他在位时的疆域:“以褒斜为前门,熊耳、灵关为后户,玉垒、峨眉为城郭,江、潜、绵、洛为池泽,以汶山为畜牧,南中为园苑。”也就是东达嘉陵江,西达芦山,北达汉中,南达青神。以汶山为牧场,以云贵为园囿。

我们要感谢杜宇这个蜀王,是他,使我们得以睹见三千年前文明。

事情的直接原因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武王伐纣”。

《华阳国志·蜀志》载:“蜀之为国,肇于人皇,与巴同囿。至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阳,是为帝颛顼;封其支庶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武王伐纣,蜀与焉。地称天府,原曰华阳…”是帝颛顼的母亲为蜀人,蜀地为侯伯封地,至周初,出兵参与武王伐纣。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庸、蜀、羌、髳、微、卢、彭、濮 “牧誓八国”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根据王国维《观堂集林》集合史料形成的记载,“一月癸巳(廿六日)武王自周兴师。二月戊午(廿一日)周师渡盟津,武王作太誓。二月癸亥(廿六日)夜,周师布阵于牧野。二月甲子(廿七日)早,武王在牧野作牧誓,冲杀当即得胜。昏,周占有商都,殷王纣自焚死,俘殷臣一百人。”“四月庚子(初四日)武王命令陈本伐磿,百韦伐宣方,新荒伐蜀。四月乙巳(初九日)陈本、新荒战胜磿、蜀归来,向武王报告擒霍侯、艾侯、佚侯、小臣等四十六人等。”

是武王推翻商王朝,趁机削藩,记载有伐磿、宣方、蜀、厉四个藩国,进而统一了全国。以蜀王纪年,则为杜宇。也就是在杜宇当蜀王的时候,参与了武王伐纣,反手又被武王派人伐了自己。

其后的蜀国王为鳖灵,开开明一朝,延杜姓,为杜灵,改禅让制为世袭制,历十二世至东周末“秦惠文元年,蜀人来朝;八年,伐灭之,始降侯云。”古蜀国正式灭亡,变为封地,成为秦国成功统一天下的后方粮仓。

到这里,我们基本说完了蜀地与中原的关系,其中包含最关键的“戎”这个因素。

古蜀王城

现在我们来看看三星堆所在的古蜀王城。

文章一开始就说明了它所处的战略和风水上佳的地理位置。北有天然屏障鸭子河宽阔的河道,城内有流水马牧河,四面是广阔的农田。三千年后的今天,通过考古手段,历时数年,一个古城的轮廓终于复现在我们眼前。考古发现三星堆古城的城墙7段,这7段一勾连发现,王城的外廓城已经趋于完整。初步判断:西城墙、东城墙和南北城墙均为外廓城,月亮湾城墙和三星堆城墙为内城,城池呈梯形,占地约3.5平方公里,内城外城又有清晰的祭祀区、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根据出土的器物判定,距今有3000至5000年历史,也基本上是从上古到三星堆掩埋坑的时间截止。而如今发现的8个祭器坑,就在内城的祭祀区。

这样规模的城池,是同时代南方最大的了,说明古蜀国的生产力,这也为为什么能拥有如此规模的祭祀器,提供了物质基础。从祭器的规模和质量来看,说明在商周时期,三星堆古蜀国即已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并有独特的地方特色,证明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但它之所以鲜为人知,是因为它没有文字。这么多器物,但都没有发现文字,这是因为如《路史》记载的一样:“时人氓,椎结左言,不知文字。”

那我们先看看有文字的中原是如何祭祀的。

中原礼制

中原“礼”的制度下,西周的官职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类,其中春官为掌管礼事之官,大宗伯为掌礼事长官,小宗伯副之,下设七十职官,每个官职有明确的职责。这么复杂的机构设置,说明周朝的礼的活动的频繁,在礼的繁文缛节中,周天子才能定国安邦,保障社会稳定运行。

周朝的礼事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周礼》在大宗伯的职责中是这样规定的:“大宗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祇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以貍沉祭山林川泽......以祠春享先生,以尝秋享先王,以烝冬享先王。”

