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一定要靠效益来刺激

 花果飘香 2022-06-25 发布于浙江

张旭超(右)和邓晓庆在果园中
第二天,张旭超带我去看邓晓庆新建的猕猴桃园。他俩是好朋友,一个擅长销售,一个擅长种植,所以两年前我到眉县时,他俩正在商量一起建基地的事情。后来不知道什么缘故改变了想法,张旭超给自己定了一个“绝不自己建园”的规则,倒是邓晓庆又建了一个40亩的新园子。
“这两年的变化,他做了即食,我做了设施。”邓晓庆依然快言快语,指着果园中去年新建的大棚设施介绍道,“我觉得猕猴桃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设施化。”
“设施化能解决什么问题?”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用大棚设施种植猕猴桃。

新建的钢架连栋大棚
“现在好吃的、值钱的猕猴桃品种都爱得病,尤其是溃疡病。”邓晓庆解释道:“通过设施避雨后,溃疡病的发病率会大大降低。主要还是防病,最终目的当然是提高种植效益。”
“种'红阳’?”我第一反应就是这个爱得溃疡病的红心猕猴桃品种。
“我主要种3个品种,一个是'红阳’,一个是'脐红’('红阳’的芽变优选),一个是'翠香’。”邓晓庆详细介绍道:“露天种植首选'翠香’,它的种植难度不高,种植面积也不大,目前市场上还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未来5—10年应该没有问题;在设施里面,红心猕猴桃是我的首选。”

果面光洁、果个均匀的“红阳”
“为什么最后选红的,没选黄的?”我好奇地问道。他收集了很多猕猴桃品种,前两次聊的时候,都表达出对黄肉品种的推崇,甚至对具体品种讳莫如深,生怕我泄露出去。
“在我们这里,红心猕猴桃的价值比黄肉的高。”邓晓庆指着正忙于用手机回复客户的张旭超说:“像他前两年收'红阳’,80以上,统货,12元/斤;如果让我媳妇拿到国道边上去卖,18~20元/斤。包括整个中国猕猴桃市场都是这种现象,我也不知道怎么形成的,大家认为红心的就要比黄肉的高级。”
“你怎么看?”我对猕猴桃的市场认知很有限,价格标杆还停留在佳沛早些年推出的'阳光金果’,所以推了推正在埋头工作的张旭超,问道:“晓庆说市场上红心的比黄肉的更高级,这个成立吗?”

“红阳”(左)和“翠香”
“是这样的,现在佳沛的红肉猕猴桃也比'阳光金果’贵啊!”张旭超说:“从对消费者心智的影响来讲,肯定是红的感觉会更高贵一些,但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国内没有把红心猕猴桃种好,硬心,空心,糖度低,口感差,导致'红阳’这几年在消费者心中的口碑越来越差。”
“实际上国内已经把'红阳’种烂了。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品种,没有种出它应有的品质水准。”这是我为什么不认可红心猕猴桃会比黄肉猕猴桃更高级的根本原因。

邓晓庆在介绍设施栽培的优点
“像晓庆这个果园做起来,未来绝对是稀缺资源,肯定要被哄抢的。”张旭超回过神来,开始畅谈他对好基友在品种选择上的看法,“首先他的技术水平很好,又是适度规模,加上大棚设施,所以挑了一个种植难度最大、价格又是最高的品种。他选择的是非常适合于他自己的品种。”

大棚里的猕猴桃树并不是小苗新种的,而是去年改接的,显得有点参差不齐。与我平常见过的“红阳”最大的不同,是叶片相对舒展,少有那种病恹恹的卷曲状;果面也非常光洁,大小均匀,彰显着园主的精细管理。
“抛去朋友的关系,晓庆这种属不属于你订单农业中的优质合作伙伴?”我问张旭超。

邓晓庆(右)和张旭超在果园交流
“肯定属于。”张旭超未加思索地回答道。
“但我有个担心,跟昨天那个园主相比,晓庆的想法会比较多,又有自己的销售渠道,反而合作会不牢固。”从园相我就能看出,邓晓庆的规范化其实还不如昨天那位种2亩地的农民。因为越懂技术的人,越讲究因树制宜。
“我跟晓庆认识这么多年,他这个园子确实不愁卖,卖肯定没多少量,但至少我能拿他的果子去送礼,给朋友吃,我肯定是优选他的。”张旭超说:“另外,这两年我觉得他沉淀下来了,我也沉淀下来了,已经没有那么多想法了。”

