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德四合乡的丝绸产业

 宣城历史文化 2022-06-25 发布于安徽
广  德

四合乡的丝绸产业
王明发
微信版第1165期
宣城文史
Xuancheng  Wenshi

岁月的无情更替并没有模糊我重要的记忆,四合乡作为我的第二故乡,是我一生都无法绕过的话题。

我是1986年11月份调四合乡工作的,直到2019年5月份退休才离开这块梦牵魂绕的土地。三十多年的光阴,我见证了四合这个山区小乡的时代变迁、凤凰涅槃。其中,四合乡作为“安徽丝绸第一乡”,在改革开放后所创造的乡镇企业发展奇迹,至今让我记忆犹新。

上世纪四合乡丝绸产业从起步到快速扩张再到峰回路转步入低谷,之所以“潮起潮落”,这是市场经济的正常规律,这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必须要经过的“阵痛”,这是丝绸作为传统产业传统文化随时代发展必须经过的“更新换代”。四合乡丝绸产业的辉煌成就虽然已成为历史,但当年丝绸特色经济、丝绸特色文化、丝绸特色产业链所积淀的“四合现象、四合创造、四合速度”,仍然是一笔珍贵的历史财富。四合一部乡镇企业创业史也是一部四合人不甘人后、敢闯敢试、不负时代的奋斗史,在当今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仍有借鉴意义。本文回顾的是四合乡丝绸产业发展的大致过程和一些历史作用。

乘改革开放东风起步

四合乡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是原广德县29个乡镇中比较贫穷的一个山区偏远乡,人口多、面积大、资源匮乏、农民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因人均水田面积不足0.8亩,粮食产量不高,难以保障全乡人民的吃饭问题,计划经济时代几乎年年都要靠吃国家的“返销粮”“救济粮”“春荒接济粮”等。集体经济“空白大队”多,多种经营受到政策限制,发展缓慢。

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四合人才真正迎来改变命运、发展经济、改善生活的历史性机遇,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开,勤劳的四合人不仅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积极性空前爆发,年年丰收,彻底解决了吃饭问题,在多种经营方面更是彰显出四合人的精明聪明智慧;尤其是在种桑养蚕传统上发挥优势,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桑养蚕的大乡,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在当时宣城地区赫赫有名。较早规模化的种桑养蚕业态,为后来四合乡丝绸经济的起步打下了扎实的原材料基础。

七十年代中期,发展乡办企业样板“苏南模式”的经验风靡全国,广德离苏南近在咫尺,借鉴学习吸收“苏南”模式成为当年广德发展工业的主基调,在这种大背景下,四合乡党委政府“一班人”在推进乡办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在“眼睛向外”学习别人经验的同时,坚持“眼睛向内”的发展思路,紧盯当年四合乡资源禀赋条件、乡村企业基础、原广德县重点扶持产业主导方向,把利用种桑养蚕优势,发展丝绸加工业作为全乡乡办企业的重点突破口,把在发展村办企业中成就突出的乡土人才曹永炎、秦劲禾、王学益、殷元龙、余克华、殷正荣等同志调四合乡经委工作,后期又补充匡新建、甄元发、刘林春等一批年轻一些有一定文化会计等知识的同志进乡经委工作。

以上这批人是四合乡发展丝绸工业的“开路先锋”;在筹办第一家丝绸企业“广德县四合乡缫丝一厂”过程中,从几台缫丝机开始,从浙江江苏丝绸工业发达的地方高薪请来退休的工程师技工,进行技术指导品培训熟练工人。缫丝一厂的应运而生,四合乡丝绸工业艰苦创业便全面起步。

靠优惠政策倾斜扩张

在办起了缫丝一厂后,紧接着广德县四合乡丝织一厂从十几台织机开始投产。起步阶段,两个厂只有几十名工人,产能也有限。为了丝绸产业的快速扩张,原广德县县委政府在金融计划供销等多方面对四合乡办企业进行重点扶持,特别是在贷款方面给于优先,在对外地蚕茧调拨方面想方设法为四合的企业提供保障。

可以这样讲四合乡当年丝绸产业之所以在很短时间内横空出世,除了四合人具有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是因为更重要的是县里、地区、省里及相关部门全力支持,最大限度地享受了当时的“政策红利”。

到七十年代后期八十年代初,四合乡丝绸企业迎来大发展大扩张的机遇,在原有基础上,相继办起了缫丝二厂、丝织二厂、丝织三厂。在丝绸企业兴起的同时,分布在各村的六个蚕桑基地、服装厂、明胶厂、酱菜厂陆续建成。在乡经委的基础上组建了皖东南丝绸总公司,总公司下设置了综合办、财务科、文秘科、供销科、材料科、小车班等很多科室。由于党员人数急剧增加,按照党委要求成立了党总支,工青妇的群团组织一应俱全,高峰时在经委总公司上班的人有近百人。

后来,县里还在皖东南茧丝绸总公司设置了法庭、检察室,经警队等机构,工作人员由四合乡经委皖东南茧丝绸总公司配置,业务上属上级政法部门指导。由此产生了一种“大经委公司小政府”的奇怪现象,当时,四合乡政府工作人员有编制的在二十人以下,加上聘用人员也不到四十人,当然这种体制的出现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而存在的。

在四合乡丝绸企业快速扩张阶段;有大小企业近三十家,三千多农家子弟“洗脚上岸”进工厂上班成为产业工人。还大量吸收了慕名而来就业的省外技术人才、技能工人、相继开拓出浙江、江苏、上海、广东等地外贸市场,丝绸产品远销欧洲及东南亚市场,获得“安徽丝绸第一乡”“安徽省产业集群乡镇”等一系列名片,成为当年新杭、独山、四合乡镇工业“三驾马车”的“亿元乡镇”之一,这对偏远山区小乡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市场大潮中蜕变求生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四合乡乡办企业作为特定的历史产物,面临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如何求生存求发展的严峻考验。由于受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制约,企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债务不断叠加,传统工艺传统产品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必须改革必须创新必须求变,方能有生存的空间。

在县里的大力支持下,四合乡乡办企业先后经历了三轮的企业改制,全面开启了“公退民进”的发展新思路,通过改制后一批民营“小丝绸”相继出现,同时,坚持重点扶强扶优,安徽宏祥丝绸织造有限公司、安徽新丰丝绸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通过不断地转型升级,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顽强的“鹤立鸡群”,而且在步入新时代后,在充分传承四合丝绸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统丝绸工艺、打造知名品牌、坚持外贸内贸两个市场齐头并进,抓住了新的发展契机,为丝绸之乡工业文化扎牢根基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系广德市四合乡人民政府干部,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