“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丧礼哀死亡......。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这其中的吉礼其实就是祭祀天地自然和先王,用什么祭祀呢?用燃烧丝绸、木柴的烟,用动物的血、生肉、熟肉等等。这些东西都需要容器,也就是祭祀器。当然,另其他的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也需要一定的场所和礼器。

这是中原的礼法制度,因为有文字记载,我们一目了然,那我们对比貌似杂乱无序的神秘形状的三星堆出土的这些器物来看,也必定属于这些范畴。起码包含两个部分,祭祀和军礼,军礼包括出征、献俘等等仪式。当然祭祀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古蜀国没有文字记载的类似《礼记》的法典,如果按照《礼记》的祭祀分类,结合三星堆出土祭祀器的特点和种类,我们可以试着进行推断。

三星堆祭祀器

我们就来看看这8个坑出土的青铜器为主的祭器。

三星堆时隔三十多年,两次出土的祭祀器,分埋在相距数米远的8个长四五米、宽二三米、深一米多的长方形的坑内(当然是否有更多,尚未知)。从器物的形象上大体可以分为人物、动植物、器具、玉牙器等四类。

之前出土的1、2号坑主要有金杖、宽1.38米的青铜人头像、青铜纵目人头像、金面罩铜头像、金面罩、高2.62米的青铜人像、高达3.95米青铜神树等,都是震撼世人的。后面6个坑又出土的金面罩铜头像、人物众多的铜神坛、顶尊鸟足铜人像、大背头铜立人像、巨型铜神兽、铜龙、装有玉石的龟背形网格状器、成捆的长条状玉器等等。另外,玉琮、玉璧、玉戈、牙璋、青铜尊、青铜罍、铜铃等,都具有中原地区风格。

在中原殷墟,有青铜的器具、青铜动物形象、玉的小人形象,但绝没有如此数量众多且形制巨大的人物形象,从这其中就可以看出,古蜀国祭祀方式和中原地区的根本差异。

这些青铜人物形象其中最大的眼珠突出为柱状的,其实并不是人们称呼的“千里眼”,这个身份其实很明确,前面也说过,《蜀王本纪》记载:“蜀王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史料与实物对应,推断这是第一代蜀王,那按照这个思路,青铜人头像次大、有特点的,就是其后的历任蜀王了,这些头像面具式,下方都有方孔,可以推断是镶嵌在某个物体,比如木柱子上的。在宗庙的正面,蚕丛在中间,其他蜀王左右排开,就是用来祭祀的列祖列宗了,这跟今天的遗照意思差不多,中原地区,古代多用牌位,是因为以文字说明表示先祖,而古蜀国没有发明文字,所以必须用形象表达,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青铜人头像了。

除了个体超大的青铜人头像,还有数个戴金面具的头像,以及数十个不戴金面具的发型不同的青铜人头像,个体明显小得多,但他们不是面具式的,是完整的人头像,脖子中空,前面留着三角形的一块脖颈,这显然是装在木头上的,或者是柱子或者是木制人体。那么他的身份是什么?有人猜测是祭祀者,这个显然不合逻辑,所谓祭祀是活人给死人祭祀,祭祀者应当是时任的蜀王,那这些高贵的形象应该是谁呢?我推测是站立在宗庙两边的先祖的属下、名将,像佛教罗汉,“护法”一类的人物。

这一类人物基本说清楚了。

还有一个特别的是人体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和一些小的完整的形态各异的人物。一米八的大立人立于高台之上,头戴高冠,身着华服,神情肃穆,双手作持握物状,从孔洞的角度和粗度,有人推测为手持的是象牙。还有形体小的青铜人物如青铜顶尊鸟足人像、青铜执璋人像、青铜跪姿人像,以及一个神坛上抬器物和坐着的人像,这些应该是一类,当时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排列的的呢?面对杂乱无章的坑中掩埋的状态,现在已经无从知晓。


