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园极则,以少胜多的典范——网师园

 黄之中 2022-06-25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小园极则,以少胜多的典范

——网 师 园

图片

小园极则

“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优秀的园林如绝句小令,以精妙见长,方寸之间营造出了山水浩渺的意境。网师园便是如此佳作。

图片

网师园前身为万卷堂,南宋侍郎史正志归老苏州时所建。后经几番兴废。至清乾隆时,以“网师”自号的宋宗元购得该宅园后,加以营建,并题园名为“网师小筑”,且“网师”音近王思巷的谐音,网师园由此得名。富商瞿兆骙得此园后又增筑了数处建筑,基本形成了今日网师园的规格。

图片
图片

网 师 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市市区东南部,带城桥南阔家头巷11号,南邻南园,北通十全街。网师园的整体为东宅西园的不对称格局,东部为住宅区,西部为园子。园子的西南角是个苗圃,在历位主人的营造下曾遍植牡丹、芍药等花卉。

图片

网师园的建筑多以比例恰当、布置精妙著称,尤其是环池的濯缨水阁月到风来亭竹外一枝轩,相对低小,与山水景致相互映衬,显得园内山水相依,绵延不尽。

图片

  濯缨水阁

图片

濯缨水阁位于池南,坐南朝北正对水景,水阁临水亲水,基部全用石梁柱架空在水面上,结合阁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渔父之叹,倒真似园主也发出了处世之问。

图片
图片

  月到风来亭

图片

月到风来亭于花园中部水池西伸出,三面环水,基部石墩与廊分开,颇有凌空之意。若在此迎风赏月,便正是亭名“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寄情山水的意境了。

图片

  竹外一枝轩

图片

竹外一枝轩的布置更是精心。轩位于水池东北部,北为三开间的楼堂集虚斋,尺度较大,南为主园水池,讲求“咫尺千里,小中见大”,尺度较小。中间的竹外一枝轩便通过轩前盘曲的松、竹、梅岁寒三友的掩映,圆洞门框竹景来增加层次,拉远距离,完美过渡了这其中的难以协调之处。

图片

 撷秀楼

图片

撷秀楼位于大厅北部,楼下为女眷宴集之所,楼上则为园主夫妇居室。在楼下对内可赏园内山水,在楼上可远观天平、灵岩,揽远方山水于案头间,似是触手可及,远山如黛、秀色可撷,似乎超脱世外,远离尘世营营,“撷秀楼”由此得名。

图片

  殿春簃

图片

殿春簃位于园西北部,这一处小院曾是园主盛名一时的芍药圃,“殿春”取自于“尚留芍药殿春风”,恰合诗意。“簃”意为楼阁旁边的小屋,多用于书斋名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张大千、张善孖兄弟寓居网师园时,此处便是他们的画室。

图片

 殿春簃小院

说到殿春簃就不得不提殿春簃小院,小院占地不到一亩,其中景致却很丰富。假山自院西北起势,曲折向南,托起冷泉亭,一路行至西南角聚成涵碧泉,转折向东在墙根聚为一大山,山中有穴,这一系列假山绵延起伏,意境相连,浑然一体。

图片

院内铺地也颇具特色。设计成渔网和鱼虾图案的鹅卵石铺地坦露出主人的渔隐之心,以水点石又以石点水,与中路主园浩荡池水形成水陆对比,使整个园中处处有水可依。

图片
图片

主园山水

图片
图片

主园的山水尤为巧妙。主体水面面积不大,却有涧、泉、井等配合,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水系景观。东南面为水源,两边假山峭直,且配有水闸,以示水流从山涧奔流而来。石拱小桥引静桥横跨隘口,对比池面,显得浩渺汪洋。水景以静观为主,池面少植睡莲,水中几尾锦鲤,增了几分灵动,不觉局促,留出大面空白水面倒映出周边的粉墙黛瓦,更显得池面阔大。池水自西北处收束,以一平板曲桥分割,形成水尾,有源源不尽之意。周边的假山与水面配合,或是似天然石矶般低贴水面、伸入水中,沿着踏步可至水边;或是峻峭耸立,堆叠出隐约的蹬道来,踩石而上可至触屋瓦。假山便变得自然可亲,与园中人有了互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从周先生在《说园》中如此评价网师园:“苏州网师园是公认为小园极则,所谓'少而精,以少胜多’……无旱船、大桥、大山,建筑物尺度略小,数量适可而止,亭亭当当,象个小园格局。

园林是个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富有诗情画意的综合艺术品,网师园在这方寸之地中的片言只语便可引人兴会、联想出名山大川来,实属精妙。

来源:苏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