“脐红”的结果状
“你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沉淀下来了?”我笑着问邓晓庆。
“我确定了未来的种植方向,设施化,适度规模。”邓晓庆说:“品种也没那么多了,以前家里有30多个品种,美味系、中华系、毛花、软枣……啥都有,现在就红心和'翠香’,其他就一个品种两三棵树观察一下,精力有限。”
“他沉淀下来还有一个点,”张旭超补充道:“他有新的品种,有新的技术,但他不刻意追求那些东西。就比如开车,他会漂移,会两个轮子跑,头几年可能喜欢炫技,但现在……”

用蜜蜂授粉代替人工授粉
“当这些技术不能让你的种植变得更轻松时,你觉得那些技术还有什么用?”邓晓庆说,“曾经有一个阶段,我觉得眉县的猕猴桃已经玩到头了,这玩意太多了,价格太低了,已经没有希望了,但跟他们这些做营销的人接触多了之后,发现市场对好水果的需求量其实是很大的,就是没有他需要的货。眉县坐拥30万亩猕猴桃,没他可卖的货。”
“差距究竟在哪里?”我问张旭超。
“方方面面吧!”张旭超解释道:“首先,没法做到高度标准化;第二,货架期比较短;第三,损耗率太大;第四,口感比较差。而产品的问题其实就是种植端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做订单农业,去解决种植端的各种问题。”

张旭超(右)在合作果园查看猕猴桃生长情况
“所以他们对产业的引导是非常积极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以前果农和果商的关系是对立的,现在发现这帮年轻人不光价格给得高,而且会要求他们种得更好,倒逼种植端做出改变。”邓晓庆补充道。

“我们以'翠香’为例,张总介绍不用膨大剂产量会减少26.7%,然后收购价提高30%,你愿不愿意干?”我想起昨天张旭超提出的猕猴桃去膨大剂的计划,问眼前这位种植者。
“我肯定愿意。”邓晓庆毫不犹豫地回答道,“虽然产量低一点,但我的收益是一样的。而且我的树会更健康。”

未用膨大剂处理的“翠香”幼果
“最后回到消费者身上,同样是猕猴桃,一个用膨大剂,一个不用膨大剂,价格差一倍,他会选择哪一个?”我把问题追溯到终端。
“差不了一倍。”张旭超解释道:“因为果品收购价差30%的话,再加上包装成本和物流成本,在终端的溢价率是小于30%的。比如用膨大剂的果卖10元/斤,那不用膨大剂的果卖12~13元/斤,这个价位消费者是能接受的。”
“还有一个消费者的误区,果子越大越好。”我干脆把市场上的问题一一晒出来,“特别是送礼的时候,消费者会习惯挑大果。”

小清新包装设计
“我觉得没有太大问题,因为我们的消费者教育做得一直比较好。”张旭超自信地说。
“会成为市场主流吗?比如5—10年内。”我追问道,内心其实是质疑的。因为大市场没有教育消费者的机会。
“不会,完全去膨大剂是不可能的,这是个小众市场。”邓晓庆说出了我内心的答案。

专注于红心猕猴桃种植的邓晓庆
“只要能占领用户心智,一切都会转为良性循环。”张旭超说:“我一个人卖200万斤,有10个我就是2000万斤,100个我就是2亿斤,这个体量也不小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是往这个方向走的,因为卖普通果子还是太卷了。”
最后一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其实无论是张旭超做即食、去膨大剂化,还是邓晓庆种红心、做设施化,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差异化”,而且是“满足消费者更高需求的差异化”。

“就眉县30万亩的猕猴桃产业发展来讲,你们觉得未来的方向是什么?”我干脆把话题放大,想听听这些有想法、有闯劲、肯革新的年轻人对行业的看法。

秦岭下连绵不绝的猕猴桃园
“我觉得未来一定会往标准化、规范化的方向走。”张旭超说:“虽然眉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已经有三四十年的历史,但现在还是非常初级的阶段。未来会有一些技术或者品种的突破,会在一瞬间加速行业的发展,就像蒸汽机的发明让人类从5000年农耕文明一下子进入工业时代。那些非专业的人、不愿意学习的人会被自然淘汰,慢慢让专业的人去接手,去引领……”
“我们不要刻意去讲这个,我们要引领,要超越。”还没等张旭超说完,邓晓庆就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像当地政府对猕猴桃产业很重视,天天在喊,要更新品种,更新技术,农民谁听啊!还不如你们,去年行情价是3元多,今年给你4元或者5元,让你有机肥多用点,把品质种好一点,他一定是积极的,是主动的。”

分别在种植端和销售端寻找差异化的新农人
“你要拿效益刺激人,这比啥都管用。”邓晓庆说。

2022年6月2日


相关阅读

从营销回归种植,这位90后新农人为什么又扛起订单农业的大旗?

5年就要换品种,可能吗?

现阶段果园盈利的核心关键词:差异化

中国果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从销售端开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