这类人物肯定不是受祭者,当然也不是祭祀者,我们再结合高大的神树看。三星堆一共出土8棵青铜神树,形制各不相同,最大的有两棵,树高近4米,完整的一棵下有一龙,树4层,每层3枝,每枝上有1鸟站在花上,每层有一根枝分叉为二,三层共有枝尖12个,分别垂下有12个果实。共9鸟12果(实应有10鸟,树干顶端残缺,应有一鸟)。那这个鸟和花分别代表什么?《山海经》里提到三棵树重要的树,扶木、建木和若木,分别在大荒东经、海内南经、大荒北经里,详细这里不一一描述了,在《淮南子》里对这三棵树有个总结:“扶木在阳州,日之所曊。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而且《山海经》在描述扶木的时候还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这说明,古代认为天上有十个太阳,由乌鸦驮着,从东方的扶木出发,经过建木,最后到达若木。青铜神树的10只鸟恰好与此对应,代表10个太阳,那12个果实代表什么呢?。根据《山海经》的描述,帝俊有两个妻子分别为羲和常曦。“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可见,十二个果实应该代表12个月亮。这10和12的数字,又恰巧和10天干,12地支相吻合,干和支,又恰恰是树的组成部分,这其中的玄机是什么呢?暂且不究。

因为出土的不止一棵,而且形制不同,说明《山海经》的三棵树同时存在,而不是绝大多数人认为的建木这一棵,当然,建木应该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棵。

两晋时期的郭璞注《山海经》说:“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其实郭璞是引用了《吕氏春秋》中:“ 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这里表达的是处在西北方白民国的南边,有一棵高大的树下,没有影子、没有声音传递,这个地方就应该是天地勾连的中枢。那建木到底在哪里呢,《淮南子》说:“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那都广又在哪里呢?《山海经·海内经》说:“西南黑水之闲,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找到这里,神树的大概方位跟三星堆差不多了。而且“都广”,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成都的广汉呢?三星堆恰恰在广汉。

建木因为高,又因为是沟通天地的通道,那么,他的作用很明确了。

就像一个时光机一样,必须有操作工和守护者,那么神树的操作工是谁呢?我猜测就是那位高大的有着巫师气质的青铜大立人,天地不是天天沟通着的,应该是在特点的时间,比如某个节气和祭日,才能打开,那么,能不能这样认为:当需要沟通天地的时候,就把刻着图腾的象牙高高吊起,插到大立人的手中,就像是一把时光隧道的钥匙,由大立人操作。

所以,大立人是上天的使者、神树的看护者和操作者。也像耶稣相对于上帝的角色。从大立人和神树的两者的高度看,显然也很契合。


神树在古蜀国祭祀中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单独敬天使用的,还是跟祭拜先祖一起用的呢?从后来金沙文明看,古蜀国的天神应该是太阳神。三星堆出土的有象征太阳的像汽车方向盘一样的神器,或应是此一类祭器。

明清时期祭祀,太庙、天坛、地坛是相距甚远的。从三星堆祭器掩埋坑的分布和方位来看,是在一个集中区域,那么古蜀国的祭祖和祭天应该是在一个区域的。

其他的祭器包括成堆的象牙、海贝、铜尊、铜罍、铜瓿、玉璋、玉凿、玉璧、虎牙等,都从属于祭祖和祭天的一部分。说到器物的神秘性,有人甚至认为三星堆文明是外星文明、外族文明,其实根本原因是他们不了解古蜀国强大的国力,再加上浓厚的时代和地域特色,造就了这些奇异的祭器。同时,象牙、海贝这些遥远地方的物品其实也不难得到,只要国家足够富有,什么贵重物品不能得到呢?历代上是,今天也是。

迷底

我们分析了古蜀国的国王、王城,推测了祭祀方式,现在发现的中原商周时期的祭祀器都是零零散散存在的。那是什么原因能让我们今天完完整整的看到这些祭祀器呢?

