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思想对中国画的影响

 泊木沐 2022-06-25 发布于辽宁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渊远流长。深深的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融汇着中国民族的文化素养、哲学观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在无数先贤的不懈努力下,成为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广大感动人民群众不懈努力的经验总结。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独特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魄。而它在历史悠久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无数旷世杰作,这无一不在反映着绘画技巧的首要因素——构图学的发展与变迁。

章法,布局,这个畅通绘画术语,虽然经历了“置陈布势”——“经营位置”等,但是他各个时代的称谓却是不同的,这体现着“心理、画理、物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自然中各种对立的因素,都是通过构图在绘画中得到辩证统一。

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的长河中,处处充满着儒家思想的折光。历史上著名画家以及他的作品,很大程度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可谓是深深根植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细胞深处,影响着一代代中华的炎黄子孙。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以道德精神为根本,借助于入世的“仁学”为理想体系,肯定了他对人的关注。儒家创始人孔圣人的仁学思想就是产生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把奴隶社会留存下来的人道主义和博爱主义发扬光并且形成了系统。从血缘关系的“亲亲”推及到“爱人”。“仁”不仅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还要由己及人,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是这个道理,儒家不仅讲究成己,还要成人,只不过很少有人能达到孔圣人的精神境界,导致儒家思想越来越远离孔子的本义,他本是和道家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后代儒家为了迎合统治者,扩展儒家思想时远离本义,成了统治者束缚思想的工具。孔圣人将究个人成功,还要帮助众人成功,先己及人。儒家思想的前期是讲的人道主义,博爱精神与人格修养的倡导成为文人雅士们立身行事的重要标准。

战国时期的儒家承承人孟子的“仁学”讲的是性善论,他讲的道德修养是从自我自觉约束到最终修成正果,有着完整的描述和体系。“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把孔子主张的无谄、无骄、乐道、好礼、勤事、慎言、甘贫、守贱、坦荡、公正、正身、笃学、忠诚、刚毅等优秀品德,进而提升到人格与道德责任的高度。他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为乐,充分表达了精神愉悦。孔孟学说,在其发展过程中,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俗等一切领域而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基础,作为中华民族的后裔应当不负前师重托,努力肩负起这伟大的任务。

儒家思想当中所讲的人道主义和人格精神,是对中国文艺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创作的责任也在于“助人向善”,艺术情趣的追求也在于追求“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要求艺术情感的表达由道德理论来约束和节制。荀子“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艺术的价值,审美也是以道德为判断标准的,儒家对艺术本体理论中的和谐精神和它具有的道德内涵,不仅使绘画在中国被视为修身养性的方式,还肩负着很好的道德使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