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抄范文练写作,真的靠谱么?

 海流中的岛屿 2022-06-25 发布于山东

文 | 叶伟民

当编辑的时候,遇到不少勤奋的年轻人。他们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实习和工作机会,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小本本,好像一个字都不舍得放过。

他们很想写好文章,问我能否推荐点范文,我也零零星星推荐了一些。不过不是那么踏实,彼之蜜糖,汝之砒霜,我还是更鼓励他们发现自己的心头好。

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段时间后,有实习生向我展示「成果」——工工整整地把所有范文抄了一遍。他很自豪,好像抚摸了田里每一粒稻穗的农民,笃定必将五谷丰登。

「抄完啥感觉?」我问他。

「蛮累的,但很有成就感。」

然而,他说不清这成就感从何而来,又将落到何处。我又问了几处精华处,他却好像没看过似的,更不说对这些作品的独立评价。

无疑了,他陷入「低水平勤奋」,在机械的重复中麻痹自己。

或者说,他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司机知识和低水平勤奋

那到底抄文章有没有用呢?这事要分开看,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有,效果也不会很大。

如果是初学,是有点帮助的,多少能帮助提升语感。不过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白纸一张,干啥都能加分。

但是这效果非常微薄,迅速和投入不成正比且触及瓶颈。如果你已经起步了,甚至走得还不错,抄范文就实在不必了。

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这个事情,是个很有名的笑话,有很多版本,最著名的是爱因斯坦的。

话说爱因斯坦成名后,到很多城市演讲。他的司机也用心,不管听不听得懂,总是坐第一排。听了N场后,他告诉爱因斯坦,演讲内容他都能背下来了。

爱因斯坦也调皮:「那今晚你来吧。」司机也不怵,真上了。他记忆力很好,一字不漏讲完。全场掌声雷动。

有听众站起来,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司机微笑点头,转头看着爱因斯坦:“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简单,就让我的司机来回答你吧。”

后来,人们把这种硬记下来却不知所以然的知识叫「司机知识」。电影《绿皮书》剧照

文章图片3

电影《绿皮书》剧照

抄文章也类似,好作品我们看到它的时候,它已经走完大部分的路。就像司机听到爱因斯坦的演讲时,后者所有的仗都打完了,即使倒背如流,只要稍做变换,马上打回原形。

所以,抄或背范文这条路走不远,只是陷入开头说的「低水平奋斗」陷阱。

三步,把作品敲回零件状态

那该怎么做呢?

我小时候,和大部分男孩无异,特别喜欢拆东西。拆了东西,爹妈就来拆我。

但确实有用,不管是玩具还是电器,拆成零件再装回去,成就感简直爆棚。我也在这拆拆装装中爱上了物理,成绩还不赖。(后来咋移情写作,这又是另一个故事。)

所以,对待文章,我也是这个态度——把作品敲回零件状态。我一般从粗到细分三步走:

第一步,看创作自述或创作记录,相当于拆其构思。

过去我不太注重这一步,作品看完就看完了,理解成我所能理解的样子。当然这也没错,作者完成作品就和他没关系了。但是,我吃了鸡蛋,为什么不再去看看母鸡呢?

果然,看了陈忠实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惊叹何谓枕棺之作;看了《巴黎评论丛书》,发现这世界的书房竟活着这么多怪咖;看了路遥的《早晨从中午开始》,明白何谓用命去写……

例如读《白鹿原》,如果只折服于作家笔下的雄奇史诗,却不知他是集平生积累,走村庄,访老农,还到档案馆一页一页翻阅摘抄,前后历经六年,终成大作。

如果我们一厢情愿以为作家都是宅男,拍拍脑袋,开开脑洞,大部头就写完了,继而感叹自己不是这块料,那就亏大了。人家明明白白写着,作品的想法是怎么来的?任务是怎么分解的?人物原型来自哪?多好的复盘。

这些自述和记录非常重要,相当于大楼的工程图,这是多少设计师梦寐以求的原始资料。

写作也同理,回到初始条件,跟着作者模拟重走一遍。他边走边讲解,多好的一课!

文章图片4

我书架上的部分作家创作自传、访谈

第二步,研究作品目录(或小标题),相当于拆其构造。

作品的谋篇布局不显山不露手,却最见作者功力。写过东西的人都知道,最痛苦处最难以与人道。深夜想结构,费了几地稿纸,走到死胡同那种纠结,推翻重来那种无奈,柳暗花明又一村那种舒爽喜悦……

这一切待文辞渐丰,便隐于纸背,功成身退。

因此,研究目录颇有点考古的味道。他为什么要用这几部分而不是那几部分呢?他叙事顺序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呢……

最好还用思维导图记录这些思考分析,你会发现,书一下就读薄了。

第三步,细品语言,把玩妙笔,颗粒归仓,相当于吸收营养分子。

如何用笔记软件记录金句,过去也分享过不少,例如《小学词汇,也够当作家了》。

原理很简单,就是随见随记,不要泛泛而读。这样大脑自然很爽,但属于赊账。

到这一步,作品才算真正敲回零件状态。你一步一分解,一步一过滤,才不会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分层切割,化整为零,颗粒归仓。

这些零件态的信息,才既是作者的,也是你的。

最好还让这些零件相互关联,成为知识,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

这时你再去看看之前的范文手抄本,相信已大不一样——咋看着像字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