还是开篇那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前面提到了蜀国出兵联军“武王伐纣”后,武王派人反手伐蜀,统一全国,巩固新政权。当时的蜀国军队精锐都去中原了,正好是国内空虚,大敌压境,蜀王杜宇只能逃跑。

在逃跑之前,为了列祖列宗免遭敌人亵渎和掳掠,或者有朝一日复国,再挖掘出来使用,就安排人急忙在周围挖坑掩埋。从今天挖掘看到器物在坑内的杂乱和损坏状况可以判断,是保护性损伤。如大立人像出土时腰部残断,明显有被敲击的痕迹,大型神树也一样。顶尊鸟足铜人像身体两部分分埋在两个坑里。同类的面具形人头像分散在不同的坑里,有些头像被砸扁,颈下尖角被砸成向内卷曲,这说明情急之下不惜折断大的器物,从木柱上取头像的时候也不得不借助暴力。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奉命伐蜀的新荒派人砸了宗庙,又因为太重带不回中原,只掠走金器,把笨重的青铜之类挖坑掩埋。

三星堆一劫后,在周王朝的支持下,鳖灵成为新任蜀王,改朝易代为“开明”,王城被武王派来的新荒毁坏了,可慌忙之间埋入地下的祭器却躲过一劫。鳖灵没有选择在断壁残垣上重新修建王城,而选择了其西南一百多里的郫邑,其后代又东迁都到成都,共历十二世,亡于秦。

传说鳖灵本是杜宇的相,善治水,《蜀王本纪》记载:“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显然这是鳖灵立国后给杜宇安上一个莫须有的花边污点,然后说是禅让而来,以告诉民众王位得来的很正。恰恰是这个说法,在加上他沿用了杜宇的“杜”姓,使用“开明”这个称号,此地无银的暴露了他继位的不正统性。就像明朝的朱棣,篡位后,无颜面在旧都延续政权,遂迁都北京。并且《蜀王本纪》接着说鳖灵:“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圭鸣,故蜀人悲子圭鸣而思望帝。”说明鳖灵开始学中原的世袭制了,一个是时代发展趋势,也暴露鳖灵这个人的私的一面。而蜀人“思望帝”,更说明望帝的得人心和被赶下王位的无奈。

在三星堆往南一百公里的成都市城西,有一个苏坡乡金沙村,2001年发现了一个分布范围约5平方公里的西周初期都城遗址,摸底河由西向东横穿其中。重要遗迹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出土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器、漆器等器物5000余件,还有数以吨计的象牙以及数以千计的野猪獠牙和鹿角。其中青铜器相比来说非常少,金器、玉器为多,最为著名的就是太阳神鸟金箔,四只鸟环飞在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上,同时也有像三星堆那样的金面具,这些器物说明金沙文明继承了三星堆文明,又更贴近中原特点,说明杜宇以后的开明王朝,已经由之前的自主王国沦落成为西周的一个小诸侯国。也就是从这时起直到现在,成都这个地方取代广汉,成为了蜀地的中心。

如果不是新荒埋的,是杜宇埋藏的祭祀器,那鳖灵为什么不知道呢,不再加以利用呢?

原因或许有两个,一个是鳖灵是领兵支援武王伐纣的,等他委任为新蜀王归来,已无从寻找这批器物。第二种可能是,鳖灵受杜宇指挥掩埋的这批器物,鉴于对先祖神灵的敬畏,没有去动它。这两种可能你怎么认为呢?

最终,杜宇败走,西入凉山隐居,一代霸主,含恨而终。《四川通志》记载:“望帝自逃之后,欲复位不得,死化为杜鹃。”所谓“杜鹃啼血”,是心不甘也。

写在后面的话:

其实本文还有一个结论,古蜀国以杜宇败逃分两个阶段,前段为禅让制的上古蜀国,后段为世袭制的下古蜀国。

蜀人有掩埋以保护器物的传统。宋末,元人战马踏破蜀地的时候,有人匆忙之中掩埋了近千件南宋龙泉、景德镇影青精美瓷器于一个一米多的长方形的坑里,得以保护完好。就是这小小窖藏坑,撑起了今天的四川宋瓷博物馆。

 |  栖园主人五记之《蜀中记》 |

《江南记》《域内记》《域外记》《栖园日记》筹备出版中……

捧阅大著,如同拾诗数片晚明。悠悠斯文,溶于今世,不禁笑由心生。                                            -----余秋雨

气韵古朴,行文优雅,似与前人松下泉边品茗、听琴,一脉心香,旷渺袅袅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在喧扰中回归宁静。                                                       -----赵忠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