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金融》|大变局中的银行变革之路——读《金融变革与银行守正》

  2022-06-25 发布于吉林

作者|谢霙「中国建设银行」

文章|《中国金融》2022年第10期

文章图片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银行业纷纷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定位,经营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迅猛发展,更是加快了银行经营管理变革的步伐。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银行应该坚守哪些经营原则,又应该顺应市场主动采取哪些变革举措,成为摆在每家商业银行面前的一道必解之题。中国建设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的新作《金融变革与银行守正》为银行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指明了方向。

明晰变革动因是银行应变求变的前提条件。书中开宗明义,“金融需求驱动银行变革”。纵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的发展历程,银行变革都是围绕解决经济发展对金融的迫切需求来演进的,既有市场驱动因素,也有政府主动培育的因素。上世纪80年代,为适应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变,我国借鉴国际经验,新建一批商业银行;90年代末,在认真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中央决定实施四大国有独资银行的商业化改革;2000年以后,巴塞尔协议的实施成为我国银行技术进步的主要驱动力,促使其经营管理水平快速提升。

银行须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在经营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银行提供的服务除了满足传统的支付和清算、财富的储存和保值增值、借贷等需求外,面对的便利性要求越来越高。书中预见,“未来十年将要进入新的阶段,客户不再把银行视为一个地方,而是一种行为”。这从功能角度赋予了银行全新定义。银行的功能将无处不在,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满足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

而今,商业银行正朝着移动化、跨界化、专业化、数据化、智库化方向变革。移动化,即发挥银行在客户、渠道、数据、技术、风控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整合银行集团、优质第三方的产品及服务,满足客户金融和相关非金融服务需求,串联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形成闭环,打造客户、银行、第三方“三位一体”的移动金融生态系统。据统计,近几年美国银行的客户使用网络、客服中心、ATM进行交易的比率已达95%。跨界化,即银行基于自身的客户资源,广泛接入各行各业和各种形态客户的供给和需求信息,建立强大的客户供需信息库,借助高效的信息搜索工具,让所有客户的交易都能通过银行平台精准撮合和完成。专业化,即银行立足规模和资本优势,以客户为中心,完善业务流程,致力于提供整套金融解决方案。数据化,即通过大数据挖掘和分析,银行将由“被动”提供产品向“主动”设计产品转变,由“广泛撒网”营销向“精准制导”营销转变,由“经验依赖”决策向“数据依据”决策转变。智库化,即银行营销主要依靠研究趋势、寻找痛点、设计解决方案,将研究能力用于开拓市场、服务客户上。

未来,也许银行的内涵、服务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但银行仍需要坚守基本经营原则。一是战略定位清晰,有所为有所不为。富国银行之所以能够成功规避次贷危机的冲击,就是因为该行将审慎经营的风险偏好渗透到业务发展中,尽量贴近业务去管理风险。2005~2006年在美联储持续下调利率、同业迅速扩大房贷业务规模的情形下,富国银行按揭贷款余额从2004年的876.86亿美元下降至2006年的532.26亿美元。二是风险管理独立,自主研判能力强。摩根大通银行之所以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得益于其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在前台将“迷你债券”纳入销售计划时,风险管理部门因无法判断其风险,而否定了分销计划。三是以客户为中心,始终为客户着想。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通过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打造澳大利亚最好的金融服务机构,线上线下融合的发展策略助力该行成为本国客户满意度排名最高的银行。书中以正反两方面翔实的案例深刻剖析并精辟总结了上述经营管理原则,对中国银行业守正创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银行还需关注新形势、新业态所带来的新风险。以模型风险为例,模型加强了客户、业务及管理行为的关联性和一致性,强化了不同银行机构行为的相关性,容易引发金融不稳定问题,甚至系统性风险。

唯改革创新者胜。在数字技术对金融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的今天,银行需要具有大数据思维,以数据驱动经营。整合传统服务资源,联动线上线下渠道,通过“产品智能、用户智能、风险智能、营运智能”,提升整个银行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先进、更灵活、更高效地满足客户需求。

(责任编辑 贾瑛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