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陷入精神内耗的人,需要遵从天命来治愈自己

 国学易经悟道 2022-06-24 发布于广东

“明明我并没有付出体力劳动,整个人却累得只想瘫坐在地上”……陷入精神内耗的人都有过类似感受。

精神内耗者把爱思考的负面效应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并非没有梦想的咸鱼,但更会为梦想万一实现不了而焦虑;

他们有“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自察之明,但会因为太在意他人的眼光,而陷入深深的自己怀疑和自我否定中。

概言之,精神内耗的人把太多精力放在了的是非评价上,这些思虑非但不能指导实践,反而徒增烦恼。

文章图片1

治愈精神内耗,需要遵从天命。《诗经》曾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永远遵从天命,一个人的努力才会多福。

遵从天命,才会看淡得失

以儒家文化的视角来看,遵从天命并非提倡世人放弃自己的努力,而是劝诫人们要看淡努力后的得失。

孔子曰:“五十而知天命”,“天命”的确指一些无法通过个人努力而控制的因素,这就决定了人们努力的结果:不一定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大部分精神内耗源自对完美的苛求,而对完美的苛求则源于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既然“天命”注定人们努力有限、结果无常,认清这一点后就不再因为追求完美,而对结果患得患失。

就像孔子五十岁不知天命前,为了宣扬自己的仁政理念全力以赴,但当周游列国四处碰壁时,难免也发出“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的悲叹。

五十岁以后,孔子悟到冥冥之中自有天命。

文章图片2

他依然会为了人生理念废寝忘食,但不会为理想实现与否而或喜或悲,即便事与愿违也不会改变孔颜之乐,皆因他接受天命。

虽然每个人来到世界上的使命不同,但自强不息是生而为人的使命,而践行使命的结果由天命裁定,非一己之力就能圆满。

遵从天命,才会主导人生

遵从天命教世人看淡努力后的得失,因此我们不再纠结于结果,转而将注意力更多放在实现结果的途径上。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要实现理想的“方圆”,前提在于掌握绘制方圆的“规矩”。

比如“获于上有道”,要取得君主的信任是有办法的;“信于友有道”,要被朋友信任是有办法的;“悦亲有道”,要侍奉父母是有办法的……

所有你想要的结果背后,都有实现它们的“规矩”,如果我们专注于对规矩的探索和把握,就会离结果更近,从而更有能力去主导人生。

文章图片3

遵从天命,才会自强不息

天命揭示了任何结果并非完全人为可控,因此我们只要努力做好自己可控的部分就无愧于心。

对此,孟子强调在事与愿违时,不是为之自怨自艾,而是“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劝诫世人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比如“爱人不亲,反其仁”,爱别人,但没有收到对方爱的回馈,就要反省自己给与他人的关爱是否充足。

“治人不治,反其智”,管理别人却管理不好,就要反省自己的智慧是否到位。

“礼人不答,反其敬”,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省自己是否先给足了对方礼敬。

精神内耗者容易将“反求诸己”误解为单纯的自我否定,但自我否定只是“反求诸己”的手段,其终极目标是为了寻找自我改善的新出路。

文章图片4

反之,一味地把事情的症结归结于外因的人,其潜意识渴望外物做出改变,自己则懒于改变,其结果可想而知:只能在原地踏步。

因此每一个自强不息的人,为了把握住天命中自己可控的那一部分,遇事都会“反求诸己”,寻求自我突破。

可见若我们遵从天命,便多了几份对使命的责任感,少了对结果患得患失的精神内耗。

若我们遵从天命,就会专注于实现使命的自我修正,就会更有能力掌握人生,从而拥有“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坚强和豁达。

文章图片5

#我在头条搞创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